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的建筑之美
2020-11-18白伟
塔作为外来建筑,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它与各地的建筑材料、环境因素、建造技术和各种建筑形式相融合,超越了佛塔的原始功能,逐渐演化成为独具中国特色与魅力的一种高层建筑形式。
塔之源
中国古塔中绝大多数是佛塔,佛塔来源于印度的窣堵波(Stupa),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浮屠”,又有佛图、浮图、堵波、苏偷婆、兜婆等称呼。佛塔是用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并收藏其舍利的特殊建筑,此后也被用于收藏高僧大德的尸骨、舍利和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窣堵波自下而上由台基、覆钵、宝匣和刹杆四个部分组成,宝匣是奉藏舍利的地方,覆钵是模拟僧侣所用的钵反扣的样子。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尚没有定论,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时,以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建造白马寺为发端。不过中国西部新疆地区的佛教传入可能要更早一些,现在新疆地区残留的古塔遗迹经过岁月的洗礼,大多风化残缺严重,细节无从把握。从遗迹残存造型来看,已经把宝匣和覆钵合为一体成为鼓型的覆钵,例如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安迪尔佛塔和尼雅佛塔等。
除佛塔外,中国的古塔还有道教塔和伊斯兰教塔。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中国本土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儒道哲学相结合,因此佛塔经过道教化的改造而进入道教体系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道教的塔和佛塔在建筑造型方面区别不大。佛塔以供奉为主,强调礼塔的功德;而敬天法祖则是道教信仰的基础,强调的是对祖先的尊崇,例如北京白云观罗公塔等。由于两者之间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装饰方法和手段虽然一样,但装饰元素和符号却不完全相同。
伊斯兰教的塔主要建筑于清真寺,又叫宣礼塔、光塔、唤拜塔或邦克楼,其特征是冲天挺拔,用以召唤信众礼拜。一座宣礼塔一般建于大门上方或一侧,两座则建于礼拜大殿的东面两侧,四座就建于礼拜大殿的四角,例如北京牛街清真寺和新疆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等。宣礼塔在内地多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造型和装饰技术,但装饰元素和符号却完全不一样,还有一种宣礼塔基本上是外来的中东或西亚风格。
塔之型
窣堵波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当地的建筑材料、环境建筑因素、区域建筑技术和各种建筑形式相融合,其用途也超越了单纯佛塔的原始功能,逐渐演化成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高层建筑形式。
两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借用梵文Buddha(佛陀)音译中的一个字“荅”,使用它的尾韵音,结合“土”的偏旁,使用它的声母音,创造出了“塔”字,意思是埋葬佛陀的土冢,所以说塔的原义就是佛塔。
传入中国内地的佛塔自下而上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宝匣融入地宫用于收藏舍利等,是中国传统入土为安的本土具象化;塔身成为主体部分,为单层或多层,向高处发展,用于供奉佛像,登高临远,同时也成为一处地标,装点河山,美化风景;将覆钵抬高,置于塔顶与刹杆结合成为塔刹。
在满足塔的功能的前提下,各地人民将通用建筑材料和环境因素下的建筑形式和构造充分融合,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更是把原有的亭台楼阁等建筑造型和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建造出了造型与种类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塔。计有形体高大的楼阁式塔,塔檐紧密重叠的密檐式塔,亭阁建筑与覆钵相结合的亭阁式塔,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表现佛教莲花藏世界、装饰繁复的花塔和金刚宝座式塔等。从佛塔的营建材料来分,有砖塔、木塔、石塔、砖木塔、琉璃塔和金属塔等。
塔之美
千姿百态的古塔造型不仅带有宗教的神秘肃穆,更给世俗里的人们带去了审美上的愉悦。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别强调宇宙和社會与人的关系,中国古塔来源于宗教信仰,它特有造型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具体包涵了伦理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内容,这些礼制法则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人在特定的建筑气场里感受到满足和愉悦,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高峰体验。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也特别强调人与宇宙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古塔运用其独特的序列布局和环境气氛,将自己融入山水和城镇之中,成为地标或风景的要素,而且随着登高临远所看到的不同意境和个体的胸怀感受,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吟诗作赋的沉浸式体验,这是一种人文山水的审美感受。
具体而言,古塔的造型和装饰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即来源于功能和建造技艺的形式美。于功能而言,中国古塔及其所依附的建筑群体和布局都是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的。就建造技艺来讲,中国古代建筑至少从先秦开始,就在保证结构牢固的前提下,寻求各个建筑构件之间和谐稳定的比例关系。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布的《营造法式》对比例法则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而装饰之美正是基于这些比例法则,把不同的建造材料、不同的建筑元素的形式美组合表达出来。
塔之律
就造型和装饰来说,中国古塔的美学感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纯和统一。中国古塔的建筑构件之间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同一座塔中,砖、瓦、斗拱、椽口是统一尺寸的,梁柱则是按比例收分。这些构件在古塔的整体形态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其以最基本、最简洁的形态重复出现,蕴含丰富的内在信息,增强了视觉效果,达到单纯、整齐、统一的美感。
二是对称和均衡。中国古塔基于古代传统建筑的营造特点,基本表现为同形同量的对称形态。由于建筑材料的严格比例和色彩的后期效果,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从不同角度来欣赏,构件诸要素之间也保持着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使人的心理有一种秩序稳定安全的感觉,从而享受稳定与统一的美感。
三是比例和尺度。由于营建材料的特殊性,古代传统建筑很早就开始追求各个建筑构件之间和谐稳定的比例关系,人体尺度的把握来源于对营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继承,以及对生活实践的感性理解。因此,建筑构件的体积比例和数量比例都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承受尺度的,中国古塔的这种秩序和规律给人以美的和谐感受。
四是韵律和节奏。中国古塔各个建筑构件之间和谐稳定的比例关系使它们及其组合,如屋面、椽口、门窗等,在一个平面维度内反复出现,形成旋律的感觉,好像音乐和诗歌的韵律;由于中国古塔在向上的方向存在梁柱等构件和形体收分的技艺,且层高也有递减,那么这些构件和其组合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地反复出现就有了时间感觉上的变化,具有了轻重缓急的节奏感。这样看来,中国古塔似乎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气,让人感受到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这就是韵律和节奏的动态美。
五是布局和序列。塔所处的建筑群布局一般都有严格的法式要求,中国古塔在建筑群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其序列位置却经常有变化。严格的法式要求体现在各个单体建筑的共性及整体联系方面,作为建筑群中最高视觉形象的塔,其序列位置的变化往往成了区别不同建筑群最客观的特征。在布局和序列中去寻找变化和统一,发现差异和互补的满足感,是中国古塔最独特的审美期待和体验。
中国古塔的每一个构件及其组合无疑都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而且各个构件及其组合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含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塔来源于印度,在中国被继承和发扬,不停地融入自己,不断地吸收其他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营养要素。从最初复制源头的功能、造型和装饰,到逐渐提炼出那些最有传统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义的功能、造型和装饰,再到结合自己及其他要素进行既不相同也不近似的变异,最后到独具魅力的上升式的重复贯穿始终,中国古塔表现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建筑美学特征。
白伟,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