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文学经典“活态化”的现实诉求、困境与实施路径

2020-11-19余中樑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活态媒介文学

余中樑/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一、文学经典“活态化”的概念厘清

在文化学语境下,“活态”概念往往用来指称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与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及体验密切相关的文化特质。具备“活态”属性的文化有别于“文本式”、“博物馆式”的静态文化,而是一种当下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着”的动态文化。因此所谓的“活态化”便是指某种文化通过“非文本式”的文化实践,借助一定的媒介、工具、实物和场所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实现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精神遗产继承与传播的过程。它一般适用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处于“活态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可塑性”与“可生长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变迁不断丰富其自身的内涵。

文学经典是一类特殊的文化产物,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它都意味着对作品的权威化和规范化。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经典需要被定型,因为它代表着经过历史洗礼后得以存续的某种评价尺度。换言之,一代又一代的批评家和读者“通过不断批评又不断重构和遴选作品,塑造、传承了人类的文学经典,强化了经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多以纸质形态存在,是“已完成”的封闭性文本。这也意味着任何作品一旦被经典化便失去了继续生长和变化的可能,成为被确定,被固化的神圣遗产而被后世传颂与膜拜。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学的经典化其实便是文学从“活态”转为“静态”的固化过程。因此,当我们将“活态化”概念导入到文学领域中时,其本质便是恢复文学经典的“活态”属性,真正介入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继续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二、文学经典“活态化”的现实诉求

有学者指出,“文学作品只有首先成为社会化的精神产品” 才有可能被经典化,它往往伴随着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生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经典“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强烈思辨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具备清晰的逻辑和客观的立场” 。经典蕴含的符合价值理性的品质有助于人性的塑造,从而推动个体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进入网络时代后,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样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形态。表现在文学领域,“信息由单一中心,层级传递向多中心,无层级、同步传递转变,加速了文学权力的‘去中心化’” ,封闭的文学传承体系被打破,文学话语权被赋予了每个人。与之伴随的则是对经典的祛魅和解构,崇高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反理性的,崇尚个体宣泄和感官享受的后现代主义狂欢。

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失语和退场只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和生活样式剧变的一个缩影。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媒介传播的革命,而每种媒介(尺度)对于人类文化精神、物质中心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这种影响趋向于正面还是负面却完全取决于媒介本身。上世纪八十年代,波兹曼便看到了媒介革命对大众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但从铅字到电视的第二次媒介转换却成为严重的智力灾难。因为随着纸媒的退位和电视的兴起,“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 。 波兹曼指出,媒介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电视提供的娱乐性内容,而是所有内容都以娱乐形式表现。娱乐已成为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成为表现一切经验的形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度审视波兹曼的理论,不难发现其观点的前瞻性。互联网掀起的第四次媒介革命再次印证了波兹曼对于“娱乐至死”的担忧,即任何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将娱乐放在首要位置。于是,“人们不断强调文化消费品的象征意义和瞬间价值,个体的审美状况更多地停留在即时性的快感体验中” ,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意义被完全消解。在此背景下,公众“逐渐丧失通过阅读经典来思考人生、世界和真理的动机,不再重视关乎经典的交流共鸣和理性传承” 。

在当今娱乐至上的年代,发达的媒介技术没有带给人类更大的幸福感,推动人类精神层面的进步和完善,反而让人类更加陷入精神空虚的物化状态,加剧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对个体的奴役。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经典阅读的缺位造成的。在碎片化阅读、功利化阅读大行其道的网络时代,经典阅读因其耗费时间精力,且无法看到实质性收益而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摈弃。但是经典的价值“不只是记录先人的经历和空洞的、抽离了感觉和情感卷入的知识,而是在于穿越时空的限度找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经典的“归位”,去唤醒并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改变当下的文化虚无困境。

然而,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文学经典在以图片、音视频、超文本、即时交流为表征的当代网络语境中出现衰退是一种必然现象。正像纸质文学的出现取代了口头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一样,它们都是历史演化的产物。因此,经典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在于其意义的不断增生和繁衍,固步自封必将导致其消亡。这也意味着唯有实现经典文本的与时俱进,使其充分“活态化”,才能让其更好地浸润、影响人类心灵。因此,尽管网络普及客观上造成了经典阅读的萎缩,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子图像等多媒体平台,转换文本的表达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在实现信息传输与交流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起文学经典与当下的紧密联系,为其传播与发展,即其“再生长”提供有力条件。

三、文学经典“活态化”的困境

文学经典的“活态化”是解决网络时代人类精神文化危机的有效途径,然而其在实现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文学经典脱离当下生活语境

在网络社会中,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其与人们当下生活的脱节与疏离。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带有明显的历史性与时代性。而一旦作品被确定为经典,那么它将成为一个“凝视”对象而被“封印”。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承载某个特定时空和社会文化的“标本”,然后才进入到文学史的场域中。虽然文学作品被经典化后,对该文本的解读和诠释仍将继续,但作品本身已处于“封闭”状态。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历史演进,经典与当下时代读者的生活经验日渐疏远,从而更难激发其与作品的共鸣。以《诗经》为例,其中很多作品都描述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人类采摘植物的场景。对今天绝大多数读者而言,采摘植物这种前工业化时代的日常行为本身便十分陌生,更不用说那些闻所未闻的植物了。在此背景下,读者自然无法代入《诗经》的历史语境,进而与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文学经典与当下生活的这种时空错位阻碍了读者接近、深入经典文本的精神内核,从而“斩断了阅读、智慧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在传播实践中生成智慧,化为行动的力量” 。而网络时代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碎片化阅读、读图化倾向更是加剧了经典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文学经典遭遇网络“解构”

网络时代以后现代主义为典型表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所产生的信息也以几何倍数增长。网络提供给我们大量信息,但是其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却非常有限,“所有的秘密、空间和场景都被拆减成单维的信息” 。当下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便在于如何有效筛选、利用信息。过量的信息导致人们无法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于是在线阅读变成了信息检索、浏览和漫游,进而阻碍了人们精细化阅读和深层思维能力的生成。

由此可见,高度依赖网络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缺乏“深度”的扁平化世界,表现在文学领域,除了文本信息,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和价值内涵无法通过网络媒介的通俗化传播全面准确地传播” ,即经典的文化价值与功能已难以实现。在网络上,“解构”取代了对作品思想深度的解析与挖掘,读者不再以崇敬的心态“凝视”经典,而是用戏谑、狂欢的方式消解经典中的一切神圣与崇高。正像詹明信所说,后现代主义“企图摆脱以‘真理’为基础的整个形而上的传统包袱” ,而“解构”正是网络对经典所承载“真理”的最好摒弃。尽管这种“解构”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精英对于文学阐释的话语掌控,让更多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对作品的理解。但“解构”也破坏了经典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文本意义与内涵,让人们失去了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与尺度。当今社会,媒体和个人对经典的“戏说”、“大话”,无不证明经典已沦为泛娱乐时代的精神商品,成为制造低级趣味和快感的谈资。

(三)文学经典陷入僵化状态

我们很多人对于经典的传承发扬都存在着一种误解,即认为经典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一种值得被推崇与遵守,不可轻易更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品位。于是,我们对于经典在当下时代所面临窘境的应对措施更倾向于机械式、博物馆式的保护。这非但没有改变文学经典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反而让其成为了僵化的标本,进而拉开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在经典的传播方面,我们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缺乏对网络时代受众现实需求的了解,进而无法有效提升文学经典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事实上,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产物,绝非其中任意一方的专利。任何文本唯有经过传播,在被阅读、被理解,形成作品与受众的关联与共鸣之后才是完整的,并且能够产生意义。无法与当下历史进程相契合的作品,必然无法得到当代读者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文学经典在当下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人们对经典的过度保护,导致其陷入没有活力的僵化状态。

四、网络语境下文学经典“活态化”的实施路径

通过对文学经典当下处境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实现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的“活态化”。

(一)实现文学经典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文学经典的“活态化”首先便要实现作品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只有当文学经典“不断地与历史进程相契合,被后来读者相共识,才能保持它的‘经典’之美”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作品将作者的生活经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勾连,进而形成双方在思想情感和生命体悟上的共鸣。超越性是经典的本质属性,因此时代的变迁并不会改变蕴含在文学经典中的深度人文关怀,即那些对于善恶、生死、存在、人性等人类所关注的永恒价值与主题所进行的思考与感悟。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文学经典中的那些超越性。具体而言,在文学经典被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对作品创生背景的诠释,最大程度地对作品进行场景还原,并且与读者当下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关联,从而“把文本与自身经历和所处环境相结合,让读者自身历史性与本文历史性充分交互” ,让读者对作品的体悟具有当下的价值共鸣。

(二)以公共阐释实现对文学经典的再建构

文学经典的“活态化”还需要重建文学经典的意义与内涵,让公共理性重回文学阐释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某种方式或途径形成对于经典阐释的“最大公约数”。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娱乐节目的兴起,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对于这些节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节目内核中的是对于文学经典阐释的引导与规范。尽管这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贯穿其中的,依然是基于历史批评和臻选,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文学评价体系。换言之,这些节目虽然没有刻板地告知观众怎样的文学阐释才是正确的,但是却会引导观众去思考以下问题,即为什么某个文学作品会成为经典,其背后的依据和批判标准又是什么。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文化类节目为载体,通过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的公共阐释实现对文学经典的再建构,重建其话语权。

(三)拓展文学经典的再创作空间,提升其内涵与生命力

“文学经典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再‘诠释’(interpretation)的历史过程” ,这也意味着经典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可成长的文本系统,而非封闭固化的文化标本。随着时代变迁,经典的载体与传播形式,以及人们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同样会发生变化。文学经典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其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讲述,而不在于讲述的具体方式。因此,我们不妨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网络媒介的利与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传播性激发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例如,以经典为底本进行动漫创作、电子游戏的设计、形象识别系统的凝练等行为虽然是全新的文化创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作品本身。这些对于经典文本的全新阐释是一种以“文本与文化活动方式参与民族经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和保护活动”。因此,通过将作品置于多维文化空间中,以多种艺术形态对其进行呈现,我们可以有效提升经典的内涵与生命力。

(四)创新文学经典传播的新渠道,扩大文学经典的影响力

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往往伴随着特定历史语境下观念与媒介的变革。例如,《论语》等作品是对先秦学者思想智慧的辑录,而《诗经》、《楚辞》等诗集则是对民歌、祭祀音乐的筛选和汇编,这其实是一个由“口语文学”向“纸质文学”转变的再创作过程。当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从口述转化为物质符号后,其先天的记忆局限得以解放,而文本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也不断扩大。今天我们谈及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主要便是指纸质文本的“经典化”。按照这种逻辑,当前文化传播媒介已经由纸质印刷和广播电视转变为网络,经典的传承和发扬也势必要适应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自我更新。

因此,文学经典应当创新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其“活态化”传播。首先,我们对文学经典要进行数字化的二度创作。除了将经典文本以数字形式上传至网络外,还应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作品及衍生的推广文案、短片、音频故事、动漫作品、在线课程等二度创作内容加以推广,从而使其被受众认知和接纳。其次,构建在线的多元化阅读社群,构建以读者为中心,以分享互动为主要沟通形式的在线阅读社群,通过多种阅读分享形式让更多读者“以知识社交的形式将阅读的价值广泛传播” 。最后,借鉴新媒体传播手段对文学经典进行产品化运营。网络语境下,文学经典不应被看成是单纯的文本,而应当被看成一种具有高度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精神需求品。为了更好地被读者认知并接受,我们需要组建经典推广运营团队,搭建新媒体网络平台,借助大数据勾勒读者群体画像,明确读者差异与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学推广与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活态媒介文学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