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史料辨析能力 助推一轮复习素养提升
2020-11-19四川
四川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与其他几项核心素养有机融合。高考历史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不是单纯只考查史料实证,一方面,在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中需要融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其他核心素养的考查中也贯穿着史料实证。
高考强调考查学生通过辨析史料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史料实证素养。那么,具体辨析什么?怎样辨析?在教师的指导和练习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逐渐明确辨析的内容、方法和态度,从而提高其史料实证素养水平。这一工作在一轮复习中需要结合高考真题或模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强化训练。一轮复习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回顾梳理,也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尤其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其中,史料辨析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强化史料意识
不少学生的史料意识欠缺或史料意识模糊,不清楚何为史料,这往往导致学生在解题时不能有意识地从史料实证的高度自觉进行史料辨析。因此,提高学生史料辨析的自觉性,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史料意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有关史料的基本常识外,还需要明确试题中的“史料”具体所指为何。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史料”所指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史料”如选择题设问中的“这”“此”“图”“表”所直接指向的题干中提供的“史料”和材料解析题设问中“根据材料”“评析材料”中的“材料”等;隐性的“史料”一般是直接或间接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的史料,尤其是学过的史实。明白了这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史料敏感而清晰的意识,为进行史料实证的思维活动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明确类型,掌握方法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梳理可知,史料实证过程中的史料辨析的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并能区分以上3 种史料辨析的类型,明确辨析的指向,有针对性地熟练应用相应的辨析方法进行史料辨析,从而切实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一)推理型史料辨析方法
推理型史料辨析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内容的逻辑关系或主旨,结合史料涉及的特定时空背景知识,推理出史料可以反映、说明的有关历史特征、历史认识(观点),一般是某一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特征。推理时,关键是符合“逻辑”,需要有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意识,同时应采用符合历史学科特征的推理方法。
推理型史料辨析题大多出现在选择题中,且占比较大。具体而言,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看选项的表述在史料信息中有无证据;看选项的表述与史料信息有无逻辑关系,其中,关键需要明晰历史概念的应用是否恰当、史料关键信息提取是否完整、历史时空的对应是否合理,所述历史演变或历史事物的内在逻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史料的主旨;看选项的表述在逻辑上是否片面,是否存在拔高、夸大和绝对化等问题,表述上是否停留于表象而未触及实质,从而得出符合史料主旨或逻辑关系的恰当结论。
对此,教师在高考复习中,除了一般性的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还需通过一轮复习梳理、强化基础知识的机会,强化学生在重要历史概念的掌握、历史时空的阶段划分等方面的能力。
例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 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多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要求学生对商朝与周朝产生的王有多少代和多少位的史料信息予以辨析,推理出这反映了什么。通过对比分析此题的史料可知,商朝每一代有1.7 位王,远高于西周的1.1 位,即每一代王的更替比较频繁。同时,史料表明,商朝的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父死子继,所以其王位更替时间相对较长,每一代几乎只有1 位王,由此可以得出西周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变化的政治特征,故B 项正确。A 项为禅让制,而史料中涉及的是世袭制,属于概念的错用,同时,禅让制在夏朝建立时便被世袭制取代,历史时空对应不当,故A 项排除;C 项只注意了商朝17 代30 位王、西周11 代12 位王,而忽略了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这一重要信息,所以出现了逻辑推论不当的情况,这属于提取关键信息不完整的错误类型,故C 项排除;D 项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二)解释型史料辨析方法
解释型史料辨析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史料或所学史实,对某一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进行解释说明,此类辨析在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中均大量存在。一般而言,主要以历史现象所涉及的特定时空背景的历史阶段特征为依据进行分析,得出有充分史实依据的结论。
具体而言,选择题和材料题中的解析型史料辨析的特征和所需方法各有不同。选择题中的解析型史料辨析主要是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分析史料中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应先明确史料的主旨,再判断选项表述与史料提供的现象之间有无关联,尤其是有无合理的逻辑关系。这类试题实际上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相关历史阶段特征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的能力。材料解析题中的解析型史料辨析,应先全面、仔细提取材料(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再结合相关历史时空的背景知识,对有关历史原因和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和符合逻辑的分析说明。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中涉及的解释型史料辨析,都高度依赖对特定历史时空的阶段知识和历史概念的完整准确把握,同时,应运用一定的原理进行指导分析,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并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予以贯通把握,强化对以历史阶段特征为依托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的应用和训练。
例2.(2019·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本题要求学生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早期造像到时代较晚时的造像的衣着服饰和表情变化的史料信息予以辨析,该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历史信息是造像所反映的文明的多样与变迁。早期西北地区的佛像与时代较晚的中原地区佛像的衣着服饰的区别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差异,其发生的变化是外来佛教进入中国后适应中国国情(尤其是思想文化)的结果。所以,受当时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的特点,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绘画技术和政治权力干预没有内在关联。
(三)论述型史料辨析方法
论述型史料辨析要求学生从史料提供的历史现象或历史论述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尤其是史料涉及的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史实,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或评述。论述型史料辨析一般包括对历史认识(观点)的评析和对历史现象的解读两种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需要相应的史料辨析方法。
针对评析历史认识(观点)的论述型史料辨析:第一,根据试题提供的史料,提取(归纳、概括)出其中的历史认识(观点);第二,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尤其是史实),判断历史认识(观点)是否合理;第三,应用史料和所学知识(尤其是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历史认识(观点)展开评析或论述。
针对解读历史现象的论述型史料辨析:第一,明确史料中的历史现象是什么;第二,归纳、概括该历史现象的特点或分析该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题;第三,根据材料中的史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论题进行全面、辩证、客观的阐述。
论述型史料辨析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探究能力。因此,在论述型史料辨析题中,要根据充分的、典型的史料进行多角度、逻辑清晰严密的分析推理,要以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认识或历史现象。论述时要史实充分,即多维度、全面运用史料,但并非将相关史料(史实)进行一一罗列和堆砌,只要对各方面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史实)进行简要、系统的组织即可,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对史料(史实)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在运用史料进行阐述时,往往需要将阶段性或长时段宏观叙事与具体的典型史实相结合,将具体的历史现象与普遍的历史规律相结合。同时,要有意识地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应用到其中,为史料实证提供有力的支撑。
对此,教师在复习中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在辨析史料中发现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以及围绕问题整合相关史实的综合分析、多角度系统阐述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做好论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论述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脉络和纵横联系的相关知识完整掌握的基础上,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史料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等不同呈现方式,有效获取史料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培养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为史料辨析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研究思想方法的常识,如史料的类型、价值,历史研究与时代环境、研究方法、立场的关系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