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
2020-11-20刘盼广郭昌辉
刘盼广 郭昌辉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分享思想,政府网络舆情管控的难度和工作量随之增加。因此,如何做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文章就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能够进一步帮助相关政府构建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关键词 舆情应对 新媒体 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刘盼广,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郭昌辉,西藏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49
一、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必要性
(一)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内在要求
政府是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主体,在社会治理层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在开展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问题,导致公众对相关热点问题开展舆论讨论。正常的舆论讨论是民主社会所鼓励的,但是如果不法分子恶意传播相关错误消息、虚假消息、负面消息,试图营造“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等错误社会思潮,势必会导致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无法开展工作,进而导致社会治理目标无法实现[1]。基于此,政府利用新媒体渠道及时公开并发布相关重要信息,回应公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好地引导相关媒体实事求是地报道相关事实,减少错误消息、虚假消息以及负面效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中,政府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構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社会治理的良好秩序,让各个社会主体都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可以助推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总体而言,政府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帮助政府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净化舆论氛围,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2]。社会公众是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社会公众思想健康与否以及先进与否,都会直接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可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舆论环境,帮助社会公众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防止社会公众精神上缺钙,进而推动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引领工作做不好,社会公众思想上以及心理上就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导致生产积极性的降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根基,制约社会转型升级。未来,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变迁,政府相关部门仍然应当做好宣传工作以及思想引领工作,推动我国现代化、科学化以及国际化进程。总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创造力,帮助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常见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一是没有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导致舆情扩大化。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由于技术、资金、认识等原因,尚未配备专业化的监测设备以及监测人才,舆情应对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未形成权威报告或者台账,无法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二是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舆情预警方案,应对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疏漏。一方面,尚未对网络舆情风险的类别进行分类,导致预警工作难以体系化、系统化,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3]。另一方面,由于舆情预警方案不完善,导致部分政府在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过程中不及时,难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不利于理清职责。三是对舆情趋势的判断、预测工作不科学。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信息搜集,忽视深度分析”“重时间处置,忽视事前预防”等现象,过于强调信息的搜集,没有结合事件本身作出及时的应对,无法快速拿出舆情应对方案。
(二)权威信息在新媒体终端的公开不到位
一是信息公开渠道狭窄。部分政府公布权威信息仍然是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官网等形式,没有使用群众常用的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快速覆盖和传播。典型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官方微博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工具来推送相关权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媒体发展的需求[4]。二是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及时针对当前新媒体终端的网络舆情进行回应,漠视社会的知情权。同时,还有部分政府虽然公开了相关的权威信息,但是信息公开不全面的问题也同样存在。
(三)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以及舆论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意识形态网络舆论治理的新模式以及新路径,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以及舆论治理能不足,缺乏相关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网络舆论治理工作的要求。第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思维仍然没有得到转变,对于社会紧急事件以及热点事件缺乏舆论敏感度,或是没有及时对其他部门抄送过来或者转送过来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或是没有主动收集相关的信息予以发布,舆论发布效率不高[5]。第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创新能力匮乏,对新媒体工具的运用处于一个低层次的阶段,无法准确把控舆论。例如,工作人员没有综合利用微信、微博、社会论坛等新媒体工具进行舆论治理,只是单纯地通过新闻渠道、网站渠道来发布信息,无法提升舆论治理的实效性,人为缩小了信息资源传输的渠道以及范围。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培训内容和培训机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重视了理论培训而忽视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导致舆论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舆情监控引导力
随着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部分西方不法分子试图通过发布虚假消息、落后文化以及负面消息等方式,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控引导工作,探索责任落实机制。第一,加强舆情监控,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识别技术,自动对敏感信息以及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和过滤,及时发现虚假言论、错误信息以及负面舆论发布主体,按照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主体的刑事责任。同时,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必须形成相应的台账,及時对问题的情况进行记录。第二,制定科学完善舆情预警方案,明确舆情预警的内容、目标,有效管控舆情风险。第三,要转变舆情处置观念,从事前角度对舆情进行处理。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新媒体行业自律,强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企业的政治引领,提升相关企业政治站位,形成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的新局面。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运营商以及网站运营商要加强对于微信群、微博账号、论坛、网页、QQ群的监管,建立信息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防止虚假、消极以及负面舆论在微信群以及朋友圈等新媒体终端传播,切实优化网络舆论环境,让正能量充斥在网络平台。
(二)立足于新媒体终端,建设网络舆论宣传与公开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为地方政府进行舆论治理提供了新渠道,为“官民互动”提供了新契机。在新媒体终端,信息资源的流通速度、传播渠道、传播面积都不断增加。为此,地方政府必须要立足于新媒体终端,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宣传和公开。具体而言:第一,政务公开角度。地方政府应当及时将政务公开信息发布至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政务公开信息的宣传面,让公众更为及时的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微博话题、微信推动等功能,在两会召开和其他重要会议期间,向公众发布相关的信息,增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平台的影响力。第二,官民互动角度。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政府舆论治理的对象是公众,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忽视公众意见。对于相关热点事件、敏感话题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公众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加强舆论治理,营造舆论氛围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要加强官民互动,倾听群众意见。为此,地方政府需要在新媒体终端上建立政府公开答复机制,针对群众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予以答复,形成科学的舆情检测和舆情引导机制。第三,公开及时角度。政府在新媒体终端公开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高效科学的基本原则,及时发布相关的权威信息,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有力回击谣言。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全面公开相关的信息,及时回应公众需求,避免公众出现误会。
(三)培养复合型舆论治理人才队伍
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舆论治理工作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挑战。地方政府要立足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分别从舆论治理、信息技术应用等角度开展培训工作,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舆论治理实效。一是要优化培训体系,举办以“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为主题的经验分享会、主题交流会、讲座,开拓工作人员视野,借鉴并学习其他政府或者单位在舆论治理中的经验。二是要提升培训工作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技术人员、舆论监测人员、综合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三是要逐步加大培训领域的经费投入,将培训专项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四是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强化员工对舆情管控工作的认识,开展相关的应急演练,保障培训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传输的时间壁垒以及空间壁垒被进一步打破,社会公众可供接触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尤其是各种信息资源充斥在网络环境中,更是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以及新要求,为此,地方政府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舆情应对体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舆情监控引导力;二是要立足于新媒体终端,建设网络舆论宣传与公开平台;三是要培养复合型舆论治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楠.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理策略[J].中国报业,2020(13):44-45.
[2] 兰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4):20-25.
[3] 阴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8):227+229.
[4] 兰青艳.融媒体时代下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J].山西青年,2020(12):80-81.
[5] 郑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0 (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