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8
摘要:“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倡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主张教师不再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调动其多重感官,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本文通过探讨“教学做合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教学;应用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其强调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只有做得好,才能记忆深刻,真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身能力。高中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其通过实践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创造力。
在数学和生活间建立联系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实用性学科,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之中,即使是我们平时的生活也离不開数学。所以教师在应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例,在生活和数学间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把握数学的本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培养其探究能力,提升数学水平。
比如,讲解“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大桥的桥柱与水面、旗杆与地面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两种物体有什么位置关系,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例子。在指出图片中的线和面平行后,学生又纷纷举出了路灯垂直于地面、人在地面上立正等例子,对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物体构造一个直线垂直于平面的场景,很多学生将铅笔、圆珠笔竖立在课本上、桌子上,有的学生搞怪的将笔放在地上、伸平的手掌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后续的探究环节打下基础。
运用问题引导教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路,促使其充分发散思维,从而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运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根据问题逐步进行探索,或者在小组之中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假设,充分发挥创造力,最终成功解决问题,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比如,讲解“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提出问题:“能否用一条直线同一个平面内的若干直线垂直来定义它们之间的垂直关系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待其概括定义后,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但是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你们能想出更加方便、可行的判断方法吗?”各组学生集思广益,有的画图,有的折纸,甚至有的还拿出了长方体模型进行研究,最终推导出了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关系是垂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其合作学习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课改强调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做合一”指导下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等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引导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来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燃其学习热情,然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比如,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叙述几个现象:“一周中至少有一天下雨”“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人类能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生存”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作出评价并归类。学生经过思考和分析总结:有的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的则是一定不会发生的,还有的是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的。教师先肯定学生,然后补充这三类事件分别被称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为了让学生体验这三类事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掷色子”游戏,每组每次一起投掷两枚骰子,共投掷10次,并记录结果,待各组投完后教师提问:“骰子的点数和小于13、点数和大于15和点数和大于8,三种情况共发生了几次?”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统计和分析理解三种事件的含义。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让其手脑并用,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提升各项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展开教学,在数学和生活间建立联系;运用问题引导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教学情境,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