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的变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020-11-20杨启光瞿笑霞
杨启光,瞿笑霞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20世纪末开启的新全球化时代,促使愈来愈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在全球范围进行多种形式的跨文化旅行与海外专业学习。学生的全球流动现象日益成为教育国际化最突出的现实表征。长期以来,英国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前来求学。近年来,由于国际政治与经济发展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学费整体呈现上浮的趋势。
尽管学费的上浮可以部分缓解英国高等教育的财政压力,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英国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对其高校学生的全球流动态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英国实行的国际学生学费改革措施,也将对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结构及院校教育质量等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因此,全面分析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的变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教育政策,将有助于英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合理均衡流动的目标,为促进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变化的主要背景
(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著名国际高等教育专家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维度整合到教育服务、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来的过程。[1]跨国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一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推至国际范畴,目的在于提升该国的国际教育质量、增强该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英国一直积极利用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及英语语言优势,努力拓展国际高等教育生源市场,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合作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加速教育开放的步伐,维持自身良好的全球教育声望,并致力于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来推动国家的整体发展。
经过几十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设历程,英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留学生占比最高、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2015-2016学年,有43.8万名国际学生在英国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加起来占英国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23%,占授课型研究生总数的70%,占研究型研究生总数的51%。[2]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学生国际流动统计报告显示,该学年流入英国的留学生占欧盟国家学生总数的1∕4。2016-2017学年,虽存在“脱欧”隐患以及国际学生工作权利受限等政治环境的影响,国际学生入学人数仍有一定增长。2017-2018学年,英国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同比增长3.6%,其中新生入学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54%。[3]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积极通过诸如《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Global Potential,Global Growth)等国际教育计划或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输入与输出的全球流动。随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其对国际学生的收费也必然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推动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英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其核心观点在于通过经济自由主义的形式促进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英国政府所秉持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国际学生差别收费制度,受到牛津、剑桥、谢菲尔德等大学的反对,理由在于这一制度的实施将衍生歧视现象,最终加剧教育不公平。然而,随着反对运动的无果以及新自由主义背景下教育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院校对国际学生学费合适且公正的期望值迅速降低。与此同时,英国大学及当地政府一改当初宣扬公正的态度,于1980年做出对国际学生实行全成本收费的决策,由此获得国际教育带来的丰厚的经济收益。
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模式的扩张导致国际学生人数激增,使得英国国家高等教育的经费压力倍增。随后,英国本土学生的学费也呈现上升趋势,这又进一步导致国际学生的学费水涨船高,发展国际教育被视为教育出口。2018年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从国际学生身上的获益高达200亿英镑。除去高额学费带来的收益,国际学生的额外开支也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自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为英国创造了人均近10.2万英镑的经济价值。英国政策和经济咨询机构“伦敦经济”(London Economics)曾计算来英国际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支出,将其与英国提供国际教育所需的成本相比较。最终数据显示,国际学生为英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高等教育供给成本的10倍。[4]由此可见国际学生的流入对英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与投入机制的调整
20世纪60年代,英国对海外学生的补贴无形中冲击了本国学生的利益,后帝国主义时期遭遇的财政危机又致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最终,英国调整了教育拨款机制,中断为国际学生提供的补助并开启收费模式。2008年,全球性经济与金融危机爆发,迫使经济状况低迷的英国削减了高等教育领域近40亿英镑的预设基金。经费的骤减导致高等院校运作困难,迫使高校通过收取更多的学费以维持院校发展。譬如,英格兰地区将高校学费从3290英镑涨至6000英镑,随后在2012年又调整到9000英镑。[5]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及普及化阶段,其教育支出升至公共项目支出的第二位,仅次于国家对医疗健康事业的投入。英国教育经费的重心偏向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导致继续教育经费受到挤压,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面临停课。同时,这也间接导致英国就业人数降低,无法应对脱欧以后的产业人员需求。[6]由于高等教育一直深受英国政府重视,更多教育经费的注入使高等教育机构能够获取的研究资源大大增加。高校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以便获取更高额度的教育经费拨款。而高校学生在享受这种资源的同时,需要支付相应的学费,国际学生的付出则更为显著。因此,在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与缴费制度的调整背景下,国际学生承担的跨境学习费用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变化的主要特征
利润丰厚的国际教育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更带动了英国高校的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英国高校向国际学生收取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国际学生学费、包含商品与教育服务在内的其他高等教育费用、跨境高等教育(如在线学习与合作办学)获取的利益。[7]具体来看,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学费变化具有三大特征。
(一)国际学生学费总体上高于平均教学成本
迈入21世纪,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学费一直呈增长趋势。2014年毕马威(KPMG)服务机构为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所做的一项统计研究显示,2012-2013学年英国全日制本科生的平均教学成本为7694英镑。对比这一年英国大学的收费,只有四所大学向国际学生收取不到9000英镑的学费;其他院校收取的国际学生平均学费则远不止9000英镑。纵观这些院校的国际学生学费收取情况,其课堂课程平均学费为22500英镑,实验室课程平均学费为25000英镑,临床课程平均学费高达39150英镑。[8]由此可见,英国收取的国际学生费用远高于其平均教学成本,或许可以将之视为“净收益”。
2016-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统计了英国(英格兰地区)本土学生、欧盟学生与国际学生的平均学费情况(见表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际学生赴英学习支付的平均学费远高于本土学生及欧盟学生,其需承担的压力亦远高于本土学生及欧盟学生。然而,英国本土学生享受的教育便利实际上源于其父母为英国社会做出的贡献,欧盟学生享受的福利则受益于欧盟各国间合作互利的政治决策。反观国际学生需承担的高额留学费用,从消费及投资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留学生为获取英国高校的学额而支付的费用。虽然国际学生通过付出成倍的经济代价最终获取了目标国的学额,但他们始终处于非来源国政治地缘格局的尴尬境地。国际学生的权益并不能受到充分保护,只能被动接受居高不下且仍有一定涨幅的学费以及学费总体上一直高于其教学成本的不平等现实。
表1 2016-2017年英国(英格兰地区)本土学生、欧盟学生和国际学生平均学费
(二)国际学生学费因学习层次及专业不同呈现差异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简称HESA)将英国高等教育的专业与学科领域分为结构与建筑、艺术与人文、商业研究、计算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法律、医学、物理数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9]《泰晤士高等教育》在统计分析时,基于课程类别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将本科课程分为课堂课程、实验室课程以及临床课程;将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实验室课程以及临床课程。由表1可见,在本科阶段,国际学生的课堂课程及实验室课程的平均学费几乎比英国本土学生与欧盟学生高出一倍,而临床课程的平均学费更是翻了两倍。研究生的平均学费则差异更大,大多数课程向国际学生收取的平均费用是英国本土与欧盟学生的两倍,临床课程的学费则为三倍乃至更甚。尽管医学类临床课程的学费远高于其他课程,但国际学生仍纷至沓来,这源于英国发达的医学水平及其对医疗健康的投入。总体来看,国际学生赴英完成硕士阶段学习比完成本科阶段学习需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英国国际学生的学费因学习层次及专业不同呈现差异。
(三)跨境办学分校学生费用呈现整体增长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日益成熟与成型,英国跨境高等教育中的合作办学成为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海外建立的马来西亚分校,其学位设置及课程设置与本部一致,学位也由本部颁发。然而,诺丁汉大学本部与分校的学费却不尽相同。其官网信息显示:诺丁汉大学中国宁波分校的学费约为每年11万元人民币;[10]其本部的学费则与一般的跨境留学费用相当,大概为分校学费的两倍多。这样的学费设置符合“不出国的留学”理念,且海外分校的设置有助于本部院校知名度的提高,有利于跨境办学院校国际教育市场的拓展,从而推进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虽然跨境办学分校与本部院校在国际学生学费设置上存在差异,但是其学费的增长态势趋同。在英国国际学生学费整体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跨境办学分校的学费涨幅也较为明显。
三、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变化对其高等教育的冲击
学费作为影响国际学生流动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相关教育政策的调整而变化,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地理空间与结构态势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国际学生学费的变化也会推动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引发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动,从而影响师资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费增长并未影响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来源地结构
英国国际学生的来源国,以美国、欧盟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为主。20世纪末,前往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希腊、德国、法国、爱尔兰、美国、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西班牙和日本。[11]HESA发布的《2016-2017学年英国高等教育大数据》显示,不包括欧盟学生在内,英国国际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为美国、中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美国和中国香港始终是英国国际学生的主要生源地。欧洲统计局(Eurostat)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超过半数仍然来自亚洲。印度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大的教育需求,对学生国际流动的投入较大,学生基数也较大,因而成为英国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地。不难看出,学费增长并未影响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的来源地结构。
(二)国际学生学费增长影响英国高校的生源人数
尽管学费的增长总体上尚未影响国际学生赴英流动的主要趋向,但是日益增长的学习费用对学生国际流动决策的潜在影响不断累积与显现,这直接表现为赴英留学人数的减少。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削减了高等教育部门20%的财政预算,并采取了面向国际学生全额收费的政策。受此影响,1981-1982年的国际学生人数较1979-1980年减少了0.8万人,随后的一年又整体减少了0.7万人。[11]过去,来自欧盟国家的学生一直是英国国际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HESA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7学年在英国大学就读的非英国本土学生总数为44.2万人,欧盟学生占比约1∕3。[4]然而,2017年秋季申请英国高校的欧盟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剑桥大学2017年的本科招生数据显示,欧盟学生的申请率下降了17%。[12]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欧盟学生表示,英国脱欧会使他们丧失对英国高校的兴趣。[13]目前,英国脱欧已成定局,直接导致欧盟学生在英学习的身份转变,其不再享有学费优惠。脱欧之后赴英学费的巨额上涨将导致欧盟庞大的优质生源流失,这势必会对英国国际教育的发展产生冲击。
(三)国际学费涨幅差异影响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质量
在脱欧前,英国高校对国际学生学费的收取采取独立的体系,即与其对本土学生及欧盟学生的收费区分开来。作为英国顶尖学府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属于世界一流大学,其国际学费浮动对国际学生流入的影响微乎其微。《完全大学指南》(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关于英国大学学费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2019学年国际学生的学费涨幅仅约3.6%,[14]这基本反映了院校的收费标准与其高等教育质量往往成正比。那些排名靠后且教学质量相对一般的英国院校,如基尔大学、切斯特大学、阿伯特大学、斯特林大学等,则会收取较低的国际学费来吸引留学生,同时为在本校修读学士课程的学生提供硕士课程优惠。一些家庭经济资本较为薄弱的学生或许会选择教学质量相对较弱而学费较为便宜的院校。
(四)国际学生的流失可能导致课程调整与师资流失
随着学费等成本的上升,国际学生的流失将导致院校相应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教师的流失,这为英国高校敲响了警钟。在英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且增长缓慢,部分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偏低,难以吸引优质国际生源。薪资水平与工作负荷不匹配的状况更易导致师资流失,此类问题无不冲击着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英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分类清晰,国际学生对学科的选择也具有倾向性。目前赴英留学的学生最倾向于选择商科、艺术与人文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这些学科学生人数的激增将加大教师的压力,加之薪资福利不高,必然导致师资外流。而国际学生难以得到与其高额学费所匹配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又加剧了国际学生的流失,同时也促使院校进行课程调整。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曾公布,2013年入学的学生减少了10%,随后两年英国高校开设的课程总数从43360门减少到35501门。由于学生人数过少,开设课程成本较大,有的学校甚至在招生开始后取消课程,这将进一步加剧师资流失。[15]此外,英国脱欧提高了欧盟教师赴英教学的壁垒,可能间接导致英国高校为留住教师所需花费的成本增加,这无疑会导致国际学生学费的进一步增长。
四、英国高等教育面对国际学生学费变化的反思与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向更加复杂多元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公平、合理的流动日益成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重要选择。英国作为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国家,其享誉全球的高等教育质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国际学生学费的增长及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引发了英国社会、院校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以积极的改革行动寻求应对之策。
(一)反思国际教育的市场化取向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将学生的国际流动视为教育出口并实行商业运作。在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费调整之初,国内曾反响强烈,反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浓厚的经济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高校及其所在地政府逐渐享受到国际学生流动带来的经济收益,于是便转变了态度。如今,英国是世界上向国际学生收取学费最贵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国际学生的公平权益却未能受到充分保护。有研究者指出,这无不反映出英国的民粹主义,其症结在于英国并未将国际流动学生的权益置于教育公平中,而是将其放置在市场经济中。[16]相较于这些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公平权益与教育质量保障,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学生流入国更关注跨境学习的国际学生为本国及教育市场带来的利益。
放眼全球,像英国这样通过变革学费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还有很多。在德国,最初的免学费政策推动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来迫于经济压力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重新征收学费。在芬兰,政府颁布政策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向市场化转型,面向欧盟以及欧洲经济区(EEA)以外的学生收费。[17]不难看出,以学费和生活成本为代表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学生国际流动决策与国际教育体验的重要变量。面向未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国际教育的经济收益与国际教育质量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学生输入国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共同命题。
(二)推动国际学生学费与院校教育质量挂钩
英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新一轮的变革中,其“教学卓越与学生成果框架”(The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Student Outcomes Framework,简称TEF)评估运行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英国国内将此评估与院校学费设置相挂钩,评估院校高等教育质量与学费设置是否匹配。简而言之,只有在教学卓越框架中处于优势的院校才有调整学费的权利,其学费收益则用于院校建设以及学术科研。TEF通过在未来规划中计划加入的学科评估,提升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与服务质量,让英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具备竞争优势。尽管面向国内学生与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取体系不尽相同,院校自身软硬件质量的提高,同样也有益于国际学生。同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致力于强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以提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度。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剧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国际流动的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获得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将为国际学生的就业提供全球流动的资本优势。因此,学费上涨增加了国际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望值。加强对英国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将有助于避免一些教学质量不高却收取高额学费的院校影响高等教育市场,有助于保障国际流动消费者主体获取高性价比的国际流动经验,最终保障进入这些院校的学生质量,使得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相辅相成。[18]
(三)以奖助学金形式努力平衡国际学生学费压力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主义所倡导的国际学生全自费政策造成了国际生源的流失。随后英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来挽回人才流失。目前英国依旧设置了多种奖学金,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学费压力、吸引国际学生赴英留学。对于家庭经济资本雄厚的国际学生而言,奖学金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于家庭经济资本薄弱的国际学生而言,奖学金始终是减轻经济负担的一大渠道。
目前,在英国,无论是著名的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还是面向海外留学生设置的苏格兰国际奖学金、海外学生研究基金计划(ORSAS)等,都存在覆盖面有限、申请难度较大、金额相对较少等弊端。这些奖学金的设置往往成为筛选优质生源的手段,帮助英国招揽学术人才、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学费的居高不下限制了流动学生的层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院校扩招也并不能使流动机会普及,高额学费始终制约家庭资本薄弱学生的流动机会。英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正在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设置奖助学金来平衡国际学生的流动压力、保障国际学生的公平权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