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和措施

2020-11-19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舆情育人思想

胥 迅/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一、前言

网络育人,是指高校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形成浓厚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师生员工受到教育,规范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8 月20 日,中国8 亿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比最大,达到了24.8%,学生网民占学生总数的71.7%。因而,在思想多元化、网络信息海量、网络生态环境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面对网络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网络育人具有客观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能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2017 年12 月6 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十大”育人体系中正式提出“网络育人”的概念,并明确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中,也对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对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明确指示。

二、网络育人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从1984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至今36 年,直到1994 年我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人们才开始了解互联网,但由于网民数量有限,思政教育对于网络育人还处于被动的应对阶段。直到2000 年左右,中国网民的大幅度增加,网络思政教育建设才开始走上主动探索的道路。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文,是理论界最早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文献资料,至此拉开网络育人的专题研究。直到2007 年,我国才开始对网络思政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方法与措施、重要性与必要性等进行了研究,但总体研究成果也非常少。存在对网络育人重要性认识不清,教师对网络育人的模式开发和运用关注度较低,部分学校对网络育人的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对网络育人实践路径的研究不深不透,或措施的实施性可操作性不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等客观现实问题,在网络育人队伍建设、适应网络发展态势、实践技术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当不足。

三、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网络育人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互联网领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如何通过网络育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2)网络育人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运用和依赖,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是推进高职学生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网络育人是推进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 后和00 后的大学生,他们是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加强网络育人工作,创新网络传播模式,占领网络制高点,对网络信息的释义解惑,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联网+”给网络育人带来巨大挑战。一是获取信息的多元化趋势迅速发展。二是传播信息的盲目化趋势不断扩大。三是虚拟世界的生活化趋势更加明显。

(2)大学生的现实状况让网络育人难度增加。一是对世界的认知需求与辨别力之间存在差距。二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处成长阶段。三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极易受到各种网络文化的的影响。

(3)网络育人工作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高校对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二是网络育人体制机制不完善。三是网络育人的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内容和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等。

五、高校网络育人的措施

(1)加强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建设,提高网络育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做好舆情监控,建好舆情收集与管控渠道。网络各种媒体造势功能强大,舆论导向功能突出,可使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舆论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把握舆情的政治关,文字图片声像等内容的审核关,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和研判能力。

(2)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网络素材数据库。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不断深化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假日、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契机,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纯正的网络素材精品,比如爱国主题、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等素材。

(3)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育人工作室。构建以青年教师和党团学生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文化育人队伍,培训、优化网络评论员队伍,正能量发声,做好舆论引导。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规律把握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络发展应变能力、网络舆情监管能力、网络学生工作能力等。

(4)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校园新媒体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建设网络思政APP 教育平台,打造综合性、互动性的学习网络直播平台。结合目前“互联网+”对网络教育的挑战、增强校园新媒体建设的潮流意识,在媒体的表达形式、表达内容等方面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5)注重网络育人成果提升,增强师生参与网络育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一是通过线上线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结合新时代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特点,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二是通过网络育人专项工作的开展,不断总结提炼出网络育人的成果,切实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6)加强网络发展特点研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时间、尺度和效率。网络能及时将国内外出现的各类新闻事件在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某些别有居心的网文很容易成为校园的焦点与热点,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影响校园安全与稳定的网络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把握当前世界、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特点,探究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态势和演变发展规律,改革创新网络宣传的方式和方法,科学运用战略战术,提升网络议题设置能力,深入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7)创新网络育人的方式方法。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落实上努力实现转变。一是要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网络育人的空间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要打好防御战、主动仗;另一方面要强调教育引导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要充分尊重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力求教学相长。二是要从“搬运工”向“深加工”转变。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需要立足于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坚持文化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强调网络文章标题的概括性、内容的故事性、内涵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有效性、用网言网语来发声,让高校大学生愿意看、喜欢看、看后能够信服。

猜你喜欢

舆情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