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防御新模型
2020-11-19赵梦笪李大伟
■魏 争 赵梦笪 李大伟/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一、心理危机如何界定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目标: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队伍,拓宽实施途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4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专业水平。
对于心理危机,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王伟伟在《构建高效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防御》中提到“当事人的认知或体验,将某一事件理解为无法解决的、难以忍受的困难;除非当事人得到某种解脱,否则,危机将有可能导致其出现严重的情感、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而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弄清问题实质、重建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得到成长的过程”。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已有30年的时间,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学生工作部心理辅导员制度等。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发生心理危机的的同学,往往不在心理普测中重点关注名单中;过于重视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工作,而对危机事件的主动预防做的还不够。这类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通常会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重大考验。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性,提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二、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档案的有效性时效性不够
在校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依据,具有预警、记录和跟踪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材料主要来自新生入学时参加的心理健康普查。最常见的包括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16PF、UPI等心理测验量表的结果。但是,这些量表对危机干预评估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方面是量表本身的适用性问题。
另一方面施测时间也会影响到量表的评估效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在大学期间只有1次,时间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1个月内。对于从高中转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前两个月本就处于心理波动巨大的适应时期,这时候参加心理测试的结果,并不能反应通常情况下该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无法反应学生在后续3年多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更无法为后续3年多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预警。
(二)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测不够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还是针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很少能有效预测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范于未然。尽管一些高校建立了“宿舍晴报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管理体制,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产生,使学校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措手不及,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和管理。这就可以反应了危机预警能力不足,无法有效的预测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高校心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据调查,全国多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中,尽管有9成的心理工作人员标识参加过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培训,但是大多数人表示只参加过简单的心理危机干预会议,缺乏体系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在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主要由学生工作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心理学工作者三部分构成,尤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此外,心理健康工作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多数高校未达到国家卫计委要求的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标准。因此,不论从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数量上,还是人员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其他一切有关制度和措施都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性和预测性
(一)科学评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家庭、学校、同伴等多个生态子系统的影响。乔治提出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也强调了个体的心理问题由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氛围、学校氛围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概念引入心理危机的研究中,为危机干预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危险性因素是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不良因素,这些因素会加剧个体的不良行为。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改善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根据特异感受性理论,个体对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感受性并不相同,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些则不容易受影响。因此,个体因素还会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
健康。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少数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少同时考察多个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全面搜集和科学评估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和个体因素信息,建立科学的数据模型,将对危机干预工作提供重要基础,这也是未来心理档案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
心理危机发生于个体缺乏有效资源应对当前压力的情境中,亦即危险性因素和应激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危机爆发。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情绪、认知、行为及生理反应,这是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指标。因此,除了收集评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外,还需要及时掌握大学生压力源,从而为心理危机的预测管理提供参考。根据王定福研究,大学生压力源依次为:学习压力、自主与独立压力、家庭与经济压力、前程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异性关系压力、重大与突发性压力等方面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施行,传统班级功能逐渐弱化,寝室作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单元,在高校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将传统的“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级预警体系扩展为“寝室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预警体系,对寝室联络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危机识别技能(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从而及时有效的将危机信息传达给辅导员。
(三)建立动态化的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每位大学生心理压力源、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收集也不仅仅是心理普查一次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系统,结合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录入各种最新的心理健康信息,这样就可以实现及时、准确地把握每位同学的心理动向,真正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范于未然。对高校危机干预而言,仅仅是被动的、反应性的干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系统的、积极的、预防性的危机干预策略,力争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清除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或杜绝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结语
学校重视和开展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是尊重生命、维护学生生命安全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不仅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