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角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1-19赵自然
■赵自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走上了快车道,创造了中国的奇迹。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为我国的生态建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盼环保”“求生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执政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必须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的意识,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首次以执政理念出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们自觉行动。”[2]并号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美丽中国建设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的意识,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形势下在思政教育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是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应有之义,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努力构建生态环境全民参与局面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努力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给高校各个学科,从而将新时代生态文明观潜移默化的植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实践行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部分专业的教材上可能会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其他专业的学生仅仅能够在高校思政课中了解到生态知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缺乏了解生态问题的途径,不能充分掌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环保或节约资源意识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知之甚少,环保教育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环保意识浅薄。
(二)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不足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应当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传达生态文明意识。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过分重视专业教学,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缺乏了解,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势必会消减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三、基于美丽中国视野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1)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要求人才的根本任务之一,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不利于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所以,高校要针对这一问题合理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增加课程的强制性,使除生态环境相关专业外的学生也能够了解到生态文明知识。其次,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借鉴和参考其它已经修订的生态文明教育类书籍,并结合当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和民族生态政策等,编写符合高校地区生态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书籍。高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定为强制性的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这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想融入。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它学科的渗透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融合,结合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使学生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学到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中,高校应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将生态文明知识与思政课内容有机结合,对生态文明内容进行讲授和考核,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立德树人的条件下,改变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缺乏的现状。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
(1)开展志愿环保实践活动。各高校除了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外,还要培养学生利用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所以,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志愿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对生态文明产生新认知。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垃圾清扫活动”,将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环卫工作者清扫城市垃圾。同时倡导大学生随时清扫身边垃圾,自愿打扫校园卫生,提升学生的环保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党委和团委等组织,发挥其作用,大力发展学生环保社团和环保组织。利用学生环保组织和环保社团扩大环保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2)开展宣讲活动。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宣讲团走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亲身感受其环境的破坏程度,对该地区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和环境保护理论知识两方面的宣讲,加大生态文明观的宣传力度。此外,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政策法规等进行宣讲。例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宣讲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视频,以课件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向在做的同学展示绿色发展中的美丽中国,使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自主地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物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高校要做到校园绿化面积达到校园面积的80%,同时要将绿化中的花草树木定期修整整齐,及时清理绿化区域中的垃圾,确保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教室文明守则和卫生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减少破坏公共环境情况的发生。此外,学校要加强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区域的管理力度,制定标准化的制度。
(2)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各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生态环境方面的课题研究,这样学生既能在科研上取得进步,又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这有利于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其次,高校在学生课余时间可以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主题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在比赛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了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还可以邀请生态文明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普及专业的生态文明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生态文明知识。此外,高校要提倡绿色消费、节水节电、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低碳生活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工作。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各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多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还不健全。为了保护我国的美丽山河,各高校要合理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并开展学生志愿者活动和宣讲活动,加强校园物质精神上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学习生态文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