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18王玉婷
王玉婷
【摘 要】近年来,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受到广泛关注。教师要以整组审视的视角,立足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利用思维导图立体地呈现出单元篇章的联系,高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并进行集体建构,对学生进行快速获取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题单元;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统编六年级第八单元为“走近鲁迅”专题,编排了四篇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从少年——中年——晚年——纪念鲁迅,这四个不同视角呈现了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因此,笔者以大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抓住“鲁迅”这一主题,以“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资料并呈现最终学习成果。
一、关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理解指每个人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产生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之为了解或领会。“理解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主要写了什么、领会主要观点是什么”,还包括从内容的角度“为什么表达这样的意思”,从结构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写”。
如何使读者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表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用先前的知识来解读文章不明之处,也对照前后文的文意推论连接上下文所蕴含的理路,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提升阅读的速度。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习鲁迅单元的困惑
(一)生活年代久远,字词意思难理解
鲁迅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但他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有着深厚的旧学功底,有人评价他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旧文学出来,就是所谓的包小脚,小脚解开了,可是那骨头里面,还是碎掉了,所以解开了以后呢,还是有那种旧文学的底子,写白话文的时候不能脱胎换骨”。例如,在《少年闰土》中有“忙月”“值年”“装弶”等词,还有一些方言词,如“日里”“仿佛年纪”等;在《好的故事》中有“预告石油”“膝髁”等词。因而读鲁迅,读鲁迅的作品,首先就是解决字词的理解问题。
(二)历史背景特殊,思想内核难把握
鲁迅的文章用典丰富,文章思想非常深刻。由于受到当时险恶环境的限制,很多观点不便直说,只能采用各种隐喻、借古讽今的手法来表示,缺乏阅历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尤其是一些杂文作品还有复杂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必须借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其中难以读懂的思想情感。
三、运用思维导图,有序落实语文要素
(一)借助工具资料,扫除字词障碍
例如,《少年闰土》讲述了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故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由此,笔者设计了预习单,将本文中的生字词分为三大类:多音字、通假字、方言词,让学生课前借助相关工具书解决,用思维导图分类罗列本文的重要生字词。
学生通过交流预习单,攻克了课内生词、难词关,同时提炼了预习此类课文的一般方法,即借助课内注释、借助工具书、借助网络等方式,也为本单元其他几篇鲁迅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借助文中插图,创设悟读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其语言美。文字并不一定要苦读,借助插图想象读,也能品味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交流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几个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我们与人相识—交往—分别的过程,哪个场景应该在最前面,相机出示课文脉络思维导图(月下刺猹—初次相识—讲新鲜事)。
学生带着为何以“月下刺猹”这个场景开头的疑问,品读文段交流感受。在学生体悟时,笔者相机出示文中插图。插图显示出闰土是个非常勇敢机敏的少年,同时神秘清朗的夜空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让学生对月下刺猹的少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样和谐的色彩搭配给人以美的享受,使美好的记忆镌刻在学生心中。
插图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字背后的美的体验。在《好的故事》中有关于鲁迅梦境的描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教师可以借助书中插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情感的体悟。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的两大问题: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最后,可以告知学生,要想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需要借助一些资料。当学生产生查阅对资料的需要后,提示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在阅读的基础上,
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借助其他作品,强化主题认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通过文中五个事例能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但鲁迅精神之于我们的养分绝不止于此。因而,教师应带领学生置身于鲁迅的大语境下,充分开掘文本中的信息。
教师通过借助课外资料《给颜黎民的信》,截取每个小故事的一个“立面”,让学生从这个“立面”走进鲁迅人格中,引导学生用“参读”这一阅读方法,在“笑谈碰壁”这则故事中,补充鲁迅“大约10年时间换过179个笔名,曾多次受到严密监视、收到子弹、撤销职务等无数的迫害”,启发学生对“四周都是黑洞洞的”的理解,突显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爱憎分明的形象,使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再如,针对《少年闰土》中“四角的天空”的理解,教師可以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私塾生活的描写,让学生从“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和闰土讲的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作对比,了解旧社会少爷们闭塞的生活环境,在笔者发出“并不知道”“素不知道”的感慨中体会笔者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教授《好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
整合了多篇不同视角的拓展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在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画面中不断丰满对鲁迅的理解,从而感受到一个高大的形象,一颗伟大的心灵,一位真实立体的鲁迅先生。
三、绘制思维导图,实现整体观照
小学高年级主题单元阅读教学要有篇章意识,要更注重整体性。本单元是人物单元,内容是“走进鲁迅”。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孩子对鲁迅先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对鲁迅的形象和认知进行梳理。
学生首先确定本单元阅读主题是“鲁迅”,并将其写在白纸的中心部分,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联系各个语篇和知识点,建立层级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个支点通常只有一个关键词,但这个关键词能反映出一条知识脉络的思维过程,因此具有思维启发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基于思维导图开展自主阅读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优化语文群文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主题单元阅读教学中,有助于梳理出每篇文章以及文章之间的知识脉络,最终将抽象的语文要素直观化,将平面的篇章结构立体化,将无形的情感体验可视化。学生既可以用丰富生动的图示表达自己的阅读思维,又可以用巧妙形象的图示呈现自己拓展综合的思维过程。这些都是学生对文章内容个性化的解读,是学生对主题单元阅读不同角度的图示解读。
参考文献:
[1]洪冬治.实践单元整组教学,打造省时高效课堂[J].教学周刊,2019(07).
[2]张缩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