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格局下传媒专业思政教育“4+4”模型构建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2020-11-19高天宇万传亮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高天宇 万传亮/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特点、新变化、新气象和新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要求各个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二、独立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当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思政学习
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热爱所学专业,专业技能突出,是学校文艺活动不得缺少的主力军,但整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思政教育处于被动地位。
(二)教师融入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汇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有专业教师偏少,多为外聘教师和本部教师,专业课老师很难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且部分教师思政意识不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讲授能力也对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有直接影响。
(三)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性格活泼、个体意识强、善于自我表达,传统思政教育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及传统的活动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四专四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以皮亚杰“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有意识地建构特殊情境,借助学习过程中他人辅助,通过“四个专业”的构建,即专业赛事、专业实践、专业平台和专业组织等作用的发挥,以及“四个强化”即思想强化、基础强化、技能强化、特色强化,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一)专业赛事强技能
汇华学院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学,通过各种校内活动、校外比赛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实际相结合。既追求比赛内容的丰富性,又保持比赛形式的多样性,既积累量,又保证质。
校内积极组织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新闻口播比赛、英语口播比赛、主持人大赛、云配音大赛、云朗诵比赛、居家Vlog大赛等,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打造未来传媒新星。校外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由团市委、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协会主办的“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演讲比赛中,我院学生摘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取得河北省世界读书日“给阅读一点时间”一等奖、河北省“燕赵青年说”演讲比赛二等奖等喜人成果。通过专业赛事,找差距、抓落实,以专业创新引领专业研究,以专业活动提升专业技能。
(二)专业实践强特色
汇华学院将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先进理论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提高学生党性修养、提升人文素质。汇华学院传媒学部争取实践机会,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合作,指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为《共产党员杂志》杂志配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党的建设,传播党的知识,借助专业实践平台,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媒介传播的重要责任。
汇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运用专业所长,走向社会、服务基层,承担汇华小学“少儿演讲与口才”的授课任务,从组织力、影响力、辐射力等多维视角充分发挥服务基层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周四下午赴汇华小学义务授课,累计教授200余名学生。培训内容有口才基本功训练、发音训练、绕口令教学、仪表形体教学、诗词朗诵等内容,服务次数多、质量高、效果好。具有专业特点的志愿服务已形成专业特色,在学院和社会收获广泛好评,激发了学生参与服务的热情和信心。
(三)专业平台强思想
汇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注重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学风建设。举办活动内容足于当下国家、社会现状,把思想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形式丰富多样,主题新颖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引导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展演、“纪念改革开放”主题展演、纪念建党98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诗抒峥嵘岁月,歌颂盛世祖国”主题诗朗诵等活动,学生精心筹备,广泛深入地实践,强化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新时代播音学子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风貌。
目前,我校有仿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机房等硬件支持,还有广播站、电视台、演讲协会、朗诵协会,团总支等社团组织,这些都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校内平台为依托,加强与中央、省、市、县广电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文化传播公司的合作,建立与媒体的稳固交流机制,建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把教育贯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四)专业组织强基础
汇华学院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思政课形式,把朗诵融入思政课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开辟“红色经典诵读”项目,我院近代史老师每次讲课都会结合课堂内容,让播音专业的同学朗诵精心挑选出的文章。如在讲解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时,既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林则徐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也有《与妻书》,表达革命烈士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和对祖国深沉的爱;还有《七子之歌》,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朗诵这些史诗文章,能够有效培育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崇敬伟人、学会感恩的人文情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真正做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汇华学院在做好第一课堂学风督导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阵地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功实训、配音实训、广播电视节目实训、格林童话录音、唐诗宋词鉴赏词典录音等内容,拓渠道、创形式,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巩固、补充第一课堂教学成果。
四、结语
按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泛传媒专业的特点,重点打造“四专四强”新时代独立学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结合汇华学院传媒学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沿着“四强四专”方向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践,深化“四强四专”的重要性和适用性。汇华学院通过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提供锻炼机会强化四个能力,不断强化学生政治意识、政治传播意识和政治素养;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夯实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效引导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