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关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的思考

2020-11-19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军民军工示范区

陈 园/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十九大报告“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部分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军民融合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作为“大国方略”,军民融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阶段,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在也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安排下,四川省作为深度发展军民融合战略的排头兵,肩负着形成一批可复制、易借鉴的军民融合发展经验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四川省近20 年来中央下达的最重要的任务。同时在全国8 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四川是4 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唯一一个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地区。四川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涉及到5 个军种和海陆空三个领域,其较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区别于青岛古镇口的单一性,因此研究适合四川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

军民融合,较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它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实施军民融合的目的是强国富民,因此国内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提出建立创新示范区从根本上摆脱原有传统的机制和体制的约束,以产业为基础、示范为导向、创新为方向,实现军转民、民参军、军民结合,不仅满足于国家军队建设的需要,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目前随着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和摸索,形成以下几种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

(一)军民结合示范基地

国家级的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了24 个之多,这是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表现。该模式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军民特色。

(二)动员保障模式

目前,多地实施动员保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当地建设了一批涉及野营装具、粮食及主食加工、食品与配餐制作配送、药品及医疗器械、工程机械、抢险装备、特种材料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通过在后勤等方面给予强大的支持,该模式可以让国防物资得到充分供给,在国防后勤得以保障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基地模式

该模式近年来也取得一定的进步,主要是依托地方军工资源力量,在当地军工企业较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或园区,通过军民资源整合实现当地的经济结构转型,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比如西安和成都等地由于拥有较集中和较强的军工资源,因此也采用了该种模式。

(四)战略协议模式

一是军地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由军方和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选择创新示范区为军民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省部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天津市政府与原国防科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该种模式主要的特点是要有相关部门牵头和军方的参与,共同达成双方的协议,另外在创新示范区基地的选择时,军方是很注重示范区的实力。

三、四川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的思考

以上几种军民融合的建设模式都是融入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得出的经验,在新能源、材料、航天等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各模式都极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创适合当地的新模式。四川省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一是一个人口大省,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二有着强的军工资源,涉及5 个军种和海陆空三个领域,三有着强的战略地位。根据四川整个省情的特点,将上述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成为适合四川省这个地域复杂综合性高的模式。成德绵无论是人口、军工资源还是战略地位在整个四川来说都是一个缩影,也是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的高地,有着众多的科研单位和机构、军工资源雄厚、教育人才集中等优势(拥有 11 大军工集团布局的科研生产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中央直属国防科研单位等),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以成德绵为基点建设四川省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整合资源,促进军工科技和产业潜力不断释放,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形成吸引集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强大磁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军民融合示范区,为整个四川省乃至全国起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此在进行整合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定位

成德绵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进行模式整合时,要紧扣推动四川发展的主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个核心展开,提供平台,特别是以带动四川和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根本遵循。向武器装备、新能源开发、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协同作用,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为了实现强军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明确军方需求,深入对接

所有措施的着力点在于强军,因此整合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军方需求,后续融合事项才能有效展开。不同军种有着不同的建设需求,理顺示范区建设工作体系与各军工集团管控体系之间的关系,完善重大问题会商、情况通报、需求对接、建设项目和重要工程,贯彻国防要求等军地工作协调机制,军民双方需要有效开展信息互通、资源整合。

(三)完善以成德绵为主体的政府服务体系

在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企业(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方这三大主体是主要力量,而政府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省和三市部门需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创新和健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互联网+”的信息化交流协作新模式,积极开展项目、技术、人才的对接交流活动。加快创业园区的建设体系,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进行军工资质认证,建立大数据中心帮助民口企业与军方进行资源配对,提高融合的成功率。

(四)完善成德绵军民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军民融合型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加紧聚集和培育大批高端融合型人才。将成德绵三市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紧缺的人才类型一一罗列,以政策重点支持稀缺人才的引进比如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物、省级领军人才和高级人才,分级别给予不同层次人才不同政策和资金的奖励。积极依托社会智力资源优势培养培育既懂作战指挥、精专业技术又熟悉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军民复合人才的理念,努力提高军民融合型人才培养效益,建立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企业家成长的长效机制。将军民融合相关的重要军方、民口以及科研院校等专家乃至军民融合领域的专家资料整理,建立四川省军民融合智库,重点针对成德绵三市,定期开展针对三市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向、军民融合建设评估和重大专题研究。

四、结语

四川省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时根据已有的建设模式分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几种建设模式,以成德绵三市为试点从建设定位、深入对接、政府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手开创适合四川省的示范区建设。

猜你喜欢

军民军工示范区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