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11-19孟欢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班级

孟欢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等院校的各项事务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学生事务管理有助于高校办学质量的优化和提升,促进高校稳定发展,但是这些要是以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学生实际、高等院校实际以及社会发展为前提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高校要将视角着落于实际,有效解决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形势变化,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相应改变,但是这里并不包括学生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学年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鲜少变化,仍沿用着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这样的传统化模式[1]。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开始提倡学分制,提倡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业年限、授课教师、选修课程以及上课时间等,这种新的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淡化年级、班级概念,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其衬托下,就显得较为落后,且不能与之相适应[2]。随着班级职能的弱化,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就很难发挥作用,班集体的凝聚力必然会被削弱,所以,为了适应新情况,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做出变革。

(二)对学生思想动向把握不足

高校学生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形的管理,很多时候更重视制度宣传与行为要求,并不能够真正地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因此无法获得学生认可,不能起到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的作用。不同于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自我判断和认知能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也比中小学生更需要思想上的引导以及心理上的疏导。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除却物质帮助,普遍以限制约束为主,思想正值教育也十分的单一,这让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所接触到的信息也变得更为丰富,这些信息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过滤筛选就直接到达他们手中,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往往十分直接。而传统教育不管是侧重点还是在教育方式上都不能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管理实践往往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缺乏服务理念

在当前阶段,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总是缺乏足够认知,在很多时候,他们未能协调好学生管理工作中“管”与“被管”的关系,服务理念十分淡薄,所以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他们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阻碍,因为学生会始终都处在被管理地位,受到学校、老师的管制与约束,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压制,甚至会事与愿违,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不良后果[3]。

(四)队伍建设薄弱

截止到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阶段,高校招生的放宽造成了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增长和学区面积的扩大,在此过程中,虽然高校得到的扩建,但是类似校舍、学生宿舍、公共食堂、篮球场地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却并没有跟上去,无法与逐渐扩大的校园相配套,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导致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薄弱,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因为要面临非常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某些高校甚至还采取由一名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的学生管理方式,超负荷的工作让学生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有时还会感到力不从心,不仅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各种工作问题与疏漏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对很多高校来讲,想要提高学生管理效率,首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理念。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心是帮助大学生适应高校生活,培养正确价值观,学习好专业知识,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要着眼于学生,树立人本观念,剔除传统学生管理理念中的“物化”特征,顺应“人本”潮流,同一思想,使高校学生管理凸显“人性化”特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毋庸置疑是一项大工程,绝不是依靠学校的一线学管人员就能完成的,最理想的途径就是“教”“学”联动。所以高校学生管理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就一定要在教书育人基础上,切实落实管理育人和教育育人这两种思想,使各单位互相配合,做到教育管理相结合,将过于“物化”、形式化的管理引向教育、引导、服务,产生联动效应,发挥合力作用。除却学工队伍,高校领导也需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教育管理形成紧迫感,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二)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增加服务学生机制

在新形势下,随着高校在校生的增加和校舍的扩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变的越来越繁杂,其牵涉的部门变多,涉及的管理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常琐碎,倘若高校没有一套匹配的管理机制来辅助这项工作,那么各项学生工作就无法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应结合时代进步,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体系,在保证辅导员等高校学工人员能够全面行使学生管理权利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有效配合。除此之外,高校还要针对学生实际,不断地完善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充分听取学生建议,健全服务学生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们的拥戴与配合,有效降低学生管理难度。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人员监督考核

良好的学生管理效果永远都离不开相关教师的努力,作为学校教务教学工作的行为主体,他们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不论在任何时期,对高校学生管理效果都有直接影响[4]。基于这一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无论在高校学生的生活中还是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中,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教师都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效率提升。其次,要设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实施监督考核,如有必要还可设立激励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热情,爱岗尽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四)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除上述措施外,高校学生管理若想被学生从内心深度接受,确定预期效果,还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随着时代发展,高等院校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学校教管人员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权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校方应该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学生守则调节这些关系[5]。基于此这一点,相关高校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的制度,避免权责不清或者权利过于集中,使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具体来讲,一是要明晰不同院系、年级、班级的关系,使权责明朗,减少不必要的权责纠纷;二使要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这样既能培养其综合能力,又能为辅导员等一线学管人员减轻负担。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能对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高校的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等院校应给予该项工作高度的重视,要顺应“人本”这一潮流理念,树立“生本”理念,转变对高校学生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学生服务机制,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支持与保障,推动高校学生管理质效性的提升与进步。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班级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班级“无课日”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班级“四小怪”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班级英雄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