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灾害记忆的建构
——以通海地震为例

2020-11-19杨家康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长江丛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杨家康/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一、灾害记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有关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涉及。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区分了“群体中的记忆”和“整个群体记忆的倾向”。他赞同涂尔干的观点,“主张个体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以便坚持认为群体具有个体的一切特征。”社会记忆理论奠基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动,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家庭、家族、国家、民族,或一个公司、机关)都有其对应的集体意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回忆,是因为他人刺激、促动、激发了自己,他人的记忆帮助了自己的记忆,自己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樱井龙彦提出“灾害民俗学”的概念,指出防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如何传承灾难留下的记忆,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传承来助成灾难的预防和灾后重建。 日本学者小关隆对记忆下了定义“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亦即,人们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基于现在的想象力对特定的事件进行选择、唤起、并通过表象化的操作重新建构的行为。”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记忆”记载在宋代就有出现,我国学者张文在《宋代灾害记忆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中写到了宋代人对于灾害的记忆。从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伦理的角度,以宋人对灾害的记忆为切入点,观察灾害作为一种群体行的文化创伤对宋代社会的影响。在士大夫看来灾害是上天对人事的警示,以此要求帝王自省,纠正政治错讹。而民众对于灾害的认识方面,则普遍存在宿命论的特点。 孙峰在《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哈布瓦赫与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的比较研究》写到一个社会有歪曲的记忆并不可怕,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社会记忆所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曲折的民族来说,更要理性对待曾有的苦难记忆。王晓葵学者则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认为这样不但可以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通海地震所在的特殊历史时期,受灾群体的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文化素养等与当代人具有明显差异,诸多真实记忆已被磨圆。

(三)研究述评

尽管几十年来关于灾害记忆研究的文献或其他资料逐渐增多,但由于研究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也还存在诸多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灾害记忆的呈现形式包括文本和口述两种,现在大多数资料都属于文本记忆,口述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很少。现有研究与社会现实脱节。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实践中拾回和重组这些记忆。无论是哪种记忆建构方式都对防灾减灾体系建构有指导性意义。

二、通海灾害记忆现状

2000年1月上旬,名为“通海地震30年祭”的一系列活动,在云南省通海县进行。5日,通海县委书记孔繁喜详述了30年前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重拾人们对大地震的历史记忆,期望人们时常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为传承这段记忆,当地灾民在村民委员会楼房墙壁上镶嵌“地震历史记载碑”记载这一历史,像这样的地震记事碑,通海县境内共立了3块,被波及的邻县也有。在县内,除了这些记事碑,还有民众的记忆;2010年1月5日,云南省玉溪市还举办“通海县7.8级大地震”40周年纪念会。时隔多年,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实力和心理创伤,很多人的这段记忆到现在已被埋没,县内很多年轻人对这次大地震了解甚少。一些纪念活动、记事碑和纪念馆在今天由于人们的重视度不够,很少人关注。

被访人:通海县六一村村委会门卫张大爷访谈时间:2015年8月20日

作为普通村民来讲,更多的是记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家的事,自己的经历。

张大爷:地震当天晚上觉得很热,在床上睡了好久才睡着。地震发生后自己被压在土下面失去意识,是我家的舅舅讲的。当时我家里面的人以为我已经死了,然后叫人把我抬到专门放死人的地方。我醒过来的时候可吓人了,身边躺着的都是死人,缺胳膊少腿少头的好多。随后遇到送死人的马车我又跟着回去。家里就我二姨爹家儿子被打死了,我家村子里好像死了几十个,具体的就不知道。回到家后大家都在刨土救人,有好多人边哭边刨,因为我家伤亡不怎么严重,所以我的父母哥哥姐姐都去帮忙邻居家一起救人。由于当晚一直有余震,也不敢回家,就大家一起在晒谷场铺点草席就睡着。第二天早上7、8点上海医疗队就到达我们村展开救援,由于以前呢自己当过民兵,我也跟着他们一起救援。当然最主要抬死人的活就给地主富农们干。饭也给他们吃,但是如果干不好就会开批斗大会。

被访人:通海县著名作家杨杨 访谈时间:2015年8月18日

2008年6月做客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杨杨讲述了通海大地震的历史真相。并首次提供了十多年来收集的珍贵地震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杨杨:那年,我不到6岁半,而我对于童年最有效的记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之前的东西一样都回忆不来,当时对于地震的事我却感觉历历在目。我童年的记忆被罕见的震灾塞满,那些可怕的记忆伴随着我的成长,一切都让我刻苦铭心,忘记不了。那晚让我记忆最深就是震前热得大家无法入睡,震后却又变得寒冷不堪。所以地震后,我们从村中逃出来,全都是赤裸上身,小孩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所以非常冷,我们小孩子冷得发抖。后来有人弄来了一对柴,就在谷场中央,点起了火堆。当时我们可开心了。感觉体验到了一下子从地狱里跳进了天堂的感觉。但时间不长,就有两个民兵赶来,命令大家赶快把火灭掉。民兵说,战争爆发了,敌人的飞机马上就要飞过来,如果我们这里有火,就会被敌人发现,敌机就会往我们这里扔炸弹,村庄就要遭殃了。大伙一听,吓坏了,立即行动起来,几下就把火打熄了。火一灭,冷风吹来,我们的身子马上变得冰冷……

作为作家杨杨似乎比别人看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接受访谈的杨杨告诉我们他其实真的不太愿意去回忆这段历史,但这似乎又是责任。只有讲述了、回忆了让能永远的记住历史。才能让那宗发生在西南一隅、人们知之甚少、不被人关注的一桩“历史悬案”浮出水面,进入历史,进入人们的视野。回忆不是为了让我们去痛苦而是让我们学会勇敢的面对历史。

三、灾害记忆建构

根据1970年通海大地震受灾情况看,可以从灾害记忆建构入手做到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之后可能出现的不可预测灾害。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特点,现代科技也无法准确推断其发生的具体时间,须做好灾前防御工作。灾害性大地震在同一场域,可能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会发生一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域的居民,可能终生,甚至几代人也感受不到地震的残酷和威力。一个地震区的人们经受的地震灾害和血的教训往往容易被人们淡忘。后代的人们因无法亲身经历,很难对地震的威胁引起应有的重视。

现今人们对于如何抗御地震灾害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每次大地震的经验总结。通常构建灾害记忆有利于巩固抗御灾害的经验和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就地震灾害而言,灾害发生之前会有许多预兆,如井水变浑浊、牲畜不宁等;也有诸多经验性防灾减灾的例子,比如1920年甘肃海原大地震,造成了27万多人死亡,地震之后,当地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习俗,比如当地人每年会在地震曾经发生的11月初7前后,把扁豆或者黄豆等原粮炒熟了吃。据说地震时,很多人被压在房子下面,就是靠吃原粮活下来的。现在,很多人家都习惯性地在门背后放一把铁锹,以备万一被埋在下面,能够藉此自救。又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有人避灾时被自行车绊倒。之后受灾者吸取了教训,楼道里不再停放自行车,即使是盗贼猖獗的年代。

近年来灾害频发,人们的目光还停留在对建筑事业的探索上,大多数人认为,牢固的房屋可以增添人们的安全需要,但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而以神话、传说、故事、史诗、说唱等方式出现的口头传承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团结受难者,运用“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努力构建一种“自救-他救-互救”的救援模式,同时抚慰受难者的情绪。灾害发生后,受难者意味着面临重大应激,应激反应如果过度,会使个体失控,造成心理疾病。灾后这种灾害记忆创伤是大多人都会有的,如救灾志愿者、受难者、记者等,仅依靠人工心理干预是不够的,通常需要媒体的介入。对于观看媒体报道的人来说,记者报道幸存两人与死亡两人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面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信息传播给人造成的记忆创伤是不一样的。灾害救援过后,我们应从灾害记忆传承的角度,设立纪念碑、保存灾害遗址、举办隆重纪念会等方式来建构灾害记忆,从而在意识层面形成一个“灾前防灾-灾中减灾-灾后传承”的良性循环模式。

灾害记忆是区域灾害文化形成的有机部分,对于灾害记忆的关注与研究,有利于帮助当地人更理性、客观地看待灾害。当代滇中地区防灾减灾应利用灾害记忆,从认知和举措等多层面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帮助人们建构“自救-他救-互救”的应激理念,形成更具本土特色的“灾前防灾-灾中减灾-灾后传承”的灾害治理机制和对策。

注释:

①孙峰.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哈布瓦赫与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文,2008(5).

②孙峰.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哈布瓦赫与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③(日)樱井龙彦.灾害民俗学的提倡[J].陈爱国,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6).

④王晓葵.记忆论与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

⑤张文.宋人灾害记忆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⑥杨杨,云南省通海县人,青年作家,2008年6月做客凤凰卫视中文台《口述历史》栏目,以亲历者和调查者的双重身份,讲述通海大地震的历史真相.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