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路径分析

2020-11-19韩迎春齐艳娟黄鲁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韩迎春 齐艳娟 陈 敏 黄鲁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必要性分析

(一)外来文化冲击传统爱国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是益频繁,文化的多元对尚未完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拜金、利己、过洋节、吃洋快餐等成为许多年轻人时尚的标志。网络空间虚化历史、戏谑英雄、歪曲事实等行为消解了传统爱国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体系的构建。西方价值理念、普世价值观不知不觉侵蚀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二)社会多元淡化爱国情怀

当今世界交流日益深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西方政治、思想涌入中国,冲击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多元文化冲击、碰撞中国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大学生传统国家、集体意识减弱,价值理念转向个人中心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受外界不良思想影响,发表过激言论,崇拜西方、忘却历史、精日辱国等行为等。

(三)信息碎片弱化爱国行为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更迭变得非常迅速,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信息碎片化态势加剧。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往往伴随着多层次、多人群、多维度的解读,而真相裹挟在这些如潮水般的信息中,往往被一些所谓的“真相”、“事实”所淹没,甚至一些历史事实也被捏造、歪曲、重新解读,颠覆爱国教育的根基。一些大学生往往更依赖网络信息,不愿意相信教材、课堂的传递的信息,进而对爱国教育产生怀疑,甚至会为一些不良信息左右,传播谣言、发表不当言论、实施非理性爱国行为等。

二、当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缺乏连续性针对性

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和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我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且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持续的。但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各阶段的持续及衔接并不明确,各个阶段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没有考虑到各个年龄层次的特点。如大学阶段,大学生思想活跃,且面对纷繁复杂且多元的社会发展态势,价值观不断受到的冲击,传统的说教形式对于一些中小学生也许有用,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易引发反感。大学生步入成年,思辨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增厚,应增加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学理性内容,注重理论认证,避免结论先行。

(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缺乏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的说理,情感的触碰爱国教育模式,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相反造成学生的反感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是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侧重于爱国本身,与历史、社会现实、世界的内在逻辑联系阐述的并不多。爱国情怀的培养不仅应立足本国,更应面向全球,既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阐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党和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在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事实、道理的阐明,避免生硬、强制的灌输;注意前因后果、理论问题的论证,避免生拉硬套、老生常谈。

(三)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代思政课堂已迎来千禧一代,这些大学生开放、独立、自信,话语权要求高,传统理论先行的价值灌输模式引发大学生的反感,年代久远、高大上的事例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面对手拿智能手机、惯用网络搜索、满嘴网络语言的“00 后”大学生,传统课堂显然敌不过手机的吸引力,重复的历史故事英雄事迹也因没有时尚精致“包装”唤不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等问题[1]。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手段、常用的话语、喜用的形式来阐释爱国主题,营造既严肃严谨, 又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2]要将枯燥、说教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常用的、喜用的话语表现出来,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

(一) 教育强化

“爱国主义教育属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爱国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借助特定的场所、仪式或活动作为载体,是需要公共资源支撑的持续性的事业。”[3]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这个主阵地。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学校课堂这一主阵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中国复兴的自信。其次,应注重线下课堂的扩展,加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实践基地,去现场感受英雄的情怀、去体验历史的温度。

(二)文化浸染

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爱国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就是中华儿女书写的爱国史,他们用深厚的爱国情感,铸就了中华民族魂。中国近代的红色文化,仍以爱国为中心,继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信念与情怀,并将其上升到新的高度。当今世界文化交流频繁,彼此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进步。当代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不仅要继续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爱国情怀,更要传承红色文化坚定爱国信念,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增进爱国行为践行动力。通过深切感悟、切身感受、吸收借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网络熏陶

网络时代的来临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学生作为网民中占比最高的群体,网络已成为其活动的重要空间。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网络空间是其必然要占领的阵地。一方面,要充分营造网络爱国主义氛围,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方法,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另一方面,应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建设,将线下一些场馆搬到网上,让学生在线上随时感受红色文化。同时,应注重加强网络风气的塑造,注重网络风气的培养。尤其是网络谣言盛行、一些网络大V 左右舆论导向的情况下,必须将爱国打造为网络的最强音,把爱国情怀演绎成网络主旋律,让网络空间成为爱国情怀培养的大课堂,网络新媒体成为爱国声音的扩音器,线上线下共同打造风清气正、同心同德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统一战线。

(四)法治保障

“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承载着国家法益的法律在其运行过程中,自然发挥了强化公民爱国意识的作用。”[3]我国宪法不仅将爱国确定为道德要求,更明确爱国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的义务,当公民违背义务,就有可能触犯法律,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同时,对于一些不正当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法律也予以限制,如毁损国旗、涂抹国徽、篡改国歌、出卖国家等行为,就要受到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刑法等的处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有序推进,不仅要倡导爱国,更要引导爱国行为,明确公民自身在享受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肩负起自身的责任。爱国不单单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要是一种理性、合法的行为,必须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表达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情怀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