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藤本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
2020-11-20张雅慧
张雅慧
廖景平
张容妹
宁祖林*
植物专类园是指有特定的主题内容,以具相同特质类型(如种类、科属、生态习性等)的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并以植物收集、研究、展示、观赏为主,兼顾生产的植物园或园区[1]。专类园既是植物园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植物园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专类园还是展现植物园的地区性、科研水平和造园艺术的重要场所[2]。因此,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植物园通常都建有深具魅力的专类园,以达到植物保育与展示、观赏与应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藤本植物(Vine)是一类枝条柔软,需要通过主茎缠绕或攀缘器官借助其他植物或支撑物攀缘升高的、生活型十分特殊的植物类群[3]。该类植物姿态奇异、性能独特、功能多样,部分种类花、叶、果、姿俱佳,而部分种则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等价值,因此它们是一类具有重要观赏、经济及生态价值的资源植物。但由于藤本植物生长较快、管理难度较大,且需要借助支撑物攀缘生长,受园林观念、技术及种源等因素的制约,在以往的庭院及园林造景中应用较少。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藤本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城市景观绿化的新兴“宠儿”[4]。
早在千年之前就有藤本植物栽培记载,但其专类园则出现在现代植物园盛行之后。据报道[2],国外植物园中约有10%的植物园建有藤本植物专类园(以下简称藤本园),而国内植物园藤本园始建于21世纪初期,如厦门植物园2003年建有藤本植物区,西双版纳、上海辰山等植物园近年也相继建有藤本园。国内藤本园不仅建设时间晚、数量少,且除版纳植物园的藤本园面积较大、布置形式多样外,其他园均存在一些不足。我国藤本植物资源丰富,共有85科409属3 073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草质藤本898种、木质藤本2 175种[5],但多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和华东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广东省是藤本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资源极为丰富,仅乡土木质藤本植物就达531种[6]。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园)地处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区,开展藤本植物资源收集与专类园建设具有区位优势。本文介绍了华南园藤本园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探讨了岭南传统建筑、小品及文化在构建地域特色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 建设背景
华南园建于1956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中国科学院三大核心植物园之一。数十年来,从国内外收集各类植物14 500余种,其中藤本植物600余种(乡土藤本约170种)[7];建有木兰园、姜园、竹园、兰园及棕榈区等专类园区30多个,是世界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多样性保育的重要场所。为进一步加大华南园藤本植物收集保育力度,丰富园林景观,根据总体规划于2015年建设藤本园。
2 园址概况
华南园位于广州市东北郊,北纬23°10′、东经113°21′,占地面积300 hm2。园区以低丘平地为主,海拔20~150m;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相对湿度较大,冬季温暖少雨、湿度较小;年均气温21.8℃,极端高温38.0℃,极端低温-2.0℃,年积温约7 600℃;年均降雨量1 600~1 800mm。地带性土壤为发育于花岗岩的赤红壤,有少量水稻土及沿河岸两侧分布的潮沙土[8],土壤结构及保水性良好。藤本园位于园内环园路凤凰木大道旁,面积约2.0hm2,北邻苏铁园,西连职工宿舍区,东眺濒危植物保育繁殖中心。用地现状为建筑废物堆放场地及菜地,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差约10m,地势平缓开阔,东南侧地势较低,为一连接排水沟渠的积水池。园址原有植被少,立地环境单一。
3 功能定位
以植物建园为主题,园林建筑、小品为烘托,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辐射世界同纬度地区,广泛收集展示热带、亚热带的藤本植物资源,同时引入岭南传统文化造景元素,营造一个集藤本植物资源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及园林示范于一体的、地域文化显著的特色植物专类园。
4 规划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其核心内容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顺应自然规律,适地适树、合理配置。在规划设计时首先应根据藤本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习性科学选择物种;其次应结合藤本植物特殊的生长规律及攀缘特点,合理配置种植密度,实现物种多样性的高度富集;再次应尽可能地将相同科属或相近生态习性植物布置于同一片区,满足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需求。
4.2 功能性原则
作为植物园中的“园中园”,藤本园的首要功能是藤本植物多样性保育与科学研究,其次是科普教育与休闲旅游。因此,规划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营造多样性小生境和多样化构筑物,以满足不同生态习性、生长特征的藤本植物对环境需求,发挥其多样性保育和生态功能;同时应巧于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及观赏平台等设计,并充分利用藤本植物攀缘、匍匐、垂吊生长特征,科学合理地划分景观空间及组织游览视线,以满足游人赏花、休闲、娱乐及接受科普教育的需求。
4.3 地域性原则
富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才能永葆生命力,地域性特色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地域性特色包括地域景观与地域文化2个方面,具体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9]。地域景观是营造“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园林意境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则是园林设计的创意源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造园思想和造园元素。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华、纳四海之新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特点,而岭南建筑和园林则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藤本园规划时应遵循地域文化脉络,将乡土植物及岭南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和造园风格有机融入设计中,营造出地域植被景观明显、历史文化传承丰富的特色专类园。
4.4 艺术性原则
园林是建筑、小品、植物等多要素的有机整体,艺术性是园林之魂。园林设计中除要讲究平面构图之美外,还需在立面布置上形成多层次空间序列。藤本植物婀娜多姿、形态多样,需要借助支撑物生长。因此,藤本园从某种意义上是植物与园林构筑物共同组成的园林综合体,这也为园林艺术创意提供了机遇。在藤本园设计中首先应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园林建筑物,并综合运用借景、障景、框景、题景等设计手法,将藤本植物与岭南特色的建筑、亭台、文化及民俗等有机融合,营造出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构造出令人无限遐想的意境之美。在植物配置时应充分利用藤本植物的独特形态特征、攀爬习性,以及物候季相变化、质感差异进行艺术搭配,营造出多层次、多样化园林景致;同时应注意植物与建筑元素体量、色彩的协调性。
4.5 以人为本原则
科普教育、休闲旅游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这从源头上体现了植物园以人为本的宗旨。因此,在植物配置及园林建筑、小品建设时应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及观赏、休闲需求。同时,应结合藤本植物多样化的特化器官和奇特的生长方式,针对性地设置科普设施,提升园区科普功能。
5 总体布局
根据园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藤本园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园林风格,将园区规划为“一轴、三线、三点、五片区”的总体布局(图1)。“一轴”指以大型园林建筑围屋为中心,南北分别向西关居、文昌亭延伸所构成的一条景观主轴线;“三线”指贯穿设计主题的文化线、植物线、科普旅游线;“三点”指以围屋、西关居及文昌亭为中心营造的三大景观节点;“五片区”指根据藤本植物的形态及观赏特征构建的主题景观区、造型植物区及观花、观叶、观果区。
5.1 文化线
建筑、小品是中国园林的重要造景元素,兼有功能性、观赏性等多重功能,对自然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藤本园在发掘、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岭南传统建筑、民居元素及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融入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之中,力求构建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独特文化线。
5.1.1 帷幄疏影
位于藤本园中心位置,为园区造景核心和游客参观游览的主要集散地,也是整个园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帷幄疏影(图2)主体建筑为半环状弧形青砖灰瓦结构的仿古建筑——围屋,直径39m、面积170m2。中央主建筑高5.13m,两侧花架高3.75m,东西两侧的次建筑高4.25m,形成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山”字形构图。建筑物前布置一直径27m的圆形水面,水池中央设置一凸出于水面的小平台,平台中央设置太极图案,太极图的阴阳鱼眼抽象为中央喷泉喷头,平台外侧按8个方位内嵌伏羲形八卦图案。水池四周为宽5m的圆环形花岗岩观景平台(图3)。
岭南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建筑风格也因地域传承而异,而梅州地区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则以围龙屋为代表。围龙屋讲究风水,主体建筑呈半环状,屋前为一半月形池塘(龙池),2个半圆相合,构成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寓意于“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10]。帷幄疏影借鉴了岭南围龙屋的设计理念,其弧形围屋及圆形水面蕴涵了太极阴阳的构图模式,融合了岭南客家民居所讲究的前水后山、阴阳两仪的建筑风格及传统文化;同时围屋在建筑细节上也吸纳了岭南古建筑的清砖灰瓦、原木色房梁、通花窗等元素,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在植物布置上,根据建筑物体量、质地、色泽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配置。花架后方种植大型常绿木质藤本黄花老鸦嘴,形成天然的植物屏障;花架前方花池内种植花色靓丽的三角梅,使景观节点成为园区的视觉焦点。周边的园林绿地以草坪为基调,随机点缀或丛植、片植一些观赏性高、可塑性强的观花木质藤本,如金杯花、飘香藤(Dipladenia sanderi)、红纸扇、玉叶金花、川素馨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园林空间。
5.1.2 西关居
广州西关地区历史上是中外文明的交汇之地、富商文人聚居之所,商贸繁荣,曾涌现出大批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而西关大屋则是其典型的代表,较好地诠释了岭南文化特质[11]。西关居位于藤本园的南侧,建筑面积43.5m2、高4.69m,采用水泥防木结构,屋顶模仿岭南传统的乐器——扬琴进行抽象设计,构成栅栏状半围闭的屋顶,既为游人提供了遮阳挡雨的场所,又为藤本植物提供了攀爬条件(图4)。建筑物地面采用岭南风格的青砖铺设,为游人提供了游憩平台;东侧设一岭南民居风格的趟门(图5);东南侧地势较低,因高就低打造一自然式的流动水体,并设置一水泥仿木结构的亲水平台,上设传统儿童游戏——跳格子图案,供儿童嬉戏娱乐。该景观节点借鉴了西关地区传统民居的园林手法,提取了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如趟门)。为了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西关居西侧构筑一岭南特色的白墙灰瓦景墙[12],分隔园林空间并营造出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园林意境(图6);东侧布置岭南民居常用的造景元素,如古井、枯树(图7)、小桥流水等。
图1 藤本植物专类园平面设计图
图2 帷幄疏影园林景观
图3 帷幄疏影水景的八卦构图
在植物布置上,西关居主体建筑以攀缘能力强、花色鲜红的炮仗花为主,形成“花盖”;入口镂空廊架配以观赏气生根的锦屏藤(Cissus sicyoides),形成“一帘幽梦”的门帘玄关;四周配置鸡蛋花(Plumeria rubra)、蝶花荚蒾(Viburnum hanceanum)、芭蕉(Musa basjoo)、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等观赏灌木。白色景墙前布置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假连翘(Duranta repens)、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等观赏植物,整个景观节点具有鲜明的岭南民居风情烙印。
5.1.3 文昌亭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和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了其包容、务实、开放、创新的“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也演绎出中西兼容的独特园林文化。文昌亭为一个八边形镂空景亭,建筑面积102m2,高7.15m,与华南园原有的文昌阁遥相呼应。该亭攀仿英国皇家邱植物园景亭的建筑风格,并融入了广东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骑楼的风格,将西方园林与广东侨乡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亭子四周布置攀缘性能较强的禾雀花,构成一个巨大的植物宫殿。宫殿内部环境幽静、私密,成为儿童嬉戏的小城堡(图8)。
图4 爬满炮仗花的西关居
图5 趟门
图6 景墙园林景观
图7 爬满藤本的水泥塑枯木
图8 文昌亭园林景观
表1 观花区部分藤本植物生物学特征、观赏性状及花期物候
图9 园林小品——梅花桩
图10 园林小品——鲨鱼嘴藤架
图11 园林小品——魔法树屋
图12 藤萝架景观
表2 观叶区部分藤本植物生物学特征及观赏性状
表3 观果区部分藤本植物生物学特征、观赏性状及果期物候
5.2 植物线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同粤语、粤菜和岭南建筑一样,植物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岭南庭院中常常栽植三角梅、炮仗花等。因此,在植物布置上应重点收集岭南地区特色和特有的藤本植物,营造地域特色景观;同时广泛收集世界同纬度和相似气候带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藤本植物,丰富园林景致和物种多样性。
5.2.1 主题景观区
以围屋、西关居及文昌亭三大主体建筑为载体,模仿热带、亚热带木质藤本植物共生的群落特征,选择株型大、生长快、花大色艳、花期长的木质藤本植物沿建筑物周围进行大色块布置,营造出壮观的“花盖”“花墙”景观效果。藤本植物主要有:蒜香藤、炮仗花、金钩吻、银背藤(Argyreia obtusifolia)、桂叶山牵牛(Thunbergia laurifolia)、黄花老鸦嘴、艳赪桐、凌霄、网络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a)、常春油麻藤等。
5.2.2 造型植物区
藤本植物需要借助支撑物才能向上生长,但少数藤本植物在无支撑物时可直立生长。选择一些缠绕性不强的藤本植物,即攀缘灌木状藤本或半蔓性灌木,三五成群地布置在围屋前方的草坪中,并运用园艺手法修剪造型,塑造出婀娜多姿、变化万千的植物造型美。如:三角梅、茉莉花、蒜香藤、金杯花、玉叶金花、红纸扇、金边粉花凌霄等。该景观区除展示藤本植物姿态美、造型美之外,还可增进游人对藤本植物生长特征的认知,改变藤本植物一定是枝条柔软、攀缘生长的刻板印象。
5.2.3 观花、观叶、观果区
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学特征、观赏性状多样。将观花、观叶、观果为主要观赏特征的藤本植物分区布置,分别展示其花形花色、叶形叶色及果形果色的多样性。不同小区布置的植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观赏性状、物候期等见表1~3。
目前,藤本园已收集各类藤本植物54科111属300多种,包括许多重要的观赏、药用及食用植物,每年吸引大量的植物爱好者前来“寻宝”,成为华南园科普旅游的新亮点。
5.3 科普旅游线
藤本园除满足藤本植物的收集、保育和研究外,科普旅游也是其重要功能。为增加园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互动性,园区内设计有多个符合儿童、青少年体验心理的园林小品。如游步道旁设置梅花桩,供游人体验身体平衡性(图9)。鲨鱼嘴形状的藤架(图10)既为藤本植物提供了攀缘条件,又抽象展示了海上巨无霸——鲨鱼的血盆大嘴,游人在其中任意游玩,增添了许多娱乐情趣;爬满藤蔓的魔法树屋(图11),游人深入其境充满神秘的色彩;园区内还构建有长21m的弧形藤架(图12),游人漫步其中宛如穿越时空隧道。
大部分藤本植物能借助茎、枝条或叶柄缠绕支撑物而攀缘生长,而部分种类则需要借助卷须、不定根、吸器、刺、钩等特化器官攀缘生长。为增添园区的科普功能,专类园入口处设有园区说明牌,介绍了藤本植物资源概况、特化器官类型、攀爬生长原理及生长行为;植物上挂有二维码铭牌,游人可通过手机扫码获得植物信息,增加了园区的参与、互动功能,使游人在休闲游乐中增长植物学知识。
6 结语
植物园的使命是保护全球植物资源,支撑国家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和可持续利用,而专类园则是植物园资源保育的主要场所。藤本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生长习性独特,其专类园建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专类园。在植物配置与景观构建时,首先应对藤本植物相关知识有着全面了解,进而根据景观构筑物(支撑物)体量、结构和质地因地制宜地布置植物;同时,应针对藤本植物攀缘生长、生长量大等特点,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科学配置种植密度,以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和群落、景观的稳定。在植物选择时,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营造出地域特色的植被景观;同时可适当引入观赏性、适应性强的外来物种,提升景观效果,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科普旅游规划时,除科学合理地布置植物,艺术性地设置园林建筑、小品、道路、观景平台外,还应针对藤本植物独特的形态特征,巧于科普设施的构建,提升其科普功能。多样化的园林构筑物营造是藤本园的重要特征,在园林建筑、小品规划时可引入当地传统建筑、民俗和文化中的园林造景元素,以营造出地域特色显著的园林景观。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