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述评
2020-11-18刘涛孙健
刘涛 孙健
[摘 要]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问题: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传播的载体、传播的特点、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耦合;但同时也存在理论挖掘不够深入、研究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外部环境分析、部分对策建议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强化系统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理论内涵,关注跨学科的复合型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对策建议实效性;拓宽域外视野,了解并借鉴他国优秀经验成果等。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述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4-0137-08
[收稿日期]2020-05-12
[作者简介]刘涛(1972—),男,安徽阜阳人,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孙健(1993—),男,安徽芜湖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9BKS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手持多媒体设备和新媒体通讯技术逐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影响之一就是信息的多元化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与时俱进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理论、组织实践的根本准则,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P165,成为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人民必须面对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课题。目前,学界已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问题进行了多维度、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获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层面为其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借助各种载体、各种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国际两个范围内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一)有利于维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導地位与安全性
有学者基于语言符号学的视角,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表述观念和建构意义的符号系统,能够在新时代的话语秩序中巩固其合法性与权威性,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3]同时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实践场域中的影响效力,以自身话语的构建引领多元文化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4]也有的学者基于相关域外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在国际舆论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5]
(二)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利益。”[6]P335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尤其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对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是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发扬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可以为社会成员在网络空间的互动提供一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参考准则,自觉对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进行过滤和判断。[7]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的发展帮助人们自主构建了一个“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份标识得以隐匿,因此许多发言也欠缺考虑。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官方的政策深入这种虚拟的话语空间,则不仅更能融入人民群众价值观养成的生活情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网络空间。[8]
(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有学者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理论层面的凝练是其得以构建的逻辑起点;而实践层面的发展完善尤其是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大众化传播,则是其构建的逻辑终点,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反哺。[9]同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相对抽象,要实现大众化传播也并非易事,普通民众对其的接受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媒体在重塑了话语权力结构的同时也促使话语体系向多元化转变,如前所述,在人人都兼具传播者与接受者双重身份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不仅有适合精英阶层的理论性阐释,也有针对“草根”群体极具亲和力的议题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产生影响,深化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10]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和时效性。[1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学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有国家仪式说、文化载体说、人才支撑说、网络媒体说等。
(一)国家仪式说
有学者认为,国家仪式是在一个宏观层面对该国历史文化传统、主流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传承以及时代精神概括的高度凝聚化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与民族价值内核的凝练与写照,需要借助于国家仪式这一有效载体进行传播。[12]也有学者归纳出“仪式化传播”的特点,认为其摆脱了传统仪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对具体形式的束缚,不仅能充分发挥仪式的独特功效,更有益于在传播中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13]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行动信仰说”,他将仪式称为“行动中的信仰”,不仅能展现和传播特定的信仰或价值观念,且能增进人们对其的主观认同并在实践活动中约束自身及履行这一信仰或价值观念提供的相应规范,因此其应然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之一。[13]
(二)文化载体说
有学者认为,在人们日常的话语表达和交流互动中,图像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也是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媒介;若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则对于相当一部分群体而言其接受效果存疑,而若能对这些语言文字进行图像意义上的符号转换则更有利于其传播实效性的提升。[14]也有的学者以青年群体为着眼点,结合近年来“帝吧出征”和“FB表情包大战”等热点事件,指出这些事件的背后支撑其运转的是青年群体中的主流亚文化,这是青年群体自我认同的一种话语体系,这种亚文化可以作为载体有效成为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入耳、入脑、入心的建构基础。[15]
(三)网络媒体说
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构架了信息传播的新桥梁,这对于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16]另有学者进一步界定了网络媒体中价值观建构的载体基础,提出“网络社区说”,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价值观念构建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社区就是这一价值观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17]
(四)个体传播说
有学者提出“人内传播”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厘定了其发展方向,为作为个体的“主我”建构提供了“国家客我”“社会客我”和“个体客我”的规制,可以将其视为沟通自我与社会的符号。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而需要通过对认知基模的优化进行人内传播。[18]有学者认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支撑,外语人才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俗心理、核心价值等都有过系统的学习甚至切身经历,因此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19]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P164学界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特点论述颇多,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多结合说
有学者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传播在专业化与大众化之间体现出雅与俗有机结合的特点;在刚性化与柔性化之间体现出刚与柔齐头并进的特点;在重视传统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同时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特点。[20]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当下存在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结合、理论宣传与文化引领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员覆盖相结合、协同合作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等四个特点。[7]
(二)涵化理论说
有的学者基于传播学的涵化理论对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体现出的涵化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新媒体技术手段帮助人们可以接受和传播多样的信息和表达,让人们感觉到了更加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际之间的关系,这种基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关系网络的构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21]
(三)一元多层说
有学者认为,当下网络传播环境的突出特点就是高频率的互动与反馈,这就使得网络空间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们的交往相较于现实世界则更加活跃,因此信息的获取和接受始终呈现出双向的态势,这就能最大程度地突破过去以传者为中心的一元传播格局,形成多级化、多层次化的价值观传播格局。[17]
(四)全媒体时代说
有的学者基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影响指出,当下的传播环境可以概括为全媒体时代,这一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受众群体分化、受众需求多样化、受众对传播方式变革的期待加速化等,这些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22]另有学者进一步发现,在全媒体时代中网络媒体在发挥不同功能时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不同特性,网络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时,其传播呈现出传播类型复合性、传播方式多媒体、传播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网络媒体作为政治表达工具时,其传播呈现出公信力、权威性等特点;网络媒体作为舆论平台时,其传播呈现出互动性、参与性、导向性等特点;网络媒体作为社会组织时,其传播呈现出政治性、目的性、整合性、协调性等特点。[16]
(五)张力关系说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格,我们需要掌握其传播中的情感信仰与理性认识的张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属性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又在另一层面要求我们掌握宣传与传播的适度张力。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两种张力关系的特性,才能真在正意义上实现有效传播。[23]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的挑战
尽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着诸多价值意义,但着眼现实,当下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一)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厘清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虽已确立,但学界对其理解阐释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于两个基本问题:是价值还是价值观?何为核心、够不够核心?对待这些问题,既要正视价值和价值观在理论实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否认二者在实践中的固有联系;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质的规定性,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既要看到“核心”是“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统一,又要认识到进一步凝练“核心之核心”的必要。如果对于传播内容其本身都存在有待商榷之处,那么传播自然也会事倍功半。[24]
(二)当前的舆论环境特别是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净化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新常态,它的出现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话语困境、动力困境和技术困境。[25]有的学者着眼于青年群体,指出当下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日渐活跃,表现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根基受到侵蚀、青年价值观选择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青年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如前所述,网络空间天然的隐匿性导致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从而导致“怀疑链”的产生,在网络信息“充足的悖论”的影响和冲击下,青年“从众”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自然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挑战。[26]
同时,也有学者发现在网络空间中存在一种消极文化正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洋教条化现象无处不在。[27]网络的开放性给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可乘之机,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威胁加大。[28]
(三)当下国内外的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
有的学者结合近年来自媒体发展愈演愈烈的现实情况,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传播语境下,信息传递碎片化带来受众的视野狭窄化、信息整合的拼图化带来真相的渐进、信息接受的感性化带来舆论情绪化的失序状态。[29]有的学者据此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指出“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拼图化”“感性化”会导致: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被弱化;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被降低;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被消解。[30]同时也会增加人们对于主导价值选择的困惑;消解人们对主導价值观的认同。[31]
当然,不仅仅是传播主体面临着传播理念陈旧、传播内容虚化、传播受众笼统、传播方式传统[32]等问题,作为接受客体的受众群体,其多元化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集中体现在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的融合互补亟待提升、传播话语体系与民众话语偏好差距较大等方面。[22]有的学者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指出现代性带来了个体倾向、工具主义和自由缺场的三方面困境,要消除这些困境迫切需要现代精神的重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回应现代性中获得的一种精神重构。[33]另有学者在结合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总结,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困境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主体困境、内容困境、媒介困境、受众困境、技巧困境。[34]
同时,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的研究成果逐渐显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有学者从国际认同维度来看,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不够、认知和认同欠缺。[35]西方政府主导下的传播机构甚至会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大肆宣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当言论。[36]有学者基于域外研究的视野,指出在全球传播语境下,中国价值观传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如何改变当下西强我弱的世界传媒秩序和格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7]五、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路径选择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归于实践。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践路径构建,是该议题的最终归宿与落脚点。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多样化的理论指导传播实践活动
有的学者以大众传播学中的著名命题——“沉默的螺旋”为参照,指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借助各类媒介广泛调动社会群体积极性的同时,重点发掘舆论领袖的潜在影响力,把传播实践与大众关注的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消除从各种渠道“潜入”的有害信息对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冲击。[28]
有的学者基于政治传播理论的视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受众、媒介及环境等要素展开分析,总结了价值观教育服从、同化、内化三阶段演进过程,并据此指出当下应着力加强新媒体硬件设施投入、新媒体传播渠道应用、新媒体运营团队建设和新媒体传播活动策划。[38]
也有学者建构了“传播力”的量化指数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提升,既要重视发挥“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的作用,也要加强传播内容的科学凝练水平、表达的日常生活化水平及情感渲染能力的结构性升级,更要全面提升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和媒介资源整合能力,在此基础上紧跟大数据步伐实现传播技巧的创新。[34]
(二)加快媒体融合,建立现代传播体系
首先,要采取措施加速传统媒体的转型,激活传统媒体活力,做好主流文化的引导工作。有的学者从三个方面做了概括:一是进一步拓宽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以强化正面声音;二是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的制度体系以抑制杂音噪音;三是加强主流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建设以提升网络传播能力。[7]
其次,必须将新媒体传播平台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体系之中,促进优势结合。有的学者在技术层面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内容组织上应符号化和象征化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在实践场域中应借助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各自优势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13]传统媒体有着长期从事专业工作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从业人员、硬件设施等资源,新媒体则借助智能多媒体设备的普及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以及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加速对二者优势及资源的整合无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39]
再次,要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思维融合。有学者认为,要以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通过新媒体传播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达到“以文化人”的传播效果;强化主流话语权,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21]也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艰巨又复杂,必须要注重与新媒体之间传播创新与交融。既要在话语构建上体现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有机耦合;也要在传播渠道上追求单一媒体转向多重媒体的集群效应。[40]
另外,有一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实践表示了高度赞扬,例如,新西兰的“汉学家”安妮-玛丽·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就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与思想工作吸收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善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1]
(三)精准传播,提升传播话语的有效性
首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建构不同的传播路径。例如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有的学者认为要加强对校园传播媒介的建设和监管,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学生确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42]有的学者则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属性,认为转变传播理念、拓展传播主体、丰富传播内容、改变传播方式、创新传播载体等,是提升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43]再如针对少数民族群体,有学者认为“图像转换”是传播的重要路径,从多元主体建立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新时代图像习俗的养成、少数民族图像形式重塑三个层面来着力。[14]
其次,通过精细化的传播策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力。具体而言,对传播效力的保障首先需要通过确立领导体制引领、民主体制助推、法律体制辅助的相互关联的制度体系,为传播构建完善的体制框架。[44]有的学者则关注到了“微”媒体在当下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需要认知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微”议题带动公众视野广博化,通过意见领袖占领“微”阵地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大方向,通过职责创新激活“微”思维收获大成效。[29]
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有学者认为,大众化传播換言之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但是当下生活方式多样性和价值向度多元性却使得二者之间存在“脱嵌”的趋势。因此大众化传播的实现就需要从政府推动走向受众理性,使传统经典文本与日常生活规范相嵌。[45]
(四)重视域外传播,构建中国话语
有的学者认识到当前国际舆论格局对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友好,要打破这一局面,就要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把价值观建设有机融入国际传播实践,在价值观的建构和诠释上增加可共享性,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有效推进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35]
也有学者认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认同,应顺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提炼把握特色定位;积极转变传播姿态,直面关键议题;提高精准化策略设计,突破传播受众局限;加大本地化运作力度,完善国际传播系统。[46]六、总体述评与展望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取得的成绩
学界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的价值意义、传播载体、传播特点、传播困境、传播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深化。学界在研究过程中,凸显了官方政策——制度话语引领潮流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学术理论话语的科学分析与阐释,充分彰显了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耦合性。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学界能够与时俱进地对这一议题进行深入考察,不仅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同时结合政策变化与科技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细化分析,系统性和针对性强。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尚需进一步深入挖掘理论内涵。新时代以来许多学者及时跟进时政热点,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其中部分研究呈现出“应景化”“趋同化”的倾向,有些仅仅是针对党代会报告等政治文本进行解读并据此展开阐述,这些研究虽然比较全面直观地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但也容易带来其重点与要点在分析论述中的缺失,缺乏一些更为深入的理论挖掘。
第二,尚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例如前文关于传播载体的相关研究,不可否认新媒体、亚文化、专业人才等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亦有平台整合与价值引领的作用,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载体的单一向度上,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这些载体的价值引领功能的论述。
第三,尚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事实上,国家政策——制度话语的引导、学界理论——学术话语的变化等等,都会对新时代舆论场域和语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一定的正向或负面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中比较欠缺对该方面的分析。
第四,尚需进一步提升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无论是何种对策建议,都要求其必须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但纵观当下,学界提供的路径选择更为偏向宏观分析,缺少微观视角的考量,现实针对性与实际可操作性有所不足。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意这一方面,以切实提升对策建议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第一,强化系统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如前所述,有的学者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辨析尚不清晰,因此就需要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发展史视野中挖掘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当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独特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加强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在实践中的区别等等,从而提升该议题研究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研究的学理化、清晰化。
第二,深化理论内涵,关注跨学科的复合型研究。当前许多学者已经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根本的属性是政治性,因此该议题应属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范畴。不能空口而谈群众的认同却忽视指导传播实践的理论,也不能将全部的研究篇幅放在对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在传播学视域中的应用,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属性分析。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相连,后者涉及到文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的是提升认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殊途同归,因而涉及到教育学;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离不开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调适与创新,因而涉及到传播学。唯有增加多学科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关联性才能提升研究深度,做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推动研究的整体性进步。
第三,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对策建议实效性。理论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付诸实践,能够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理论才会有强大的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的实践路径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如前所述,学界已从理论、体系、机制、话语建设等多方面对实践路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总体而言都较为宏观与笼统,具体如何提升新时代的时间场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性的研究较少。应该说,有关该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聚焦于宏观层面,更应脱离现有研究的框架,运用发散性思维提出更具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例如可以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通过问卷访谈和案例搜集等,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区位的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群体、不同区位中的践行情况,从而获得相对客观、可靠的一手数据,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四,拓宽域外视野,了解并借鉴他国优秀经验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中国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接受与认同,也需要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认可和接纳,这样才能够为中国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与舆论氛围,也有利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构建。因此,学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梳理、凝练海外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看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冲突,从而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王冬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的价值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4]郭海成,陈猛.互联网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朱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及其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易鹏,王永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功能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8]王成文.营造干部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生态[J].宁夏社会科学,2016(1).
[9]陈文斌,格日勒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从理论凝练到大众化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0]王巍.新媒体给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了哪些改变[J].人民论坛,2016(29).
[11]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八十三[J].前线,2015(4).
[12]杨宏伟.国家仪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13]张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化传播及其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14]李兵,朱敏.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
[15]龍柏林,刘伟兵.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表情包路径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7(4).
[16]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J].学习与实践,2014(1).
[17]张明海,刘绍云.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有效性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18]贾凌昌,杨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内传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9]杨希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人才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20]欧清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初探[J].科学社会主义,2012(3).
[21]向仲敏,乔真真.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涵化理论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2]牛凤燕.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生态[J].青年记者,2019(32).
[23]施惠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24]李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厘清的基本理论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16(3).
[25]李敬煊,范伟.“互联网+”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新生态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26]秦程节.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影响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7(2).
[27]丁泽辉.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
[28]龙静云,周凯.“沉默的螺旋”及其反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9]原黎黎,武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失序及其控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30]徐俊蕾.碎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语境解析[J].传媒,2019(21).
[31]夏守信,贺占魁,等.新媒体倒逼效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影响及应对——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
[32]马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影响力研究——基于对广东省30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
[33]贾凌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的图像转换[J].伦理学研究,2016(4).
[34]张力,朱琳.如何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
[35]李蕊.国际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5(5).
[36]孙振宁,张爱武.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路径创新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2).
[37]姜飞,黄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思路[J].中州学刊,2018(1).
[38]张永,查方勇,等.基于政治传播理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39]翟文艳,赵海琳.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传播的有效性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0]张明海,周宏军,等.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创新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6(6).
[41]熊光清.迅速发展的海外“中共学”[J].人民论坛,2015(30).
[42]李继兵,丁祥艳.从社会思潮的传播机制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J].广西社会科学,2017(4).
[43]林素琴,邵汉强.从文化传播视角推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22).
[44]朱莉涛,陈延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制机制论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1).
[45]贾凌昌,张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以嵌入生活世界为角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
[46]邓国峰,张程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典型案例的效果评析——以《中国三分钟》(CHINAMOSAIC)Facebook账号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New Era
LIU Tao1 SUN Jie2
(1.School of Humaniti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2.School of Marxism,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new era,the carrier of dissemin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semination,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dissemination and the path choice,etc.These studies have achieved rich results and realized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theory mining,the lack of broad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the lack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lacking of operability.For the future,the syst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should be deepened and attention be paid to interdisciplinary compound research;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e improved;and our vision should be broadened for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excellent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Key words:new era;core socialist values;dissemination;review
(責任编辑:钟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