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新闻学语文,学写简单调查报告——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教学设计
2020-11-20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李祖文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李祖文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其单元习作的要求只在单元的最后以一个范例及两句话提示的形式出现:“这份研究性报告,给了我许多启发……”“我也要搜集资料,把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如此简单的方式,却要承担难度较大的研究报告练习。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教学呢?我们试着从生活中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帮助学生学写简单调查报告。
一、新闻报道其实是一种调查报告
新闻报道需要给人们传递及时而又准确的信息,必须要有理有据,力求客观真实。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撰写新闻的记者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其中的调查发现就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每一篇新闻报道其实都有着这样的痕迹,我们随意找寻一则新闻就可以感知到。
比如这样一则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12日电(赵竹青)近日,中日医院出现一名三次咽拭子检测均为阴性、通过下呼吸道样本才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同时也有一些患者情况恰恰相反:核酸检测已确诊,却一直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症状。面对如此“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应该怎么办?
核酸检测也有“漏网之鱼”?目前对于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中日医院的案例,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核酸检测是不是仍存在漏诊的情况?会不会导致更多的“隐形传播”?
“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检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表示,目前的诊疗方案已经考虑了这一点。
“要是检测结果阳性,我们可以确诊为新冠肺炎,如果初次检测结果阴性的属于疑似病例患者,按照卫生健康委现行诊疗方案的要求,需要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观察。”高占成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介绍,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的标本是鼻咽拭子。理论上,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是很高的,也就是说阳性率很高。但在临床实际中,会受到患者本身病情轻重程度、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取样采样的方式方法和实验室自身的检测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所谓的“假阴性”。
如何尽力避免“假阴性”的出现?孙永昌表示,应当分析可能造成假阴性的原因,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多次复查,采集标本的规范化,采集多种标本如鼻咽拭子、痰、血液等,实验室技术的优化等,都有助于提高阳性率。当然,及时研发和使用新的检测方法,也会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说明病毒隐匿性很强,给确诊带来一定挑战。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梁连春表示,在临床诊断中,除核酸检测之外,还需进行流行病学史详细调查、观察肺部影像表现等综合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另外,对于高度疑似但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患者,也需按照确诊病例管理,不能轻易让其出院。
从这则新闻,我们可以发现记者的调查研究过程:
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做的准备工作是:提出问题。
这篇新闻报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题目来看:新冠比SARS更“狡猾”?新闻开头:面对如此“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应该怎么办?新闻正文:核酸检测也有“漏网之鱼”?
第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记者采用了采访不同的专家的方式。
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专业人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梁连春。
第三,将各位专家的观点罗列出来做分析,筛选可以解决问题的话语。
我们可以看到刚刚的那些话中,有些是直接引用原话,有的是记者概括转述。比如:“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检出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这是直接引用。“如何尽力避免‘假阴性’的出现?孙永昌表示,应当分析可能造成假阴性的原因,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这就是概括转述。
第四,根据问题和采访的结果,给出结论。
这篇新闻报道,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说明病毒隐匿性很强,给确诊带来一定挑战。
而这些恰恰是与我们教材中《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范例所提倡的简单研究性报告的四点(首先是问题的提出,然后是研究方法,接着是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最后是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很多的新闻入手,丰富学生的认知,联系生活实际,以新闻为例,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研究需要步骤,报告书写更需要步骤
调查研究报告首先需要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报告,而调查则又需要学生有“发现”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这样一个“简单”的研究性报告,需要有一个序列,需要给学生以时间与空间,更需要教师提供支架进行支援。因此,在这个单元的习作时,我们需要更明晰习作的步骤。
(一)建立学生“发现”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
(1)利用时事新闻,明白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的新闻就是一种研究性报告。(操作方式可以如上文)
(2)引导学生阅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童年的发现》这两篇文章,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冬阳 童年 骆驼队》和《童年的发现》中的童年的发现,你对作者的发现的看法是什么?
(4)激发学生生活经验:作者林海音和费奥多罗夫的发现,有没有触动你的回忆或者让你产生什么新的想法?试着写写你曾经的发现或者现在开始有的新发现。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作家的童年发现,同时也清楚作家可以有童年发现,我们自己也是可以的,拉近学生的已知经验。
(二)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值得研究的话题
调查报告往往是对我们关心或者有疑问的话题去进行,但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习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发现这样的话题。
实际的教学时,我们是这样来帮助学生的:
(1)通过阅读《龙》这样一篇补充文本,了解东西方对于龙的认知,引发学生对于身边事物的发现。
(2)选择学生有挑战又熟悉的话题做研究——为所在城市选择“城市形象代表物”。
(三)结合教材例文,建立支架,形成步骤,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报告
实际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做的:
1.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城市——深圳,你觉得,我们这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应该是什么?(注明:不局限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或者其他的事物,甚至可以是人物。可以列举一样,也可以列举多样)
(1)我所列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家人列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和家人商量后,我们家觉得“最能代表深圳形象”的是_________,我们采用_________方式决定的。
(6)试着将这个过程写写,回味一下:
(7)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看同学们的选择又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分别是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我们小组最终决定选择的是:
我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决定的方式和过程是这样的:_________
(8)试着将这个过程写写,回味一下:
(9)跟班级其他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看同学们的选择又是什么?他们的理由又分别是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我们班最终决定选择的是:
我们的理由是:
我们决定的方式和过程是这样的:
(10)试着将这个过程写写,回味一下:
2.经过一系列的历程,我们将心目中的代表深圳形象的事物筛选了出来,这是学生的视角,我们可以模仿前面看到的新闻的方式,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将我们筛选的历程和结果告知更多的人。
这样一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实际写一份研究性报告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思考与研究的支持,我们设计这样的一系列的支架来告知学生研究的方向、研究方式以及从什么角度去获知资料。最后再回扣“向新闻学语文”的出发点,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呈现这次“研究性报告”学习的成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完整地体现教学资源与范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将其巧妙地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