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问题归因
——基于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的视角

2020-11-19王素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育人

王素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一切学生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当今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嬗变的新形势,如何建立健全同高等教育发展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立德树人,势必要深入挖掘、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问题并探究其根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内涵

所谓机制,即指在某特定系统中“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连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1]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就是指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在一定体制条件保障下,以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为引领,各机构、部门、个人、活动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协调同一,通过规划、激发、监控、协调、保障、考核等运行操作,“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实践中形成的活动结构、操作方法和运行方式的体系。[2]”旨在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目标和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强化、领会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内涵、特征,对于探究这一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问题现状

(一)条例机制不健全且功能缺失

尽管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多次就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强调和指导,提出若干规定,但微观上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构由于缺乏长远性、长效性,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或者现实工作中制度执行要么“走过场”、要么科学性和人性化缺失,使得制度的实效性、合理性难以在系统机制运行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3]甚至一定程度上,不少高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如在相关制度的制定、落实、评估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性滞后或缺失。

(二)教育引导机制偏重强制性灌输

一是在教育引导方式上,过于强调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约束,大多是凭传统经验,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干涉和强制性管控,忽视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本身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育人特性,导致学生思政教育成了难以落实的工作。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规划、目标的设定到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包括专业课教师具体工作上的落实,均具有相当的盲从性、模糊性,且普遍只重视思政课程而忽视课程思政,导致思政工作的实践性、实效性不足。同时,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导向机制主要由学校规划实施,家庭或社会参与不足,在协调机制上忽视了家庭与社会教育机制启动,更增加了学生思政工作难度。

(三)考评机制结构要素不全

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考评仍缺乏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考核体系。在考评主体方面,片面地注重强调学生是被教育被管理对象,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而在针对教育者、管理者甚至领导者等主体而言,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估,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一直被忽视。二是考评标准单一化、考评制度形式化,评价标准没能真正满足多元化要求,且在实际工作考核中,往往又因随意性、走过场,导致制度执行走样、弱化,考核评估只是一种表象性考核,如用静态的文化课考核方式取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实践的过程考察,不能真实客观地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四)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且运行不畅

一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还未真正确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平等关系还未真正形成,再加上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责权不清,导致学生思政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难以形成。二是激励保障机制运行不到位。重宏观轻微观、重有形轻无形、重堵轻疏、重约束轻激励,激励方法单一;资金、政策扶持等资源要素投入不足或落实不到位,导致保障机制结构性失衡;在人的要素上,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和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配备数量不足且地位普遍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也因此导致了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机制运行不稳定。

此外,在约束控制运行机制方面,又因偏重于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育人功能,或目标定位模糊不清、偏离实际,脱离了大学生实际和育人规律。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问题归因析原

(一)重视度不够且缺乏合力

一是受功利性影响,学校往往重显性智育而轻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让学生遵规守纪、不出问题、不添麻烦,学校设置思政辅导员岗位也仅出于管理学生和处理日常事务之需,这种被动和片面的认识,导致了学生思政工作领导机制不健全或其功能无法真正发挥。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发挥综合教育优势。”[4]但部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资源缺乏整合,如相关部门责权清、职能重叠,缺乏协同性,存在相互推诿、懈怠等现象。同时,只注重教书、管理育人而忽视环境、服务、心理健康育人,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联动不够,育人合力缺乏。

(二)机制建设理念滞后

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注重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三全育人”理念还没有真正落于实处。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相较于专业课教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在社会认同与影响力方面居于弱势地位。尽管学校根据党中央的教育决策和工作要求,把学生思政工作放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但在日常工作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被末位化,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标和育人理念因功利心而被迷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切实需要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后勤等部门配合,建构科研、管理、教学、服务功能上的有序协同机制,科学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三)传统保守观念影响深

一是教师只注重习惯性地教书而不关心育人,或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而不关注不考量其实效性,因而也就不会也不愿去创新、探索、尝试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究其本源,就是在传统保守观念影响下缺乏主动教育意识和反思精神。二是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灌输观念影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受到抑制,学生受教育的被动性无限放大,甚至连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学生思政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受到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而出现,而且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出现,是具有主体性的‘客我’。”[5]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和教育观念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的现实需要。

(四)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化

大学生思政工作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家庭等小环境,具有自然与社会、现实与虚拟以及内外软硬环境之分。复杂多变的环境不但能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更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当前,尽管很多高校建有良好的硬环境,但过重于校内环境建设而忽视校外环境的变迁,造成了内外环境脱节、机制体系要素功能弱化和机制运行僵化。而“没有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高校只能孤立地、被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无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越环境。”[6]特别是当前网络虚拟环境对学生思政工作更是带来了冲击,它既延展了学生思政工作的方式领域,又易引起学生思政工作与时代脱节。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挥自身优势,能动地转化劣势因子,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方能更好地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