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究

2020-11-19李松涛赵悦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载体政治内容

■李松涛 赵悦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知识的全新渠道,还能通过新媒体实现更便捷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其学习、工作、日常交流紧密相连。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工作开展方向,同时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通过新载体正确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挑战

(一)新载体冲击传统教育方式

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仍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缺乏与新载体的有效协调机制,造成教学与环境变化的割裂。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展开教学,教材虽然更具权威性,但与新媒体上生动有趣的内容相比,往往较为枯燥且千篇一律,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在课堂之外,部分教师还未将新载体应用到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新载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在新载体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时,内容过于娱乐化,导致学生更关注新颖的视听感受,而忽视了内容的内核。因此,高校应协调运用新载体与传统载体,从而推动教育方式的革新。

(二)负面信息通过新载体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

大学生可以通过新载体获得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来源较为复杂且不分良莠,较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虚拟特性,任何人都可以浏览并传播这些负面信息,导致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念成熟的关键时期,分辨各类信息的能力较差,易受到低俗思想、错误观点的影响,从而出现信仰偏离、“三观”不正等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压力较大。且目前相关部门对新媒体未建立体系完整的监管体系,新媒体负面信息的监管尚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负面信息的泛滥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机遇

(一)新载体下大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新兴载体,如考拉教育等互联网教育平台,根据个人主观意愿,自主选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全身心投入进去,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借助微信、QQ等社交平台,实时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在交流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效率。同时,大学生可以借助新载体上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思想政治课程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的体会。

(二)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与高校的知识技能教学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更长,效率提升缓慢,需要高校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发挥效果。而新载体的出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新阶段:由于新载体上信息的大容纳性,新载体能够提供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新载体上信息的高时效性,高校可以结合热点时事,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实时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由于新载体的超开放性;高校可以通过网课平台等新载体,与其他学校共享思想政治优质课程;由于新载体的多互动性,高校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育效果。新载体让高校在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从直接的教材文字,变为图文、音频、影像多种手段并进,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课内、校外多途径的思想政治教学。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利用策略

(一)协调运作传统载体和新载体

一是,由于新媒体出现时间较短,且信息过于复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因此,高校可以组织教师提炼思想政治教材的内核,在保证权威性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内容创新,将其变成生动有趣的“新教材”。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载体,向学生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传播“新教材”,从而实现新载体下的传统教学内容的再利用。

二是,高校应优化教育传统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新元素。高校可以在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思政课程,了解课程知识重点,教师则在课堂上将学生按学习层次分组,引导各组互相讨论。由此,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这一新载体,开展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加强新载体信息监管能力

首先,高校应清楚认识到信息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信息监管纳入高校年度规划中,并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信息监管工作。高校应以学校相关领导为核心,构建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团代表的上下联动机制,通过各层次师生的协调配合,确保监管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不正常倾向。

其次,高校可以借助信息监管小组,加强对新载体上各类信息的应对措施。学校可以专门指派人员,在各类新媒体上,收集具有正面导向作用的信息,然后通过新媒体渠道,将其深刻内涵分享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最后,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监督和校内管理,及时清理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高校可以互相联合,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控机制,增强对网络信息的把控,针对互联网中出现的负面信息,联系相关部门追责,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范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

高校应在现有载体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自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可靠空间。如在高校现有BBS虚拟社区的基础上,建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内网站,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丰富网站内容,并将其开放给学生使用。在网站内容上,高校应在把控信息来源的基础上,扩大网站内容来源,尽力提供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校内网站,充分学习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在提供给学生使用时,高校应规范化使用规则,保证学生在规则内的使用体验,提高校园网站的公信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让校内大学生保持参与网站学习的主观积极性。

(四)提高教育新载体的利用能力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忽视任何载体的功能效果,同时也要具体分析新载体功能,为有效利用新载体开展教学提供支持。如在微博这一新载体上,高校推送的内容短小精悍,且推送群体不固定,适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内容的普及;微信公众号受众人群固定,适合高校结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也应注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旧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正逐渐无法发挥原有功效,而新载体正不断出现。高校应顺应新载体的更迭,及时更新观念,做好对新兴载体的特点分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增强高校利用新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五、结语

高校不应固守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课堂,而应根据时代变化,积极利用新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载体政治内容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