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教学法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设计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什么是道德”为例

2020-11-19刘香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艺术类起源设置

刘香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前言

问题教学法是以阐述、解析疑难问题和解开学生疑惑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一般以阐述理论为主,将解答问题的环节作为补充。而问题教学法将解疑释惑作为思政课的基本方式和主体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1]。教师通过“问题”将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起来,学生在“问题”中逐渐理解知识点、掌握技能、塑造价值观,区别于传统思政课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该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年龄上,都是00后;思想上,活跃、开放,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对传统道德了解不多。学习习惯上,更愿意接受直观、形象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不喜欢道德式说教。

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第五章主题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第一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道德”,该问题理论性较强,需要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背景。同时,该内容是本章教学的开篇之章,是贯穿第五章的重要基石,是大学生对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理解的关键,因此,能否让同学理解道德,将道德真正落实到每位同学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并加深他们对道德的切身体悟,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因此,如何改变思政课传统的讲授方式,又能结合艺术类学术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理解一个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将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在保留原教材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基础上,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将抽象晦涩的纯理论知识,精心设计成“问题”,这些“问题”既能与所讲授知识密切相关,又能落实到学生自身。其次,按照问题教学法的“三环”: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知识;第二环节是在问题中自主探究,理解知识;第三环节在问题中反馈拓展,应用知识。学生在三个环节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即在过程中逐渐达到知、情、意相统一,从而真实、有效提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效果。

以“基础课”第五章“什么是道德”为例,通过问题教学法的“三环”对该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第一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选一选”和“动一动”

1、“选一选”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了使同学能轻松接受“道德”这个严肃的话题,教师可引入案例,提出问题,案例选取尽量是开放式,给学生不同的启发和选择,反映同学们不同的道德价值选择。

案例是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何怀宏教授著作的《伦理学是什么》,案例具有一定超现实性,答案是开放性地,选择也是多样性,“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天主教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暴发个体户、你自己”[2]。

问题设置:如果让学生选择,他会怎么选择救哪六个人?

学生用日常潜在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给出自己的选择时,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使用了一些道德原则。当学生们侃侃而谈自己的选择理由时,实际已经进入了道德学习的领域。他们无论做什么选择,选择背后都会无形中或多或少遵循了某些伦理道德原则,比如:生存原则、自我优先原则、妇女儿童优先原则、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补偿原则或德性原则等。通过第一个问题地设置,课程进入了伦理、道德的话题范围。

2、“动一动”

问题与学生切身相关,继续设置问题。

大学生“堕落”的三种表现,人民日报痛批,你不失业,天理难容![3]大学生“堕落”的三种表现:逃课、挂科和熬夜。

问题设置:完成问卷“大学生堕落的表现”?

经过教师的设计,将看似与道德无关得堕落行为,将堕落行为作为题干,选项则以背后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呈现,设计成电子问卷,再以二维码扫描的形式当堂发放。该问卷调查与道德含义中所涉及到的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密切相关,也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在他们选择要不要“堕落”下去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学生完成问卷中有关的道德选项时,实际已为他们理解道德含义奠定了基础。理解了道德就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总和,进而也就理解了道德的涵义。

(二)第二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判一判”和“想一想”

通过第一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使同学们理解了道德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进入第二环,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来继续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本环节,通过“判一判”和“想一想”两个活动,来实现教学目的。

1、“判一判”

以判断问题的方式展开互动,追溯道德的起源?

教师先将一般常识普遍对道德起源的认识,归类为: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

问题设置:哪种才是道德的真正起源,还是都不是?

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道德起源的几种认识进行讨论和比较,并分析每种起源的缘由。小组在讨论、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道德起源逐步认识、理解和排除错误的过程。

最后,教师在同学们判断、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之前所教授的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展开,进而推演出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逐渐延申到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想一想”

以话题“孝”为切入点,结合传统和现代对“孝”理解的一贯性和差异性,来探讨“孝”的变化,进而从孝推演到道德,以及道德与时代、经济的关系。

中国家庭随着时代发展,家庭道德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其中以子女对父母的“孝”为切入点,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为行动标准.

问题设置“国家为什么颁布新的‘二十四孝标准’”?

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孝”是在时代、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变化,正是因为时代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孝的要求也在变化,而“孝”作为道德的其中之一,延申推导出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孝”作为家庭美德,它是家庭关系得以和谐维持的重要调节方式,进而延申到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问题设置:“对照新的二十四孝标准,反思作为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孝?”进而引出道德的另一个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三)第三环:反馈和拓展问题——“试一试”和“做一做”

总结本节课内容:道德的含义、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本质。通过“试一试”和“做一做”反馈和拓展,继续设置问题,并结合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将问题的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

问题设置:课后画一幅与父母亲之间发生反映有关“孝”的一副道德人物画?

这份作业既是课堂上话题在课后的延伸,也是本节课要达到的价值目标,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三、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了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围绕知识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将严肃的知识点——什么是道德,以问题的形式分解并设置进三个不同的环节,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不仅完成了知识目标,也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达成了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艺术类起源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栏目设置一览表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