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构建分析

2020-11-19王馨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奖学金助学救助

王馨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一、前言

贫困大学生也是普通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承担家庭重任。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救助体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长期资助,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培养,采取多种措施打造立体化救助体系,为贫困生未来就业发展提供帮助。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困境

(一)生活压力大

城市物价的上涨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大学生来到大学后难以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甚至面对日常开销束手无策。这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与残疾人家庭,大学生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陌生感,城市带给他们恐惧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让贫困学生压力倍增,他们对今后生活没有憧憬,不知道自己的毕业前景如何。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意避开了学费昂贵的大城市知名院校,而是选择了离家较近、就业质量较低、专业不擅长的职业院校[1]。

(二)学习压力大

来到大学环境中,贫困大学生普遍出现学习不适应的现象。大学以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目的,虽然贫困学生的成绩十分有益,但来到人才辈出的大学后,他们的优势并不显著。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贫困是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身视野较窄,对新事物没有充分的了解,只能依靠后天的努力提升自我。不仅如此,贫困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这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

(三)精神压力大

基于家庭环境、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是整个家庭和村庄的希望,这让学生心理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压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来到大学后会出现抱怨家庭、排斥他人、嫉妒心增强等问题。当该问题出现时,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甚至有学生因此患上抑郁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三、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构建分析

(一)明确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从制度与政策上对其给予帮助

目前我国针对贫困大学生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认定方法,这就导致贫困生在判定时出现困难。因此,建议高等院校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给出的指导意见,深入了解参与贫困大学生认定的学生家庭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做好初步认定工作。随后,可以以班级和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采用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出能够享受贫困救助的学生,为这些贫困大学生建立家庭信息数据,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动态管理,以便有关部门对该贫困大学生进行核实。完善救助体系评价指标,采用绩效评价的原理,结合贫困大学生救助过程管理特征,从贫困大学生认定、资助资源筹措、资助资源配置、资助跟踪监测等方面分析,解决问题。

从国家层面入手,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奖、贷、补、助、勤助学体系,并对该助学体系加以完善和优化。奖学金颁发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学生们按照公平竞争和投票选举的原则确定享受奖学金的人员。国家励志奖学金更加偏向于贫困大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从心理上起到激励效果。助学贷款属于一种有偿救助方式,贫困大学生依靠救助贷款成功完成学业,缓解生活压力。进一步量化学生家庭贫困标准,从家庭因素地域性因素等方面考虑问题,完善助学体系。建档户学生应向学校提供扶贫手册;特困供养人员需提供救助供养证;孤儿应提供儿童福利证和孤儿证明;最低生活保障户应提供户口本与低保证。生源地助学贷款借款额度根据学生学历有所不同。每个借款人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原则上不低于1000 元,全日制普通预科生、本专科学生最高不超过8000 元,全日制研究生不超过12000 元。贷款年限最短不低于5年,最长不超过20 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等将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5000—8000 元金额不等的奖金,用于资助、奖励贫困优秀学生[2]。

(二)扩大高校奖学金覆盖面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建议学校进一步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积,具体如下:(1)为贫困大学生增设单项奖学金。如果学生有专项特长,学校应为其提供求学帮助,引导其入学。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从精神上的认可和支持,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2)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向社会力量求助,为贫困大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让学生们看到希望,鼓励其努力学习,扩大奖学金在学校的覆盖面积。(3)奖学金助学体系的优化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强调学校素质化教育理念。学校应尊重人才,呵护人才,不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奖学金的唯一判定标准,全方位考量学生,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从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出发,应突出助学贷款制度的公平性,让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成功毕业。国家与银行机构合作,建立双重回收机制,有效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压力和生活压力。但学生个人信贷体系缺乏、银行规避风险,贫困大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受到重重阻碍,贷款门槛高、数量少,对学生无法起到实质性帮助。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应明确助学贷款的办理手续,对办理流程加以简化;进一步推进助学贷款的生源地化,当地银行和贫困大学生关联度高,对学生家庭经济现状更容易了解,学生办理贷款更加容易,毕业后也方便银行对其追踪管理。新生在入学之前可以向学校申请路费补助计划,学校会对贫困大学生建立档案数据库,为愿意就读于本校的学生提供路费补助,使路途遥远的学生也能来到梦想中的学校读书。

(三)创新勤工助学方式,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创新助学方式,让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打工,从中获取打工工资。对此,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 小时,每月不超过40 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相关部门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对勤工助学体系设置单独的部门,强化规范管理。对符合贫困大学生工作需求的岗位进行整理,定期发布给学生,对参与报名的学生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统一登记。学生从打工当日开始,学校应定期回访,考察学生的打工情况。(3)增加勤工助学工作平台,拓宽工作渠道。学校可以与图书馆合作,让学生负责整理校内图书馆的图书,缓解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4)学校可以向校外社会机构求助,校外通过招聘平台与招聘机构向学生介绍适合的工作,或者将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安排在教育机构做一名助教人员。(5)建议学校将勤工助学产业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在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前往企业参观实习,使贫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基地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实习增加社会阅历。

针对上文提到的贫困大学生精神压力问题,学校应为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如下:(1)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正视困境,从心理上学会面对现实,接受残酷的社会竞争,不再埋怨自己的家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应磨炼意志,敢于拼搏,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2)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认定“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学生不宜完全依靠助学体系,还要从自身方面入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帮助其完成学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与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一系列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的出台,学校还需进一步明确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扩大高校奖学金覆盖面积,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创新勤工助学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和指导。

猜你喜欢

奖学金助学救助
他用大爱改变孩子一生命运——周堃于井冈山助学记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简单助学:照亮困境儿童前进的路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