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人

2020-11-19张依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存在物二者自然界

■张依萱/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揭示了实践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同时人类要想通过实践获取正确的认识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为了目的而盲目、不择手段的实践。实践活动包含着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每一项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探讨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原因、目的,人与实践客体的矛盾关系及应当如何处理,人应该运用什么样的中介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可行的。

一、实践主体

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人。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第一,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进行生产就必须进行劳动,而劳动正是人与动物的类本质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必须进行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能脱离低等动物的行列。第二,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基础,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不但要从实践中探索,还要回到实践中检验。而万事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的认识要随时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反复的在实践中检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停止实践、停止探索。这也就说明,实践使人们成为了有思想、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人的基本活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第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实践活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集聚,逐渐形成成熟的社会集体,建立起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人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社会关系来证实自己的本质,把人与人区分开来。这三个方面既要求实践主体是人,又要求人必须从事实践活动,使二者成为彼此的确证。

实践主体的目的同样可以通过人的三种实践形式分析得出。一是交往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初就是通过原始的分工建立起来的,从男女分工到阶级分工,但是“纯粹依靠发挥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进而把这种道德自觉体现在道德实践中的设想有点过于理想化了”[2]。人们出于生产或生活交往的需要不得不从事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必然伴随着劳动。随着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人的实践活动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二是获取真理性的认识。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二者互为因果,促进人的认识和实践共同发展。三是追寻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要想建立社会关系必须通过实践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人才能在其中寻求自己的本质。另外,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离不开这种物质性力量的推动。

二、实践客体

实践的客体是指人类认识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体认识实践活动所需要指向的认识对象,也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人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由此将其物质世界分化成了自然界和一个属于人类的社会。显然,人类社会是被打上实践活动烙印的,从自然界找那个分化出来的区域,而自然界的实践痕迹并不明显。分化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二者对立统一的基础,因此,二者的关系需要人来调和。从人类社会出发,为了生产生活需要,人类不断开辟自然界以提供原料或场地,人类社会的区域不断扩大。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与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实现了彻底适宜人类生存的人类社会的改造,其显著的人类踪迹使得人类的烙印被深深的刻画在其中。虽然二者具有显著的差别,但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甚至前者的发展为后者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并限制了后者的发展。过度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和能量,使得自然规律被破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类终究要自食恶果。而从自然界出发,人类从中得到了许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同时还具有调解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要把自然界全部改造成人类社会,按照人类发展方式来开发、挖掘它是不可行的。这样做不仅造成自然界本身的毁灭,还会因此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雾霾与全球变暖等近些年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正是人类肆意破坏二者平衡的恶果,这是自然界对人的反击。因此,人类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注意到二者不应当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当相互融洽,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也就是说实践的前提是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衡,不能破坏这种协调的关系。既要发展,又要保护,既能巩固现在,又能保证未来。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避免自然界受到其负面影响。要实现共同发展还需要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用新的认识指导实践,完成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调节。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实践客体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恰当的相互作用状态。

三、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工具等,以及运用、操控它们的方法。人之所以需要借助中介是因为它能够放大人的两种力量,一是体能,二是智力。通过中介,人可以做到单纯靠四肢或头脑无法实现的活动。实践中介的使用,使人获取更多的新的知识,实践由简单变得复杂,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中介成了将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主体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具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客体的改变也随之产生了无限可能,迸发出了更多的能量,这都是实践中介发挥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中介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作用越来越强大。实际上,在人类发明并熟练运用各种中介后,更大程度上将其运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目的,从弓箭到如今人类发明的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各种中介帮助人们从原始社会一步步走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这些无一不是人类为了探索发展而投入到实践中的,而当人们注意发展生产力后,实践中介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因果循环的关系。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中介都是单纯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其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践中介也对人类社会或自然界造成了破坏,我们生产的目的不是用其他方面的代价来获取生产力的进步,而是使中介起到协助生产生活的作用。

避免中介产生负面影响我认为有两点。首先,要有良好的出发点,确保其为主体服务。其作为人类体能和智力的延伸,必然要确保它对人类的友好,一些实践中介在使用前期确实促进了生产发展,没有显示出危害,但随着主体在应用过程中察觉到这种危害,这种中介应当及时被更新、替换,保证中介对主体的安全性。其次,要保证中介对客体作用的针对性和直接性。不会对除目标以外的其他客体产生影响,并且能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于实践中介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追求直接有效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主客体的友好。

实践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实践,人在实践中得到了物质与精神全面的提升,在人的探索中,实践也变得丰富多彩。从人类实践初始到如今,人自身改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实践变化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并不完善,无论是从主体、客体还是中介,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也就意味着人并没有发展到完全自觉的状态。因此,只有人类步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摆脱现在的弊病,才能实现自由自觉的实践。

猜你喜欢

存在物二者自然界
最有思想的句子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