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2014-11-06肖明涛孟庆伟
肖明涛++孟庆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市场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农业耕作给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这种方式,它具备了保土、保水等良好的生态效益,是我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但是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效果并不好,许多农民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打破了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约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主要是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具备了节能减排、节土、节水的优点,很好地解决了我国耕作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匮乏问题,所以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1 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3.4%,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旱作农业的土地约为3310×10 平方公里。由此可知,我国用于耕作的淡水资源极其贫乏,再加上旱作农业存在产量低、旱灾频繁的问题,致力于旱作农业的农民,生活比较贫困。除此之外,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也在扩大,人们的生活和耕作土地越来越少,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耕作制度面临着发展问题,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耕作模式的限制,推广保护性耕作。
2 保护性耕作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保护性耕作逐渐被推广使用,发展到2013年,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基本耕作方式。根据FAO的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全世界实行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达到了2.32×10平方公里,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03%。它主要运用于旱作农业区大麦、玉米、杂粮、油菜、豆类、小麦、棉花等十多种农作物上,在南美一些国家,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已经超过了国土面积的75%。
现阶段,在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已经不再使用铧式犁耕作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这些国家的基本耕作方式。俄罗斯、以色列、巴西、印度等国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研究。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从理论研究发展到实践研究,这个单项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抗旱效果和增产效果。比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黑龙江等地区实行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和垄耕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后又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了农田免耕、少耕、覆盖耕作、沟垄种植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不过,当时研究保护性耕作主要是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而不是保护环境,所以我国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所需的关键机具研究不足。
3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
3.1 区域性
随着人们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加深,保护性耕作的运用面积不断扩大,但是我们要知道,我国各地的气候及水土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水土气候特点,制定出切实合理的实施方案。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将保护性耕作等同于工业技术,认为只要有了机械,就可以进行推广使用。没有结合实地耕作情况,盲目的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可行。
3.2 综合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是基于传统农业耕作,又高于传统农业耕作的一种具备了综合性的新型耕作方式。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土壤、生物学、农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免耕播种并不等于保护性耕作。换句话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整个耕作过程都属于保护性耕作的范畴。
3.3 复杂性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降水量、温度和地形地貌都不一样,所以各地种植的习惯、栽培方式和耕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使用旱作、垄作、条播和灌溉等方式。所以在推广过程中,又具备了复杂性,比如: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种植行间距要求不同,对水量的需求不同,对机械动力的需求量也不相同。
3.4 长期性
农业耕作本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循环工作,春播秋收,四季更替,已经成为了耕作的特征。所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更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农民认识它需要时间,接受它需要时间,使用它也需要时间。再加上各个地区的特点不同,耕作方法也需要有所改变,所以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使用面积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4 结语
本文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内容及特点,详细论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荣,蔡书凯.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及对作物单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资源科学,2012,(09):1705-1711.
[2] 乔延丹.山西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74-75.
[3] 汲文峰,黄海东,黄小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05):134-140.
作者简介:肖明涛,榆树市农业执法监查大队,科长,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种子管理;孟庆伟,榆树市农业执法监察大队,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种子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