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身是鸿儒墨亦芳

2020-11-18逸舟

中华瑰宝 2020年11期
关键词:蔡襄理学朱熹

逸舟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他结合儒学理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书法创作,同时以广博的学识和文人的书卷气涵养了其萧散简远、古淡平和的晋人风致,其追求高古的书法境界不仅为时人所重,也被后世推崇。

890年前,北斗七星君降世,人间多了一位圣人,也多了一位书法家。

890年后,我们遥望北斗七星,还能否忆起那位脸上有痣的老者?

天纵奇才  少有大志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先生、考亭先生,祖籍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长期生活在武夷山,晚年定居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

据说,朱熹出生时右脸上有七颗黑痣,状如北斗七星。命理学上说,如果人身上生有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痣,便是北斗七星君降世,为贵相,必有一番作为。我们看朱熹成年后的画像,七颗痣依然存在。

许是真的应了天意,朱熹自幼聪敏过人,刚会说话的时候,便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一次,朱熹的父亲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是天。”他马上反问:“天上有什么?”令朱松惊讶不已。朱熹5岁入学,便能读懂《孝经》,曾经在书额题字“若不如此,便不成人”以自勉。10岁的时候,他已通读“四书”,立志圣贤之学,每读到圣贤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便“喜不可言”,到了痴迷的程度。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朱松曾在福建多地任地方官,后在吏部任职,雅好金石,家中也有一定的收藏,从秉承家学到外部环境,都为朱熹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朱熹年少时便对金石文字情有独钟,跟随父亲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习字,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也对朱熹早年的书法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本魏晋  崇尚传统

朱熹学习书法极其认真,而且崇尚传统。虽然当时南宋书坛依旧是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占据主导地位,但他并不追风,而是保持对书法的独立思考和理解,更加重视对传统的恢复和学习。一方面把握时代风格,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喜好,择其善者而从之。遵从前人法度而不被束缚,体会今人经验而不轻弃,复古而不泥古,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独出己意,让书法创作随心而发,达到以心御笔、以“有法为无法”的境界。他主张“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也就是说,书法一定要能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意态。朱熹的作品有很多既保留着魏晋风骨,又有着尚意书风的痕迹,无意求工而工,传统与创新并存,这与苏、黄等人的“以无法为有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朱熹对于书法的定位与常人不同。他把书法看成为治学修身服务的工具,实用性放在首位,艺术性次之。因而相较于一些追求艺术变化和强调个性化的书风,他更喜欢魏晋的平正端庄和萧散气韵,认为这才是书法的正统。他甚至对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人的书法提出过批评。

朱熹早年一心以高古为尚法,从汉魏入手。他曾学曹操,后改攻钟繇楷书和颜真卿行草,得益于钟、颜两家,笔墨丰腴、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致,为其以后形成萧散简远、古淡平和的书风奠定了基础。

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听说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五峰的弟子张栻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便前往拜访。张栻,字敬夫,是南宋名将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曾师从胡五峰学习理学,并在妙高峰建城南书院,以供学者交流。朱熹与张栻一边游历城南胜景,一边作诗吟咏唱和,尽兴方归。回来后他选取20首描绘城南风光的和诗,写成长卷,以记其事,这便是《城南唱和诗卷》。此卷凡64行,共462字,通篇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与钟繇《荐季直表》、颜真卿《争座位帖》风格多有相似之处,被视为朱熹早期书法代表作。

朱熹对颜真卿的行书非常推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与彦修少府帖》《论语集注残稿》,也都明显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影响,有些字相似度极高,甚至能以假乱真,可见其对颜书用功之深。

北宋苏、黄、米、蔡四家之中,朱熹最欣赏的是蔡襄。本来他是不主张向今人学习的,但是对蔡襄又自不同。首先,二人均钟情颜体,而蔡襄是在宋仁宗时期学颜第一人;其次,二人在书法上均向往古贤,看重法度,有共同的书法语言。蔡襄的书法唐风醇厚,名满天下,因而朱熹以先贤等同视之,将其看作学书的良师。他在津州做官时,曾苦心孤诣,四处寻访蔡襄的书法墨迹,还特地去仙游登门拜访蔡襄的故居,并为蔡襄的画像作赞,以示敬仰。

书贵自然  技进于道

身为一代鸿儒,朱熹虽然不以书法为业,但他的作品还是声名远播。这固然与他在理学方面崇高的威望有关,而其书法造诣也确实深厚,并不比专业书法家逊色。明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说:“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可见其书法受欢迎程度。

朱熹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代表作有《书翰文稿》《秋深帖》等,大字墨迹很少,如《书易系辞册》。《书易系辞册》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真迹,共14开,102字,每行仅书写2字,字字结构紧凑,结体上重下轻,笔画劲健有力,笔势深沉稳重,行笔果断迅捷,大有快剑斫阵之势,墨色黝黑,时现飞白效果,通篇气势雄阔。朱熹的大字与张即之的大字楷书有相近之处,但是笔画更加厚重,敦厚淳朴中蕴含高古之气,是古代传世大字书法中的佳作。

《书翰文稿》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朱熹行草书代表作。该卷分为两段:前段为《允夫帖》(又称《七月六日帖》),纵33.5厘米,横45.3厘米,用笔圆转,融合了草书和篆书笔意,笔势连绵,萦丝牵带,气韵流畅。后段纵28.2厘米,横113.6厘米,行笔参合隶书,方笔较多,更具萧散古雅趣味。两件作品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字距密集,甚至叠加纠缠在一起,密不透风;行距宽松,气韵通畅,疏可走马。二者均强调书写的气势,如流云飞瀑,一泻而下,不事雕琢,却有一种自然之美。《秋深帖》与《书翰文稿》风格类似,下笔迅捷,点画圆润,线条沉着而顺畅,整体行气连贯,呈现出洒脱自然的意趣。

在朱熹71年的人生里,他为官时间只有9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著书立说和讲学。書法作为日常著述需求或生活调剂,也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他勤于翰墨,精于探索,从未间断。综观其一生的书法活动,不仅有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还有魏晋风韵的奠基,以及钟繇、颜真卿与蔡襄等书法家的影响,所有这些不断丰富完善着朱熹的书法观。同时,这些观点也不可避免受到其理学意识形态的影响。

朱熹以人品论书品,把人的胸怀意趣、品行气质看成书法艺术特征形成的根源和决定因素。他从强调书家性情、胸襟对法度影响的立场出发,既反对拘守于法,又反对游离于法。这与他“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朱子语类》)、“文与道两得,而一以贯之”(《与汪尚书书》)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他把书法、为文、治学、做人看成是相通的,主张“书字时甚敬”,强调正心正念,以正确的态度怀着崇敬心去创作。这是当今依旧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朱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观,并开始把书法与理学思想结合起来,技进于道,达到一重至高艺术境界。

相较于在理学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朱熹的书法虽然为其光芒所掩,但依旧是可以照亮艺术天空的一颗明星,光华闪烁。

猜你喜欢

蔡襄理学朱熹
胡子怎么放
礼学与理学
春日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蔡襄拒为皇后写碑文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为“君谟”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