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敬业”、“诚信”、“仪礼”思想浅析

2020-11-19孔李茜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敬业忠信礼记

孔李茜/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敬业”、“诚信”、“仪礼”三个方面考察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敬业思想

在现代汉语中,“敬业”是指集中精力于学业或工作。《说文解字》认为:“敬,肃也。”;“业”即学业、事业。“敬业”即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业、事业。“敬业”意味着对学业或事业的的尊重、意味着专心致志、意味着责任。

孔子特别推崇“敬业精神”,他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而他一生所为,恰恰是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据《史记》记载:孔子在季氏手下做管理仓库的“委吏”,则货物码放整齐有序,帐目清楚毫无差错;做管理牧场“乘田”,一年后牛羊肥壮,繁殖率比往年提高了好几倍;主持丧礼,从过世到入土的五十多道复杂程序,都被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凡事都办得很好;创办私学,收徒授学,则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达到弟子三千,更有“七十二贤”,堪称万世师表;为政时,也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政绩斐然。而这都离不开他做任何事都认真细致、尽忠职守的性格,即敬业的精神。

孔子历来主张实施“仁政”。但据《论语》记载,当樊迟问他怎样做才是“仁”时,孔子认为其中就必须做到“执事敬”(即担任工作恭敬认真);他还主张要“事思敬”即专心致志做所要做的事;想要做君子也要做到“修己以敬”;他认为,做事情应“敬其事而后其食”即先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然后才去想自己的吃穿住用行等问题。可见,孔子所推崇的这种对待所做之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正是“敬业精神”吗?

此外,《礼记》中记载孔子所述“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的和谐场面,表明无论男女、无论在外在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其中的“壮有所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也均为爱岗敬业的写照。

如何做到“敬业”?首先,敬业需爱业、乐业;其次,敬业则需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事业、学业,皆是如此。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言论上谈及更多的是为师和为学的“勤”和“乐”,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敬业乐群”。而事实上,其所做的各项工作,均是做到了乐业、勤业。比如他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又比如:他每次主持丧礼工作的时候,都好像是重新开始一样认真细致地安排,以致于在有丧者之侧吃饭,从没吃饱过;看见孝子贤孙哭,他也难过,跟着流泪,这天就不再唱歌。可见孔子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是情感真诚,尽心尽力,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

三、孔子的诚信思想

“诚”即诚实、真实。“信”即言语真实、讲信用。且“诚”、“信”两字皆包含“言”部件。故“诚信”意思即为行事与所说一致,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诚信”占了特别重要的地位。纵观《论语》,“信”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大到治国理政,小至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多次都提到要讲求诚信。

《论语·为政》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用牛车和马车上的关键性零部件作比喻,进一步指出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大国,一定要做到“敬事而信”(做事要严肃认真、讲诚信);认为“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弟子首先要重视德行,其中之一的修养就是“谨而信”;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其中就要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时是否做到了真诚守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此外,让孔子无语的人也是“狂而不直……悾悾而不信”的人。在古人崇尚的完美道德的模范代表——“君子”的品行塑造上,孔子多次提到过“主忠信”。例如: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主忠信”以忠信为主。他认为,作为君子应把道义作为行事的根本,依据礼节来实行它……最终要依靠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君子对于自己要说的话,一点都不马虎(“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有一次,子张问孔子提高品德、辨别迷惑的方法,孔子也说“主忠信,……”;又有一次,子张向他请教如何做事才行得通,他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说话讲求诚信、做事认真谨慎(“言忠信,行笃敬”)。

此外,孔子概括自己也说是“信而好古”。《礼记》中记载,孔子所向往的那个“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都是“讲信修睦”的。可见,阅遍世间万象后,在孔子晚年的最高政治理想的“大同”社会中,“诚信”仍为其一生所推崇。

为何要讲求诚信?孔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诚信的人,往往也很少有仁德)。可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孔子认为,君子都是讲诚信的。诚信也是“仁”的基础。还有一次,子张又向他请教怎样才是“仁”,孔子指出: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格(恭、宽、信、敏、惠)就算是“仁”了,这其中就包括“信”。因为做到诚信才会被人任用(“信则人任焉”),才有机会进一步实施仁政。

四、孔子的仪礼思想

仪礼:即礼仪,礼节,包括“礼”和“仪”。其中“仪”即仪式,是外在表现,而作为内在规则意识的“礼”才是其根本要义所在。

“礼”繁体字作“禮”。《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为敬事、祭祀神灵以致福。可见,其最初意义是人对待神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准则。然而,无论是《周易》还是《尚书》记载,均表明其后来的所指范围已超越了人与神的关系,扩大到所有道德修养与伦理规范。《礼记· 礼器》认为:“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可见,这种规则是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伦心理、适用于万事万物的科学法则。《礼记》认为“礼”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正是因为懂得了“礼”,才使得自己与禽兽相区别开来。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认为:“礼”使人能立身于社会(“立于礼”);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则民莫敢不敬”。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认为“礼”是做官之前的必备修养;就连他的学生子夏也认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因此,孔子尊崇“富而好礼”的人;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在他看来,“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眼中的“礼”究竟是什么呢?且看下面孔子的论辩:“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在孔子心目中,所谓的“礼”并不仅在于形式表面,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基于道德的“规则意识”。他认为:“礼也者,理也”;指出“礼”是“义”的制度化表现形式(“礼也者,义之实也”),要“协诸义而协”;而礼义是人类做一切事情最基本的出发点。

当然,“礼”和“仪”是相辅相成的,心中有“礼”便会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个表现形式往往是既定的,即所谓的“仪”(礼制)。同时,对那个外在的“仪”(礼制)的遵守,也在时刻警醒着人们,不要忘了那个潜在的“礼”(规则意识)。关于这点,可参看《礼记· 礼器》,其认为: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根本又有文饰(形式),“忠信”(即内心的道德规则)是它的根本;“义理”(即礼仪、仪式)是它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人类如果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 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是1989 年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们共同得出的结论。习主席也曾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古为今用……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孔子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有关“敬业”、“诚信”、“仪礼”等思想精髓,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敬业忠信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百岁“武痴”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偶像来了”之吴亦凡:左右自己命运的小爷
职校班主任敬业爱生立德树人研究
试论当好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