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11-19席玉玲江西洪州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思政思想

■杨 霞 席玉玲/江西洪州职业学院

20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偶有发生,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都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其频发、突发、复杂以及危害性强的特点,毫无疑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任何特殊情况下都应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思政工作路径,利用丰富的素材、恰当的时机、创新的手段培养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关注其心理和身体健康,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国家前途,真正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因事而化,典型事例丰富思政教育

“因事而化”需要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案例和故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使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生符合教学目标的变化[1],上好既能影响学生情感认知、又能引导学生将情感认知外化于行的思政理论课,突出思政课堂的针对性。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每一次取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都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果敢行动、积极作为,离不开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以及党员干部的前仆后继、全力以赴,更离不开各行各业、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以至于在极短时间内织出一张覆盖十几亿人民的安全网,展现出党和政府坚定的政治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中国制度、中国力量的特殊优势,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精神支柱。思政教育应当以此为切入点,利用真实、鲜活的事例对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从而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展现责任担当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灾难、病魔也许可以打倒人的躯体,但是却不能摧毁人的信念。灾难不仅是对党和政府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考验。在任何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中国企业和组织都积极响应、勇挑重担,警察军人英勇奋斗、因公殉职,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社区人员灵活管理、尽职尽责,志愿者无私奉献、舍小为大。他们是灾难面前的逆行者,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健康安全,都离不开以上社会各行从业者和普通人在危难面前的担当,这是职业理想和为社会奉献在人生价值上的高度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非一日之功,思政教师应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引导大学生以各行业的英雄为楷模,学习他们的精神魅力,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相结合,树立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不畏困难挑战,勇挑时代重任,展现青年担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法制教育,培养法治思维

治国无法则乱,有法不依则等于无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而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极强危害性,容易引起人民恐慌,更有甚者借此钻法律空隙,谋取不当之利,给社会和青年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反面教材为契机,通过真实的法律案例向学生科普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律意识和修养,明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特别是在特殊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引导学生配合政府工作,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四)倡导敬畏自然,深植生态理念

很多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类对自然保护的忽视和过度改造。目前可获得的数据表明,一些病毒会通过动物充当中间宿主传染给人类;一些自然灾害也因为人类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而导致。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面对自然对人类的考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类活动与生态自然的反思深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同时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植大学生价值观中,动员大学生力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二、因时而进,抓住时机发展学生

面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的侵袭,身体上需要加强锻炼,心理上也需要开导梳理。因此,当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好时机结合学生变化的实际思想需求和身心状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把准学生的思路脉搏,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的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树立辩证、理性、科学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对待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更要用发展和全局的眼光透析事物、事件本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做好舆论宣传,把控学生思想意识的大方向不走歪,在细节问题上要日常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染。其次,关切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论是高校、系部、全体教职工,都是思政工作的一环,每个角色都有义务呼吁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珍视生命,做好日常安全卫生知识的宣传和防护。完成心理消极情绪摸排工作,提高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韧劲和勇气,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因势而新,创新思政教育渠道

要适应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结合世界新变局、社会新变化,适应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2],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能导致全国高校无法正常开学,但是又要保证学生学业不能落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因势而新,顺应不同阶段的大势,在创新中开拓思政教育渠道和方式。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重要群体之一,特殊卫生事件期间,要善于利用网络搭建思政云课堂。网络教育资源丰富且直观,可随时随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玩中学,符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娱乐习惯。利用网络协调好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安抚学生因此可能产生的焦躁、烦闷等负能量情绪,通过QQ、微信、钉钉等平台做好网络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谈心辅导,多了解和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邀请本省区市参与过一线救援的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利用思政课堂以演讲和对话形式讲述真实故事,因地制宜提供教育素材,贴近学生实际,拉近了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利用网络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价值观、家国情怀、民族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将调查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课堂上强调和加固积极的思想变化,警惕并消除不好的思想变化,把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学生心里,适应学生的发展。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粗暴地追求使用网络技术平台传达信息给学生,而更加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三观教育、心理调适的评估[3],避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体现实效性。

因此,在面对任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收集典型案例丰富思政教育素材,洞悉适合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契机,并根据事件形势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变化采取灵活创新的思政教育形式,让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思政教育服务,从而达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思政思想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