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扶贫路,一生新寨情

2020-11-19谭学昆

夜郎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干部贫困村群众

◎ 谭学昆

新寨村位于中国天眼之城——平塘县的东大门。三年前,我以驻村干部的名义第一次来到这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如今,步履匆匆的时光让新寨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也让我与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还记得2017年8月,满怀雄心壮志的我带着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准备到广大农村大干一场。初到新寨,却首先被这里的人感染和育教了一番。70 岁的老支书精神抖擞,雷厉风行;女村主任脾气不小,责任心却极强;文书整天忙得手脚不停,堪称全能。还有那些任劳任怨的村委委员、常务干部,他们领着微薄的工资并干着最为琐碎繁杂的事,没有周末,不分白昼。时时处处,他们无不都是一副行事干练,为人踏实,满怀激情的状态。于是,我就这样找到了榜样,并暗下决心:就应该像这些村干部一样,以无怨无悔的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投入到这场光荣的战斗中,充实且快乐着。

可没过多久,我就遭遇驻村以来的第一次失落。还是俗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一不懂农业,二不懂产业,我又能干些什么呢?迷茫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想:既然是宣传文化系统的驻村干部,就从宣传干起吧。于是我自告奋勇担起了金盆街道的扶贫战地通讯员。从此,我每天挂着笨重的相机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走近田间地头,发现好人好事,争取在夜里为战友们送上一点“心灵鸡汤”。不多久,大家的关注和谬赞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自信和动力。便不分昼夜地走进群众身边,切身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冷暖,并陆续在新华网、贵州日报、黔南日报、今日黔南等报刊媒体发表扶贫攻坚文章数十篇,还建立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号记录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在采访过程中,那些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鲜活人物总能时刻激励着我。比如肩负家庭重担一天只睡几个小时而努力脱贫的林天龙;对种植果树情有独钟的致富带头人石帮银;一心感恩而每天坚持劳作的老党员杨绍昌;热心公益事业的聋哑人孟发光……他们都是热爱生活,脚踏实地,且值得尊敬的人。

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懂得,想要开展好工作就要先走到群众中去,找不到方向就要多听听群众的诉求。2018年春节期间,新寨村受凝冻天气的影响出现大面积的缺水现象,在了解情况和实地考察后,我写出了详尽的报告和方案积极向州水利局争取项目帮扶,通过州文联领导的多方协调,申请了中央专项水利资金20 万元,解决了部分村寨530 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019年4月,得知群众想要实现在家门口跳舞的心愿,我向小新寨组全体村民发出了集资修建“圆梦广场”的倡议书,不到3 天的时间,组上45 户221 人全部参与了集资,筹集资金到了4 万多元。与此同时,为了把广场建好,我发动朋友圈献爱心,找单位拉赞助,尽量为大家省下每一分钱。为此,一些群众把我的名字编进了山歌里,还送来感谢信和锦旗,很是令人感动。农村群众,很重情义,也懂得知足,你为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他们都会记在心上。且不说替他们争取项目资金和修筑“圆梦广场”等事,哪怕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省外务工人员办理医疗报销手续,处理邻里间的纠纷,为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介绍务工岗位等等。现在只要走近寨子,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和邀请你到家里做客,给你端茶倒水,很是热情。

这些年来,新寨村借着扶贫政策的东风实现了大变样。几百亩桃花在春天竞相争艳,载歌载舞的“桃花节”和“品桃节”引来数以计白粉丝数,生态农产品绿壳鸡蛋和土蜂蜜更是凭借良好的口碑销往全国各地,水泥路联通14 个村民组的每家每户,安全住房和饮用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贫困户191 户773 人全部脱贫。特别难忘的是,2020年,新寨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各项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普查工作,实现群众满意度百分之百。

作为这场伟大战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新寨村不再是过去那个落后的贫困村,而是代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我们坚信它定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村干部贫困村群众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不让干部挂“空挡”——一名村干部的成长档案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驻村干部“唱主角”,村干部“跑龙套”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陕西脱贫攻坚形成大格局
——驻村干部已有3.71万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