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在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中的应用

2020-11-19梁雅婷西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三字经显性英译

■梁雅婷/西北师范大学

一、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豪斯(House)于1997年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修改了以往语篇翻译的模式,在韩礼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翻译方法: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豪斯强调翻译本质对翻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性,“翻译的本质即语言单位从始发语转换到目的语时,语义、语用、语篇功能保持不变。”通过对比分析原文的语域和体裁,得出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不一致之处,最终归类文本为隐性翻译或显性翻译,评析译文的翻译质量。豪斯的评估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作为基础,从文本角度出发,分析其语域特征,以系统完整的评估模式,成为国际翻译界第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实证的翻译评估模式,对译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何为显性翻译

豪斯提出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很类似于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靠近读者或靠近译者的翻译模式,但是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并不是二元对立。显性翻译,又称标记翻译,是指原文和译文在语域、文本类型等方面是对等关系,译文依赖于源语的文化背景。豪斯所说的显性翻译指的是与能与源语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的旅游文本、文学文本等,涉及文学作品、国家政策法规、进口产品说明书、影视剧翻译以及网络信息相关翻译等。显性翻译产出的文本针对原语读者,与原文有密切联系。“显性翻译出现在两种语言、文化在时间或空间上距离较远,而原文有根植于原文文化和历史语境当中,即使译者做出最大程度上的努力,但也只能达成二级功能等值(second level 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等,保留异质成分,留有异化的感觉”(刘平军,西方翻译理论通史:293)。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交际知识,在阅读译本过程中译者在译本中过滤掉的欠缺意义,进行释译。

(二)何为隐性翻译

隐性翻译包括以目的语形式出现的科技、商业、旅游等文本类型,其语用功能不如原文本明显.译者采用隐性翻译时并非有意识地进行翻译活动,因此译文无须标出原文来源,隐性翻译跳过了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源语和目标语解码的两个环节,用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符号直接表达原文含义。属于一种直接用母语表达外来文化信息的翻译方式。隐性翻译对译者有较高的双语素养要求,要求译者具备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在国学外译中的作用

(一)隐性翻译在译中的体现

隐性翻译在《三字经》英译中主要体现在特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文化典故,文化特有现象的翻译中,使用较为隐晦的翻译方法将源语文化带入目的语文化中。

例1:

原文:“如囊萤,如映雪。”

译文:“With fire-worms bright! With snow white!”(赵彦春)

囊萤映雪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指车胤用口袋包住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孙康借助雪反光勤奋苦读。赵彦春的译本在涉及中国古典文化意象时,做到了晓畅自然对等,可是文化典故背后的意义,却被隐藏起来,译者拥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在他的译文中,中国国学的内容已经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而隐性翻译其实影响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最凝练对等的表达,将国学经典三字经英语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为外语国家的人们所接受。House的理论依据说明了显性翻译更能保留源语文化,所以在《三字经》中涉及地域、习俗、历史等词汇会做出显性调整。显性翻译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源语文化内涵,而隐性翻译使采用较为隐晦的翻译方法将源语文化带入到目的语中。

例2: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Water,fire,beheld,earth.Earth,wood,gold.These five materials.Accord to numerals.”(赵彦春)

金木水火土即为五行,用以指代宇宙间的各种抽象概念,贯通于千万事物,可看作五大表征,根据一,二,三,四,五的数理,相生相克。在英译的过程中,译本本身结构简洁明晰,对源语读者来说,没有理解障碍。但是对于目标语读者,即使译文没有增减信息,要理解”These five materials.Accord to numerals”还需要进一步查阅五行相关知识。译者在进行隐性翻译的过程中,会对源文本产生“文化过滤”,也就是“使用自然、流畅的译入语翻译解释源语中较为晦涩或难以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的表达。

(二)显性翻译翻译在《三字经》翻译中的作用

显性翻译在《三字经》英译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强化中国文化符号的作用,以此达到传达语言最基本信息的目的,对读者而言,很容易能够识别出那些翻译成分,引起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兴趣。

例3: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赵彦春)

译文: No jade crude,

Shows craft good.

Unless you learn.

Brute you’ll turn.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在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中,尽量保留原文对仗的三字韵律,保留韵律美,在最后一句you’ll 的缩写也是为了保留译文形式的美感,在翻译时,语法、句法都通顺正确,没有因为三字对等的局限,造成语法错误的现象,赵彦春以一己之力,保留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尽显国学经典的要义。

例4:

原文: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译文:Then Mencius’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

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 cloth

这一段涉及到中文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孟母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孩子。在赵彦春英译《三字经》时,译者保留孟子这一特殊文化意象,没有用英文中类似文化意象代替,对目标语读者而言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彰显中国文化典籍承载的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美学的魅力,再现原文本诗学特征,赵彦春的英译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基本做到了每行三字,并且有韵体,向目标语读者彰显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

三、结语

近年来掀起的《三字经》翻译研究热潮,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而在翻译质量评估的过程中,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语篇模式下,原语文化与原文本的密切联系程度决定了二者的取舍。本文选取了赵彦春和翟理斯《三字经》译本片段,简要论述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在《三字经》英译中的应用,旨在说明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偏重,根据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恰当使用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论述翻译质量评估对国学外译的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三字经显性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朗朗韵味话经典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