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

2020-11-19刘禹杉中国药科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给思政

■刘禹杉/中国药科大学

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供给侧,指的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人则指的是需求方、需求侧,需求和供给属于统一的两个方面。2015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内需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适应和引领“需求侧”,加强“供给侧”,“两端发力”推促经济良性、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提出与应用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开始逐步呈现。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思维。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当务之急。然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载体、供给方式等因素影响,面临严峻挑战和冲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方式非常单向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常采取“三单”模式: 单向度、单信息、单通道。即高校在供给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时,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希望以此达到规范其言行的目的。然而,“三单”供给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容易让学生感到精神压抑,难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这就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二)学生在教育中缺乏主体地位

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都采取的是从上自下的管理方式。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般是教师、学生会、干部等,所以学生处于一种强制被管理的状态。很多时候,学生会将班级当成是执行学校管理制度的“机构”,正是因为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中缺乏主体地位,所以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管理队伍素质不够高

过去的管理队伍已经无法再满足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需要了,因为缺乏一定的规划,所以使得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不达标。不仅如此,学校自身也没有对教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或者是身兼多职,无法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投入太多精力,所以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不到一定的效果。

(四)全员育人氛围尚未形成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够。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所见所闻大相径庭,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思政”育人氛围尚未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没有真正交融,没有形成“交响曲”。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的对策

从新供给的角度来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积极协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平衡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之处,也是增强有效性的关键之处。

(一)把脉“需求侧”,精准定位

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需求,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达,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环境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的需求时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要及时掌握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特点 实时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以学生为本,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需求。

(二)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新格局

可以构建一支专业的思想教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科目教师、学生、干部等。同时也要促使学校的社团、学生会、模范学生、校友、校外优秀人士等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共同参与到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建立全体育人的多样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格局。不仅如此,还要提升供给主体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可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拥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能更好的把握社会现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样才能守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阵地,在复杂的思想大潮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社会观。需要有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去武装学生的力量,只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开展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工作,才能给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做到对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及时处理,用最专业的态度去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使得供给内容更加丰富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正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高校新媒体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紧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时,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受教育群体的现实需求,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注重前沿引领,发布具有针对性、精准化、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加强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其可读性,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但要扩大总需求,同时也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果。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也要注重供给侧的质量,其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等。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其共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使得供给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很多社会热点,从而满足教育的需求。不仅如此,很多高校都有丰富新媒体思想教育内容,比如社会实践网站、新媒体咨询室、思政教育网站等。但这些教育内容的等级不高,甚至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也浪费了学校的金钱、资源。所以,必须要对线上、线下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对结构进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更实际,更能满足需要,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果。

(四)优化供给的环境,强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多管齐下,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使基于新媒体矩阵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以教育者主导形成网络思政教育合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升吸引力。当今社会,新媒体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这个以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工具为载体的“微时代”,拥有传统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吸粉速度与传播优势,学校积极设立新媒体中心,搭建新媒体平台,正是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从而优化供给环境,为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先要完善关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并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从而使得新媒体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不仅如此,也要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最后还要对学校的文化设施进行建设,使得文化设施展现出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正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将争取大学生的注意力作为首要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而又有效的学习和生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实时关心,尽快建立起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新模式。高校应助推搭建校园媒体一体化。实现广播、电视台、报刊、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媒体一体化,优势互补,避开短板,共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宣传网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课题积极探寻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供需矛盾与解决途径,将供给侧改革思维与创新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提升相关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得教育供给更加科学、有效。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供给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政府供给侧改革新论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