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
2020-11-18廖远兵
廖远兵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人才培养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真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系统工程;问题探析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2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1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背景
首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6年把“三农”问题列为重点,国家历来重视发展“三农”。“三农”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三农”人才培养在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1]。
其次,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了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三农”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再次,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国策来看,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興战略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乡村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必须就地取“才”、多方聚才、实践育才和重用贤才[2]。
首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急需人才,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障农村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其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解决了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等长期困扰“三农”工作发展的瓶颈,有助于更好地凝聚农村发展智慧、拓宽发展视野、理顺发展思路,补齐农村发展中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的短板。
再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能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3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象
首先,乡村振兴工作的上级主管者。这部分人不一定在农村,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政策的制定者、工作的统筹者和指挥者。
其次,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类参与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包括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要把这些参与者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中。
再次,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这个群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落实此项工作最直接的责任人。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英。
最后,广大农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着力于培养广大农民。转变农民的思想认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4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主体
首先,学校和教育办学机构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和教育办学机构掌握了大量办学资源,在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应肩负起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体还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参与单位,这些单位应开办乡村振兴培训班或者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开展内部培训。各方主体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人才培养的科学分工、分类推进,避免重复培养导致资源浪费,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5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类型
首先,层次类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必须覆盖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这些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思想认识上,培养他们对农村的热爱之情;从中专、大专到本科,这些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专业技术上,培养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硬本领;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战略思维和高端技术上,培养他们引领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能力。
其次,专业类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必须覆盖各专业领域的人才。既要培养掌握农村农业技术的人才,推动乡村种养殖、牧副渔等行业的发展,又要培养懂管理、会经营、善营销的管理型人才,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兴旺,还要培养擅长农村治理和综合管理的人才,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6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渠道
首先,进校学习。也就是将参加培养、培训的学员统一到各级各类学校、党校、干部学校等集中学习。进校学习的优点是可以最大化将学校资源应用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更好地感受学校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果。缺点是受时间、地理空间的限制,学员集中到校学习会与工作时间产生冲突,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学习成本较高[3]。
其次,送教下乡。送教下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农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便利、快捷。
再次,外出学习。外出考察学习能拓宽学员的视野,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较为常见的方式。
7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费
首先,政府应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经费。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好经费预算,层层落实经费开支,加强对经费预算、经费下拨、经费使用的监管与考核,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费用到实处。
其次,学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承担起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责任。既要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又要积极出台资助和减免培训经费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学员参加学习培训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财、物力支持。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丰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资源不足尤其是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
最后,转变学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8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法
首先,创新办学模式。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农合作、校校合作等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各方办学资源,把涉农政府部门和单位、涉农高校和机构、涉农企业等统筹起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4]。
其次,创新分工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市、县、镇、村4级责任分工科学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在办学中经费承担、教学实施、学员管理等方面的责任,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职责分明。
再次,因需办学思维。通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推动教学综合改革。通过师资、教材、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教学综合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团队保障、优越的教材支撑、优质的管理服务保障。
9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构建各方主体联动机制。通过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主体间的交流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不断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规模、出成绩、显特色。切实落实各方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价值,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5]。
其次,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科学确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管理主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档案管理。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手段,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
再次,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考核中,以考核、评价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建设和改进。既要开展面向责任主体的工作落实情况考核,使工作落实到位,又要開展学员学习效果考核机制,以此激励学员提升学习效果。
10 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关系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保障培养经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手段、规范人才培养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好人才培养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切实培养一支优秀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森,柳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探析——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2):134-136.
[2]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3]熊飞.农业高职教育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4):85-89.
[4]赵红,孔祥银,彭花燕.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8-11.
[5]刘爱玲,薛二勇.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