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资源 有的放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和差问题》教学思考
2020-11-19李萍萍
李萍萍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选择利用,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呈现资源的方式有很多种:半成品加工生成、并列呈现、先后呈现等,那么在课堂中捕捉到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后,我们老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一成不变还是?笔者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和差问题》这一课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些如何在课堂中有的放失地呈现资源。
一、学会倾听 半成品加工生成
如何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捕捉资源时坚持教学的那份真淳,固守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抓住知识的内在与联系。善于及时捕捉、巧妙呈现、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资源对比中学习新知、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升华,让学生在新的知识点上生长。
例如在《和差问题》第一个环节中线段图画法的交流中,虽然学生在学习倍数关系、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时有所接触线段图,但是要把两个量变化的情况呈现在一张线段图上,要素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有些学生会顾此失彼;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教”,帮助学生整体感悟,并结合有效的问题跟进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主动求变,及时发现、梳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生成性资源可分为两个层次交流,第一层次:两条线段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第二层次:信息的完善。
而第一层次的交流中选择学生的半成品资源来呈现比较合适。
让学生在半成品一条线段中感悟一条线段无法表示题目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从而产生两条线段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的需求。基于学生的起点,生长新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学会倾听,给学生“说”的机会,用智慧沉着应对,才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二、抓住时机 并列呈现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所犯的错误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错误有可能成为我们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学生的宝贵资源。这能帮助学生在易犯的典型错误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习惯,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巧妙利用 “错误”资源,并与“正确”资源巧妙对比,使学生在找错、纠错的过程中,提高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例如,在《和差问题》第一个环节中线段图画法的第二层次信息完善的交流中则选择并列呈现的方式更为合适。
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3种资源:
并列呈现这三种资源后提问:你更赞同哪位同学的?接着提问:看着这个图,你能把题目复述一遍吗?再和文字对比。这样的交流是能够让学生有真正的长,从而第一次感悟图表达信息的优势。
通过及时发现学生所犯的典型错误,并予以纠正,使学生真正理解线段图上的信息要完整,因为线段图是问题呈现的另一种方式,并且更直观。因此,教师 要抓住时机,巧用“错误”资源与“正确”资源,并列呈现交流,更好地促进学 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三、善于观察 先后呈现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爱好、学习方式以及创造力等,
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慧眼,去现察、去发现蕴含在每位学生的回答、观点以及言语中的精彩亮点。尤其要在细节中发现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引导和利用,成为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例如,在《和差问题》的第二个环节中多种解决方法的交流中,教师心目中很清楚有4种资源:
①72-12=60(枚) ②72+12=84(枚) ③72÷2=36(枚)
60÷2=30(枚) 84 ÷ 2=42(枚) 36-12=24(枚)
30+12=42(枚) 42 -12=30(枚) 36 +12=48(枚)
④72÷2=36(枚) 12÷2=6(枚)
36-6=30(枚) 36+6=42(枚)
但是该如何呈现这四种资源呢?可能也想并列呈现所有的方法,然后逐个交流,虽然教的很杂实,孩子们很有感觉也很投入,但毕竟想到④种方法的人很少。其实还是教师或者个别孩子替代所有的孩子。因此可以通过“教结构、用结构”的方式呈现这几种方法,首先呈现大多数同学都想到的第一种先72减12的方法,提问为什么要-12?为什么是72-12?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孩子明白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一样多。接着追问:除了可以减还可以怎么办也能让他们俩邮票数相等?放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这样想到其他两种办法的绝对不是几个,而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方法的多样化。其次呈现,最后并列呈现④两种方法,组织交流,并且借助图理解,教扎实。让孩子们第二次感悟利用图来解决问题的优势。
这样的先后呈现交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育人价值从心中有教材到心中有学生,并通过3个核心问题:为什么-12?为什么+12?为什么12÷2?让孩子们这节课真正地有所长。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更是课堂活动的共同创作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思考课堂中该选择何种呈现方式有的放失地呈现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我相信教师只要潜心钻研教材,尊重每一个学生,就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成性的资源,就能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造,就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并能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