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

2020-11-19王茹萍哈尔滨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素养

王茹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前言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颁布,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1],具体划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并且每一素养制定了相应地学业质量水平标准。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2]其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4 个等级,本文将其概括为史料辨别、史料获取、史料研究和史料运用四个方面。

二、史料辨别能力

史料有多种类型,包括文献史料、图片影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等,因此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是史料实证素养学业质量水平的第1 等级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一)注重史料研习

史料教学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相关史料,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大队史料进行阅读、思考和分析,进行历史探究以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是学生能够辨别真实的史料,从众多史料中找出正确的信息。因此在进行史料教学时要注重史料研习,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选取多种类型史料,包括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甚至伪史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史料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关注历史研究者立场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众多历史研究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结论不一,而历史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也会有差异,这也会影响学生对史料的判断。历史研究者也是历史的主体,与研究对象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史料的判断会有价值倾向。在史料实证过程中,学生必须关注历史研究者的立场,才能对史料做出正确判断和取舍。课程标准在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中明确要求学生辨别史料作者意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关注历史研究者立场对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进行史料实证有重要作用。

三、史料获取能力

学生在解答历史问题时,要学会从不同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并且要能够从所得到的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这也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史料的多种方法、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和主题。

(一)了解获取史料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史料,学生只需根据问题分析归纳信息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形成学生的惰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容易找到关键线索,单独回答问题时就容易混乱,找不到关键点。学生要熟悉各种史料的获取渠道,了解搜集不同史料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

史料包括文献、图片影像、实物、口述等多种类型,不同史料表达的信息不一样,代表的观点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以及不同史料分布的地方,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史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建筑遗迹、报纸、传记等多种类型史料,让学生感知不同史料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不同史料的运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搜集、获取不同史料,如让学生询问家中长辈,请他们讲讲过去的事情,或者走访附近是否有历史建筑物,感受历史气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还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丰富史料,但前提是学生具有辨别史料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二)根据主题获取史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无法直接观察,只有透过纷繁的史料来证明。对于不同的史料,应用史料实证,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找准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史料,从而推断文字背后的含义,以解决历史问题。

四、史料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在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中提出要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寻找不同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此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

(一)训练史料分析能力

过去的历史教学重结论轻论据,学生习惯对知识单纯记忆,只是单纯的应对考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塑造,对于历史问题,要论之有据,训练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论证能力。历史学习的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应用史料实证,形成寻找相应证据的习惯,不要说空话、下空论。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史料实证的思维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课前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性的史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利用史料,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史料探究能力,课后通过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收集、分析相关史料,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史料探究能力。

五、史料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的划分侧重对史料的运用,课程标准的论述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自觉运用史料实证的意识。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才能真正地获得史料实证的运用能力。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是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归纳、探究、应用,能够把零散的知识形成有内在逻辑的线索,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能够评析历史问题,能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以提高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一)史料绝不是历史

史料不等于历史本身,史料实证就是通过史料回到历史本身,寻找历史真相,阐明历史规律。对史料的运用就是通过史料来回答过去的问题,也就是从史料中找出线索,以解决历史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对史料的运用前提是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才能在众多史料中找出规律和线索,把零散的史料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线索。

(二)史料的运用要谨慎小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要弄清历史的真相需要创设历史情境,感知历史、回顾历史。史料不是直接的历史证据,更不是历史本身。我们掌握的史料是有限的,可依据的史料少之又少,因此对史料的运用要谨慎小心,不能主观臆断,要有理有据,将有限的史料转化为可信的证据,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史料进行运用,使之成为可信的历史证据。对于学生来说,要了解不同历史研究者对同一史料的不同解释,找到共同点,进一步分析、归纳,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三)重视史料“情境”

对史料的理解要准确,运用要恰当,离不开对史料“情境”的把握。史料实证,不仅要关注史料所阐述历史问题本身的背景,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关注史料本身的语境,还要考虑史料解释者的立场观点,把多重“情境”结合起来,寻找最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最近接近史料本身的愿意,从而形成可信的历史认识。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寻求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

(四)史料与历史叙述

史料不等于历史本身,与历史叙述也可能有出入。历史叙述是历史研究者通过对史料的整理编辑而成,史料与历史叙述相辅相成,相互印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多种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判断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史料的辨别、获取、探究和运用能力,从学生入学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应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史料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素养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史料二则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