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2020-11-19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
张 敏/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大数据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低价值密度(Value)、真实性(Veracity)即5V特点。在大数据时代,社会上所有的信息流动速度都在加快,数据收集与处理工作日渐区域智能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民族民间音乐在过去的传播模式中对于人口相传的依赖性很强,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出现失衡、失真现象,形成了一定的传播困境。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就是一柄双刃剑,均衡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深化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局限性
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是依靠较为单一的民族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色彩,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在多元文化大融合的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在大数据介入以前,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很难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传播方式以人口相传、代代相传的途径为主,传播范围狭窄,较为孤立,极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遗失。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正被信息技术冲淡,过于依赖人为传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局限性被无限放大,加剧了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失衡失真现象的发生[1]。若不借助大数据技术打破其局限性,破除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困境,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音乐文化消亡。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缺少商业性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文化领域也逐渐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的民间民族音乐传播的过程中,其商业性不强,难以抓住流量市场,阻碍了其顺利传播。民族民间音乐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小众性,接受人群范围较小,不具备广泛传播的受众条件。而由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承载着较强的民族文化意义,因此其很难适应商业市场,相应的文化周边产品产出困难。在日渐趋于商业化的“快餐式”文化环境下,民族民间音乐因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与通俗性,很难在主流文化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严重阻碍了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如何提高民族民间音乐的商业性,使其能够顺应当前的文化市场,加强对国民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其有效广泛的传播值得相关方的思考。
(三)通信传播条件不足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虽在不断加强基础网络信息网的搭建,但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通信环境也较为滞后,无法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因为民族民间音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过去只在固定的区域间传播,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急需通信网络的成熟搭建才能较好的完成传播工作。此外,通信传播条件的不足还会阻碍不同区域间民众的思想文化交流,民众对于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认知不清,接受程度也就不高,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效果。
二、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机遇
(一)提高受众人群的接受度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过程中,受众人群只能通过较为单一的渠道接收片面的信息,对于音乐媒介背后的文化内涵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因此接受程度不高,影响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效果。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极大的调动了民众自主探索音乐载体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使民族民间音乐达到较好的传播结果。大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为代表,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高民众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接受度创造了客观的有利条件。
(二)精准把握民众的精神需求
在民众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助力,使其符合民众多变的精神需求,促使其在群众之间上较好的落地。自我国经济基础建稳以来,传统媒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民众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其围绕着民众的实际生产生活,精确分析民众精神需求,从而达到精准投放与传播[2]。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民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从生活习惯到消费喜好等各项数据,并对其进行归纳处理,形成较为全面的精神需求网络,从而有效规划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形式、路径与精准受众人群,从根本上提升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效果。
(三)丰富音乐资源库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由政府各层文化主管部门为主导,在各方民俗保护工作组织支持下,各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数据库逐渐串联形成系统全面的覆盖网络,其收录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及濒临消失的各地民间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源库。在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迎来了一大机遇,通过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各类可供利用的软件被开发出来,有效的应用到民乐保护工作中,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高质高效的传播链形成。
三、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策略
(一)加强传统特色的保护
民族民间音乐发源于各民族地域的特色文化,其传统特色是最重要的生命力,为了保证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不失真,应当加强对其传统特色的保护。在当前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过程中,由于音乐大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商业性与娱乐性,大数据又为文化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便捷,因此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传统特色正在逐渐流失,传播出现了一定的失真现象。加强民族民间音乐中传统特色的保护可以从以下举措做起:首先,音乐文化的融合应当保持一定的辩证性,尊重民族民间文化的本质,发扬光大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原始韵味。如很多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其语言的孤立性在传播过程中很难使受众较为清晰的理解歌曲意为,因此可以对歌词进行适当的翻译,用更为广泛的普通话进行传唱,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一定的作曲风格,不要过多的改动[3]。这样既能提高民族民间音乐的传唱度,又能保护其传统的民族特色。其次,在当前较为流行的民族音乐改编时,要分清主次地位,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性应当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选取适当的流行因素融入到民族民间音乐改编中,才能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能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二)基于各民族文化根本出发
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一大优势便是有着强力的高新技术支持,能够较为深入的挖掘音乐载体背后的民族文化根本,基于此出发发扬其优势,提高其传播质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受众无法较好的普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核,民众接收程度不高,传播范围被限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基于民族文化的根本出发,让大众在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风俗、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对于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接受程度自然就能提高,从而扩展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背景下,若能充分利用其各项新型信息技术,便能全方位的提升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效率。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关注网络基层建设在各区域的推进落实情况,确保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创造有利的技术条件,以支持其走出空间限制[4]。随着大数据技术网络在各地搭建完成,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才能增加民众通过网络平台接触的机会,从而有效扩展其传播范围。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工作中,才能有效的消除地域空间带来的限制,极大的缩减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从而促进其传播能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出现了极大的挑战与全新的机遇,各相关方应当把握住时机,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从而提高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质量与效率。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受民族特性、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失真、失衡现象。因此,更应当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打破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困境,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