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2020-11-18胡阳华
胡阳华
◆摘 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激发工作潜力,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幸福度,高校管理部门为了有效激励高校教师,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行为,构建新的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行为经济学;激励机制
近年来,不少高校存在教师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低等不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薪酬待遇、社会压力里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面对这些现实性问题,高校需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尤其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对教师从物质到精神等各方面给予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校以及国家。
一、高校教师行为分析的理论指导
传统经济学对行为研究的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尽可能追求利益最大化,正是由于“理性经济人”这一动机,才会推动人们去完成艰巨的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人类的行为总会偏离“最优”状态,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之后将心理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相结合,由此产生了行为经济理论。
行为经济学可以弥补主流经济学中对人的自私、理性等基本假设的不足,分析人类非理性行为,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确保教师实现能力付出、价值再造与自身获得之间的公平匹配是高效激励的最终目的,其中如何有效激励高校教师进而发挥自身的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Kerr从经济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高校只对教学任务支付报酬,也就是课时费,而没有对科研付任何报酬;Snyder,Hyer,&Mclaughin针对高校薪酬平均主义问题,提出制定薪酬制度时,一定要注意差异程度,避免挫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理论研究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周北海、邬志辉研究表明:要转变教师激励的理念,优化教室激励策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激励由点到面的连接,盘活学校组织,挖掘教师潜力;陈权、沈斌通过分析要素投入与员工需求、员工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提升教师的安全感;科技创新的投入,可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公平公正的待遇,可减少教师的流失率。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高等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已成体系,开始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探索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视角分析教师激励机制,这对于完善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非理性行为
(一)高付出不等于高产出
教师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体现,速度犹如竹子在4年内才长出3厘米,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计回报地将精力用于备课、上课、指导比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即使再这样高强度的劳力工作环境下,教师也很难实现付出与收获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让教师看不见希望。尤其,科技创新成果收效甚微时,高校教师就会缺乏成就感和荣誉感,对教师的后续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重科研轻教育
当前高效仍存在“唯学历、唯科研、唯职称”的现象,同样的工作量,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多获得报酬相差较大,这种差距导致教师倾向于“知识创造”的工作,也就是科研工作,降低了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的热情度。同时,职称评定过程中,倾向于结果性考核,缺乏过程性考核,降低了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并将科研成果作为获得高额收入的途径,进而使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相疏离,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职业倦怠、人员流失等现象。
四、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内、外在激励体系
高校应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通过完善考评标准、薪酬制度、聘任制度等多样化手段,尽可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才能实现教学工作的最优效果。
当然,对于高校不仅要加强外在物质激励,还要平衡内在精神激励,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师生活愉悦感和安全感,并整合优化、共享共通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推动教师自觉进步,创造性发展。
(二)营造公平的组织文化
高校在组织管理方面要努力营造公平的文化氛围,这种公平氛围实则依存于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政策,例如:职称评审的考核标准、评议结果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听证或公示,通过公开的形式让所有教师都知晓,便于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
加强高校管理与学术活动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减少行政管理对教师工作的干涉,给与教师更多的自由,放手追求自己的事业。同时,还需要解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办法、评选制度等政策,避免教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三)重视教师差异化需求
因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需求点也是千差万别,年轻的教师追求于高学历与高职称,青年教师倾向于获得高额收入,老年教师心向于“桃李满天下”。
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进行激励时要区别对待,不能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高校应依据于需求的不同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培训与教育培训,既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又能达到多数人的期望,让教师看到未来,受到激励,盘活学校组织,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
五、总结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压力不断增长,高校管理者应财务有效、合理、可行的政策,完善内、外在激励体系;营造公平的组织文化;重视教师差异化需求。促进教师高质量的服务以及高质量的产出,增强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高校知名度,获得竞争优势,进而有利于高校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Kerr Steven.On the folly of Rewarding A,While Hoping for B[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5(18).
[2]Jennings,Jar,K.M.&Mclaughlin,FS.Measuring and Correcting Inversion in Faculty Salaries at Public Universities[J].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1997(03).
[3]刘宇文,彭科.法治化视野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8,37(01).
[4]陈权,沈斌.基于要素投入视角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