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美术教学中绘画色彩本质的认识
2020-11-18张怡娜
摘要:对绘画色彩本质有正确的认知是基础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绘画色彩的本质,美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主观意识去体验和感受色彩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色彩的本质。本文以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对学生完整的色彩意识以及绘画观念的建立进行探索。
关键词:基础教育 美术教学 绘画色彩
一、引言
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过于理性,可能会使初学者形成较为刻板的色彩意识以及绘画观念,事实上,正确认识绘画色彩的本质,需要摒弃理性的分析或者减弱理性的分析,带着充沛的情感去体验色彩的美妙。[1]色彩教学是长久以来教师认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传统的色彩教学往往是让学生从轮廓、明暗以及色调进行完整的刻画,此种教学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固化的色彩感觉和刻板的印象。并且学生分不清色彩的联系和区别,也缺乏真实的光色体验,学生对于颜色的运用也偏向于习惯性选择,其画作也单调空洞,没有整体的色彩关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开始学习相关的技巧,去死记硬背相关的色彩变化关系,或者模仿教师的色彩处理方法以及参照相关书籍上的色彩处理方式,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模仿的方式过于僵化,也没有较强的目的性,过于侧重理性的分析,而忽略了自身对于色彩的真实感受,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另外,由于传统思想中素描基础地位的局限,许多色彩写生仍以素描作为主调,而色彩课程反而成为其“配角”,没有达到真实的色彩教学。这种惯性的教法阻碍了绘画课程教学的发展,让色彩教学处于一种长期脱离艺术本质的状态,学生也很难主观地去发现色彩变化规律,限制了学生色彩发现以及表现力的提升。
二、基础美术教学中绘画色彩的本质认知
(一)视觉形象是对现实的创造性感受
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由于人们心灵远比自然丰富得多,人本身的感知潜力也非常强烈,普通的色彩感知再加上一定的创造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色彩的独特魅力和味道。色彩的独特魅力也是由于其身上具有的抽象的味道,能够感受到“味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是超越现实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对物体进行描绘时,依据物体的色彩,人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时,也不是要机械地模仿,而是要摸清色彩本质,再对其进行创作,让色彩的表现更有张力,更有感染力,让意境更加纯粹空灵。如果仅依靠对物体表面色彩以及对其他画作颜色进行模仿,就不会形成较好的色彩感觉,对于色彩始终不能有较好的理解,画作也将平平无奇,没有生命力,不能引起人们的共情,色彩运用能力也会止步不前。
如果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者只依照自然界中的颜色进行创作,反而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画作的写实性和色彩表现力具有相关性,画作写实性更强,其色彩表现力会相对减弱,因此,两者要合理取舍。可以相对地减弱写实性,借助色彩来进行物像的表达,让画面富有更强的生命力以及表现力。[2]色彩是视觉的根本,是一种较为活跃的视觉力量,而视觉的基础是明度和色彩。其实人能够较好地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能够对色彩进行分辨,明度和色彩都能对物体进行形象的塑造,人的视觉感官本身就有重色轻型的本能。因此,人类的视觉感官对于色彩的感知更加深刻,其表达出情感的可能性也更高,张力以及感染力也更强。总的来说,绘画色彩就是人整体视觉机能的综合性反应,其基点是人的视觉感受,这就需要绘画者能够通过主观的感受来发现色彩,对色彩进行感知,感知光影和明暗关系以及情绪等。优秀的色彩表现实际上是情感的共鸣,是抽象的表现,由色彩而触发的表现力比形象的物体强烈得多,这也是进行色彩感知的价值所在。[3]
(二)固化研究会导致色彩发展畸形
色彩从不是单一的存在,其包括了多个元素,具体的表达形式也非常丰富,在视觉效果之上,“形”和“色”是相辅相成的,色彩绘画的精神实质是色调和对物体形象的塑造,因此,色彩绘画能够完美地利用色彩对物体的形象进行表达。在传统的绘画中,色彩和素描联系紧密,较为纯粹的色彩观在传统的绘画中没有体现,而古典绘画通常是以“形”为主导,色彩只是辅助“形”的一种外在手段,往往绘画者也会注重“形”的描绘而忽略“色”的表达,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绘画作品本身应该具有的张力以及感染力等不能完美呈现。没有正视色彩的主导地位,会导致画作没有生命力,缺乏色彩带来的情感共鸣,没有张力和感染力。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色彩的地位逐渐被正视,色和形的关系有了新的调整,色彩的巧妙灵活运用也给绘画作品带来了新的生机。另外,部分教师只进行固化的教学研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先入为主,尤其是初学者,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初学者受到不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色彩发展畸形。
绘画大师达·芬奇表示,可以用明暗来表现色彩,色彩革命之后,开始了以色彩关系来呈现素描的形式,素描原理能够在以色彩为需求的抽象绘画中得到体现,由此,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走入了全新的阶段。更多的会画者利用丰富的色彩层次来对自然的现象和形态进行描绘,为物体赋予了更多的定义,使色彩能够融入物体来表现物体的形态,色彩的主体地位逐渐高于外形。在抽象绘画中,色彩具备了素描的特点,色彩就是“整体”,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抽象绘画中,色彩运用得更加巧妙、成功。在现代主义绘画中,能够利用色彩来进行素描关系的表达,而素描能够展现色彩效果,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色彩也不再是以往的“配角”地位,其作用力得到凸顯。在印象主义后期,色彩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色彩表现中的设计意味更强,人们更加热衷于对色彩的创造,逐渐开始挖掘色彩的深层意义,发现色彩的本质,通过对色彩的调节来进行空间关系的塑造,并且试图表现绘画的本质。人们不再将色彩理解为单一的颜色,而是将色彩作为动力,不再受到固有的自然局限,对形和色进行相关的分解、整合、协调,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让色彩的表现更有张力和活力。利用色彩来对“形”进行塑造,用其对物体的明暗关系、质感以及空间等进行表现,更深层次地表现物体的画面。[4]
(三)重视艺术表现
色彩教学有独特的教学规律,其具有复杂化、多元化以及辩证灵活的特点,色彩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色彩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色彩教学处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色彩基础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就能够改变学生的绘画素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维力,这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是培养绘画者个性化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基础方法,该方法也能够推进课程的深入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思维,让教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5]因此,美术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色彩在绘画中的价值以及色彩本身的价值所在,要明确色彩在绘画中独有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色彩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色彩意识以及正确的绘画观念,从多个层面进行色彩的讲解,研究创新的色彩教学方法,探索更具有实际效果的表现方法,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色彩,拓宽学生的色域。[6]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色彩知识的讲述时,也要符合不同个性以及兴趣层次学生的特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进行层次化的引导,根据不同层次色彩采用独特的引导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好的色彩感知力。[7]教师要把课程的中心逐渐从传统的素描转移到对色彩的熟悉、搭配以及与画面的结合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培养学生从感性和理性方面去观察和感受色彩,利用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去理解绘画的对象,提升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利用色彩来进行物象的表达,提升画面的感染力及张力。保持画面色调是色彩教学中的重点,初学者可以依靠光色的刺激来实现对色彩的敏锐感知。[8]在美术领域,没有理论大于实践的说法,每个画作都需要绘画者的真切感受,并且写生练习是提升画质色彩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绘画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感受色彩的魅力。要探寻科学的方法去感知色彩,在探索中不断进行积累、总结及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绘画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绘画色彩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绘画者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及感觉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对“色”和“形”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探索。在如今媒体较为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绘画者想要真实地感受到色彩,需要不断地磨炼感性认知及感觉能力,寻找属于自身的色彩感觉,主观地进行色彩的感知和探寻,利用色彩来对物象进行感知,使色彩富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谌意.关于基础美术教育中绘画色彩本质的认识[J].美与时代,2003(06):36-37.
[2]张红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20(07):9-10.
[3]倪岩.美術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0(02):86-87.
[4]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张志强,钱初熹.新中国70年新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美术,2020(01):105-110.
[5]乔涵.美术教育中的基础绘画教育[J].美与时代(中),2019(10):79-80.
[6]鲁永.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实践和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74):272-274.
[7]陈敏,王延亮.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的教改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63):101-102.
[8]赵丁丁.艺术类专业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模式探索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106-107.
(作者简介:张怡娜,女,本科,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