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困境与对策探索

2020-11-19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价值观

卢 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讲话中提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前途,因此高校思政课对其价值引领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现状

(一)教师传授与学生接受不成正比的突出矛盾

教师自身的学识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尽管近年来思政课逐渐受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也日趋专业化、扩大化,但在教师群体的高素质背后,话语体系建设的缺位导致师生间“输送—接收”不成正比;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科研成果颇丰,授课时却无法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话语,学生无法理解其高深的理论,也不愿听其枯燥的说讲,既浪费教学资源,也耗费学生的热情。

此外,教师对学生也不甚了解。思政课教师本应掌握学情、了解学生成长规律,但现实却是大部分老师对“90 后”的认知仅仅是浅显的“有个性”、对“00后”更是一知半解。目前,以“0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正处于“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阶段,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二)学生对思政课不听不信的消极心态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已习惯了 “只重数理化,好坏看分数,忽视思政教育”的学习模式,这种观念在心理上仍未彻底转变过来,认为思政课“无用”既是学渣不听课的借口、是学霸在思政课上学专业课的理由,也是应试教育下多方群体对思政教育的忽视。

同时,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矛盾焦点,思政课教师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避而不谈或选择性掩盖,对学生的质疑、迷惑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自顾自地进行课本宣讲。而这些矛盾往往是学生关注社会民生的窗口,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渴望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专业解读却往往被搪塞忽视。学生了解到的社会问题与课上习得的美好生活出现分歧,而这些在思政课上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回答,教师未能将理论融合于现实生活,也未能解答疑惑,于是学生便认为思政课经不起社会问题的检验,进而从困惑、质疑到排斥、反感思政课。

(三)社会对思政课有失偏颇的歧视观念

专业课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思政课看不到实际效用,是社会对思政课的广泛共识。学科布局上以快速产出经济效益的专业优先;人才培养上以具有所谓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能提升为主;考核评价上以学生就业的数量为主要标准[2]足见思政课的边缘化。在教师群体中,不少专业课教师也同样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存在歧视,认为思政课只是讲故事、聊八卦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无论是谁都能讲授、评判思政课。这些教师对思政课的态度同样会传递给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更深的偏见。

当前思政课被各种思潮、各个群体不断解构,对思政课公信力带来严重挑战。加之传统思政课给人强行“灌输”之感,“我讲我的”与学生无关,忽视学生动态与心态。尽管这种情况逐渐好转,但社会对思政课的态度转变仍处于不稳定的变动期,对思政课的偏见也依然存在。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大门进一步打开,吸收国外优秀思想的同时,与我国主流价值相悖的思想观念也混入其中,削弱了思政课的价值引导作用,影响着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挑战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而思政课主流理论的解释力和引导力跟不上,无法及时化解意识形态渗透的危机,就会使这些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社会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高校学生还未完全形成的三观带来负面影响。

加之国外反华势力通过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借助舆论和媒体大肆宣传其“民主、自由和人权”,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对学生进行隐性渗透,企图颠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以达到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如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挑战[2]。

(二)娱乐至上的媒体效应

当下火爆的社交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追逐利益,通篇充斥着八卦娱乐等信息,弱化了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歪曲着青年学生树立的三观。如“多名中国粉丝应援韩国明星,为韩国军队送物资”事件便暴露出媒体过度看重、渲染娱乐明星,导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出现明显的扭曲。媒体本身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其导向性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青年学生对自家爱豆了如指掌,却对科学家的名字都答不出一个,可见媒体对娱乐的强调就像精神鸦片,对自制力弱、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会严重影响他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极大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群体的思想转变

高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7 至23 岁间,处于向成人过渡阶段,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但大多数因从未真正走入社会而出现思想活跃却缺乏客观的思辨能力;他们追求表现力,渴望证明自身能力,但“凡事凭感觉”的行事作风导致其认知行为不够客观,他们思想独立有主见、有头脑,乐于挑战权威,自我意识高,但因情感心理尚未成熟而有失偏颇,甚至成为网络中的“杠精”。总的来说当代青年学生的独立思想对学习、生活大有裨益,但仍需思政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因为“扭曲的独立意识”易使人妄自尊大,对于与自身看法不同的观念则忽视或反感,不利于形成客观认知,尤其在网络中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思辨力弱的学生无法辨别真伪,信息爆炸对他们造成困境,无法寻到答案让他们更加矛盾。思政课教师便可借助学生强烈的情感需要拉近距离,纠正其思想偏差。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探索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了做好思政工作需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五方面着手。

(一)采取专题式小班化教学,增加学生互动激发共情

小班化教学,指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人数较少的教学组织形式。虽对具体人数无硬性规定,但通常不超过50 人。随着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与小班教学相对的正是思政课等公共课的大班教学。大班教学是大学公共课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虽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但因人数众多导致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被老师关注而丧失主动性、积极性,疏远了师生间的关系,随着教室空间的扩大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因此小班化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凝练出几个重点专题进行小班化教学,打造思政“精品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也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思政课“入脑入心”形成有效发展机制。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时代的到来虽为思政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为提升思政课效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网络技术如“超星”“蓝墨云端”“对分易”等网络互动平台可及时掌握学生关注点及知识盲区,为教师“精准滴灌”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网络平台的投票、讨论、弹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也同样能在课中吸引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还能实现课后跟踪、情况调查、舆情把控,全过程“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共情。

(二)积极回应热点把控舆情,激发学生关注热情

当代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已然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信息,因此教师为避免矛盾的爆发而一再掩盖显然不切合实际,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既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也同样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有用知识。热点不仅要关注,更应回应,尤其是学生在网络中听到的认定的“真相”,思政课教师更应以丰富、深刻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解释,对这些不实信息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让学生在反转中了解真相。

学生在网络中、生活中了解的大多是分散式、碎片化、不系统的知识,对此教师也可以在课内外以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尤其是境外势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更需要教师关注、留意、解读。对此可以在课上进行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教师的解释回应提供方向、为把控舆情和总结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关注热点中感受到教师的思想深度,使之更为信服。

(三)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大思政协同发展创共赢

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虽然靠思政教师在课堂内外的引领,但从效果上看,要想真正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其他专业教师同样责无旁贷,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增加教育培训,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发展”,真正落实而非空话,给予思政课应有的重视、对思政教师提供应有的帮助。

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同,使思政教育“粉尘化、颗粒化”,坚定政治立场,重视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定期开展协同教育座谈会,准确把握学生动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五、结语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政课的根本指向,当前高校思政课呈现的现状与困境亟待解决,为更好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政课需顺应时代潮流,借助新型手段,对教育方式、教育方向进行改进,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影响力、公信力,实现高校思政课迈向发展新台阶,实现新飞跃。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价值观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价值观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