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那绚烂的、香艳的、短暂的浮华
2020-11-18宋梦寒
宋梦寒
在我们国家比较流行的装修或者家具设计风格中,“欧式风格”是很受欢迎的一种。那些精雕细琢的繁复花纹、明快富丽的色彩、纤细的曲线、流畅的弧度,以及充满了异国情调的优雅、轻盈、柔美,让很多人欲罢不能。国人眼中的这种“欧式风格”虽然在艺术发展史上存在时间非常短,但是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欧洲人眼里同样具有异国风情,它还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洛可可”。
洛可可艺术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它的前身是相对庄重古典的巴洛克艺术。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一样,常常会被很多种力量裹挟,最后朝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就像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启蒙运动正在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撼动着岌岌可危的封建王朝,去深入体验真实朴素的平民生活,是思想家向艺术家发出的倡议。而与此同时,充满了享乐主义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却正在变成甜腻和香艳的洛可可主义。特别是路易十五即位后,他的情妇——大名鼎鼎的蓬皮杜夫人,是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贵妇,她用独到的艺术眼光将体现贵族奢华的洛可可艺术推向了高潮。于是,从建筑到服饰,从家具到瓷器,一切都如美术史家龚古尔兄弟所说:“艺术的理想从雄伟转向了愉悦,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像我们熟悉的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面的建筑、装饰、瓷器、服装,甚至装海王之心的小箱子,都完美再现了洛可可艺术的特点——精致、华丽、柔美且繁复。
就好比建造豪华宫殿的可能是普通人,描绘贵族生活的也不一定就是贵族。洛可可绘画最重要的人物让·安东阿·华托,就出生于一个乡村烧瓦匠的家庭。虽然幼年的生活清苦,但他还是对绘画和诗歌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这也让他注定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
跟其他画家的经历不同,华托是成名之后才被美术学院接纳的。他18岁时就去了巴黎,先是在一个画店里当学徒。民间的画店跟画廊不同,主要是面向一些格调不高的顾客。华托的工作就是为画店临摹一些销路好的古典主义名画。后来他又跟随一位舞台布景画家学艺,之后又拜一位装饰画家为师,这些经历帮他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绘画基础。他研习了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和17世纪其他荷兰画家的色彩技巧,同时又掌握了舞台布景的构成方式,终于在1712年完成了他的成名作《舟发西苔岛》。
西苔岛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爱情岛,据说是爱神和诗神游乐的地方。《舟发西苔岛》画的是三姐妹带着各自的恋人出发去西苔岛的场景。整个画面人物和布景的安排有比较明显的舞台美术效果,光线和色彩都如仙境一般柔美,充满了浪漫的梦幻效果,像极了年轻人心中爱情的样子。正是因为这幅画,华托被法国美术学院吸收为院士。他妩媚柔美的画风深得贵族阶层喜爱,人们称他为“游乐庆典大师”。
随着华托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订单也多了起来,生活状况得以改善。他一如既往地勤奋,一如既往地严苛对待自己的作品,他常常自责画得不够好,买家却给了太多的钱。华托的内心跟他的画一样纯净而美好,但是他的人生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他身体瘦弱多病,长期的劳累使他染上了肺病。他画了那么多甜蜜的爱情,自己却终身未婚,贵族的奢华生活一直与他无缘。他善良温柔,同时又敏感脆弱,與他的画相比,他的生活要单调得多,似乎他画的只是他不敢奢望的梦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画中总会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宁静,又让人心动。
洛可可主义产生于法国贵族阶层衰落时期,所以有人说这种虚幻的浮华只是权贵们在用纸醉金迷的享乐逃避现实的残酷而已。从艺术批评的角度讲,洛可可主义也因为过于矫饰和肤浅而备受诟病。就连华托本人的创作风格,也在后来渐渐归于现实主义。他的最后一幅作品《热尔森画店》就完全是写实的,虽然还是表现贵族生活,但已经没有了虚幻的光影和诗意的梦境。这幅画是他一生中尺寸最大的作品,是为了答谢画店老板在他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对他的帮助而作的。
1721年,年仅37岁的华托由于肺病复发,在马斯河畔诺让市自己的画室中去世。之后不久,一度风靡整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随着拿破仑的崛起,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