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主选科的现状调查
——以广东省深圳市某重点中学为例
2020-11-19范亚辉李文婷
范亚辉 劳 锐 李文婷
一、问题提出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选拔新生的一种考试招生制度,旨在帮助高等学校在已确定的招生计划下,依据考生成绩进行择优录取和继续培养,即高考制度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和检验基础教育成果的双重任务。从2021年起,广东省高考模式为“3+1+2”,“3”为语文、数学、外语,各科分值为150分,采用原始分计分;“1”为物理或历史中的1科,分值为100分,采用原始分计分;“2”为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的2科,分值均为100分,根据省内的排名赋分。
科目选择影响着高中生高考成绩,关系到学生兴趣以及特长的发展,关系到中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升学。然而,高考科目选择非常复杂,高中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兴趣与能力、周围同学选科情况、老师及家长的建议、高校专业的科目要求等等,如何做一个明智的选择对于考生来说是个大难题。因此,研究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因素,将有利于帮助高中生科学选科,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是自编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情况调查问卷》。此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学生的性别、成绩、父母的基本信息等。第二部分为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深圳市某重点中学的学生选择科目的现状及选科影响因素的调查。其中,对学生选科影响因素的部分问卷题目设置采用五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一般”,“4”代表“较不符合”,“5”代表“完全不符合”,分值越高表示符合度越低。经检验,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2.样本描述
(1)样本描述。本研究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实施新高考改革的重点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调研时间为2020年4至5月,此时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完成选科。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828份,有效率为92%。
(2)有效样本描述。
①学生性别结构。在本次调研的高一、高二学生样本中,男生408人,占49.3%;女生420人,占50.7%。本次调查选用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因而在后期基于性别差异的统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②学生成绩结构。在本次调查的高一、高二学生样本中,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前20%的学生为153人,占18.5%;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前20%-50%的学生为288人,占34.8%;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前50%-80%的学生为238人,占28.7%;学业成绩位于年级后20%的学生为149人,占18%。本次调查选用不同成绩的学生比例差别不大,为后期基于学生成绩差异的统计分析提供基础。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1.高一、高二学生科目选择的倾向及分析
(1)科目选择呈现传统文理分科趋向。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倾向于将物理、化学、生物作为高考科目的比例较高,占比大致为80%、68%、68%。而倾向于将历史、政治、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比例稍少,占比大致为20%、33%、31%。在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下,该校学生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作为高考科目的比例接近80%。而在新高考模式下,虽然会呈现出传统文理分科的趋向,但是学生选择化学、生物的比例下降了12%,选择政治和地理的比例明显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优势进行自由选择,更能促进他们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男女生在生物学科选择上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选择科目进行卡方检验,表1中显示了变量通过卡方检验给出的独立性检验结果。除了生物学科,显著水平sig.都远远小于0.05,所以有理由认为男女生在生物作为高考科目的选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物理、历史、化学、政治、地理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选科占比情况及卡方检验结果
(3)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没有清晰的了解,渴望在课堂中了解更多职业信息。调查发现,79%的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及高中以前就开始思考高考选考科目的问题,有40%的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就已确定高考选考的科目,有54%的学生是在高一下学期才确定高考选考科目。截至目前为止,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都已完成了选科,但是依然有超半数的学生对职业没有清晰的思考和想法。这说明学生选科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2.学生选科影响因素及分析
(1)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在科目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科学、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至关重要。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选高考科目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周围同学的选科情况”、“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自身选科影响较小。这可能与绝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建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科”有关,也与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的选科意愿,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选科建议”有关,使得学生在选科时更加注重个人因素。这也说明,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高中生进行自主选科时,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可通过考察学生对自我的能力优势、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来实现。从调查结果发现(如表2所示),学生内心比较清楚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了解,在选择高考科目时能比较明确地完成选择。学生的主观判断是否真实,还需要使用自我认知方面的测评工具或问卷来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有68%的学生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做过自我认知方面的测评。但是,有40%的学生是希望“通过科学手段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性格和能力”。
表2 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情况
(2)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决定性因素。由表3可知,学生在确定高考选考科目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兴趣,其次是学习信心、考试成绩、大学专业限制。其中,有40%的学生认为起决定性因素是“学习兴趣”,有27%的学生认为是“擅长该科目”,有16%的学生认为是“该学科在大学报考专业时的选择面较广”起决定作用。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选科时最困扰的问题是自己“各科比较均匀,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科目”,学生希望“部分听取家长或老师的建议,大部分由自己决定”。
表3 影响高中生确定选考科目的主要因素
四、新高考下高中生选科建议
普通高中生的高考自主选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慎重、周密、有计划地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因为,学生所选的科目组合直接影响着未来高校及专业的选择,进而影响未来就业。
1.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谨慎、科学、合理选科 认识选科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选科的前提。不少学生功利性选科,只是为了以后选专业有更多的选择,或者为了面子去选择成绩好的学生选择的科目,却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选科确定后的学习中,会觉得越学越没有成就感,慢慢地开始产生厌倦情绪。学生要明白新高考改革后的自主选科更多的是鼓励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选考科目。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学生选科的基础。不要单从自己的考试成绩来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学科排名。考试的成绩差不代表自己的学习能力就差,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从课堂学习和表现、班级活动、社会生活等多渠道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借助于科学的测评工具来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
清楚自己的生涯规划是自主选科的保障。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讲座等,尝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会权衡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大学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2.高中要系统开展生涯教育,建立科学地选科指导制度 为了保证学生科学合理的选科,高中或者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多科供给、科学指导、精细服务和动态调整的多维协同的科目自选支持体系。
在选科后的班级学习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依然会向学校提出调换高考选科科目的申请。有些学生是因为在选科后的学习生活并不适应,该科学习成绩差;有些学生是因为之前盲目选择学科,选科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所对应的大学专业对学科有具体要求,而当前的选科并不符合要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确定自身的高考科目,在校内,可以给学生开展一系列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课,让专业的生涯规划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来校分享职业体验等,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校外,学校或政府可以与先进企业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体验环境,让学生多经历、多体会不同职业,以求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和规划,进而减少高考自主选科的盲目性。
学校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指导学生合理选科。班主任在高中选科指导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但通过调查发现在选科时教师的影响作用很小,且选科并没有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明显的变化,说明学校教师没有完全发挥其选科指导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职业生涯相关的专业培训,使教师树立生涯发展教育理念,充分理解自主选科对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选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选科组合。[1]
3.家长积极面对新高考改革,提升参与度 家长应认识到本次高考改革的重要意义。此轮改革是通过自主选科弥补了以往文理分科的局限性,给予学生相对更多的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主选科对孩子个性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主动搜集与新高考有关的信息,以便为孩子提供选科帮助。如果和孩子有不同意见时,不可蛮横干预、强迫孩子改变选择科目,要学会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