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探讨

2020-11-19赵悦然李松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就业指导职业

■赵悦然 李松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行业生态的剧变,而5G时代必将把这种剧变推向新的高潮。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提高学生未来对工作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有必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有机融合。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必要性分析

学生在高校的主要学习时间一般只有3-4年,有的甚至只有2.5年,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必须尽可能掌握知识并将知识与就业需求融合。如果学生没有就业需求或者就业需求不太强烈,那么学生很可能不会在学业上付出太多努力。但如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将会提升很多。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在大学的定位,这是学生在大学中消磨时光的主要原因,学生不知道或者下意识忽略了自己是准职业人的身份,没有将大学作为步入社会的预备状态,得过且过,导致时间被浪费。但明显的,在大学中也有一批目标明确,自我定位十分清晰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和认识,知道在大学应该做什么学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有一定的预期,而就算这种预期促使他们在学习、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通常这种努力也会换来可观的回报。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机融合除了有助于学生向职业目标的过渡,也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需要学生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业指导教育就是将人的需求与就业目标挂钩,学生在向这个目标迈进时将获得来着自我实现的精神满足。并且,由于这种满足并不是立刻兑现,而是根据学生成绩、社交等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来满足的,所以这种满足会有较长的时间周期,而延迟满足会放大这种精神需求带来的快乐感。为了追求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学生会爆发出远超以往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高校实际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紧迫性分析

随着4G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崭露头角,导致诸多行业生态因为互联网而发生剧变。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机会窗口正在快速缩小,现在这一批学生毕业后5G也将快速普及,影响的行业也将更加广泛,学生需要在学校内就把握好这一趋势,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中尽可能融入互联网思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开展的课时有较大限制,很多高校并未在这两个方面安排太多的课时,教师教学和指导不得不将教学内容压缩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如16个课时内,学生要在这么少的课时中完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些教育的落实和完善不仅需要学生对此有很高的兴趣,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愿望,能够将课外时间投入到相关项目中来。

同时,2020年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学生必须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就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如此才能在激励的工作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这些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并正在探索以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压力缓解之路。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

(一)新生入学教育环节

学生在刚入学时是最容易接受引导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领进门”的工作必须做好。在新生入学阶段,高校就应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求职需求进行调查和引导,教育引导方式有多种,主要有带学生去相关专业的企业走访参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能;开展专业课讲座,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专业要学什么,有什么用,发展方向在哪;并让学生去各个创新创业基地参观,了解不同项目的成果,激发学生加入其中的兴趣。入学教育环节最重要的是督促学生设置学习生涯的规划和时间表,并要求学生定期自我反馈和更正。学生只有先做好学习规划,了解了自己要学什么,未来才能进一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二)职业生涯规划环节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应该是一个不断设计,不断执行,不断调整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创造一个有就业压力的环境,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对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认识,即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感知不到就业压力,而选择不执行规划中较难执行的部分或者将执行目标设置得太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进行重复的霍兰德兴趣测试、创业特质测评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就业市场实地进行参与,让学生在大一就自己设置简历,去参与社会中的各种面试,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后,并不急着要求学生立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让学生参与校内各个创新创业项目队伍的面试,通过校内的二次面试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为了学习中要学什么,知道相关知识能够干什么。比如飞思卡尔智能车队的面试,就会考察学生对C语言、汇编等相关知识,这些考核都十分简单,但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相关项目的认知,促使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和探索,实事求是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面试过后,大部分学生是很难进入这些项目中训练的,而把进入这些项目进行训练和学习作为目标就是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最好的方式。

(三)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环节

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后,并不是光自己去学习或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就足够了,知识技能固然是硬实力,而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却可以在其硬实力不足时增加学生入选的机会。由于很多高校并不会专门就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设置专门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针对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特点设计专门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方案。高校可以依托班级QQ群、微信群等,要求班委团支书帮助完成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环节,一方面,学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相关调查资料文件可以通过他们下发;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定期拍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解读方式,这可以让没有时间去参加相关讲座的学生也能够获得相关信息。

(四)创新创业指导环节

互联网+下,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一方面,高校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创新创业项目不足的情况,由于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有限,高校现有创新创业项目不可能将所有学生都纳入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效率较差。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并不能够真正创造收益,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项目的实施空间被限制,难以对学生真正产生锻炼效果。基于此,结合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和就业实务指导就十分有必要了。

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创业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卖产品”为主的,这些产品是否好卖直接决定着项目的多少以及成败。但高校并不是生产基地,能够提供学生销售的产品实在有限,而恰好全国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扶贫过程中国家帮助农村建立了很多产业,但这些产业却面临销售无门情况。结合这些扶贫项目,设计大学生对点帮扶创业项目就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产业扶贫提供产品,大学生通过设置网店代理销售这些产品并获得销售提成,如此就可以将高校有限的创业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电商扩大化。

创新项目也受到竞赛名额和指导教师数量的限制,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如飞思卡尔智能车创新项目也考验着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韧性。创新项目中很多资料和材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但这些资料并未在创新项目对应的专业广泛流传。比如智能车单片机的编程程序等都可以在电脑上先进行调试然后再试运行,并且就算是实体的单片机也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出钱参与创新项目,或者通过电脑的虚拟平台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就业指导职业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写作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