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2020-11-18苏秋雨
摘要:《课标》中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不能脱离实际去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通过运用“知人论世”法,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因何而写,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思。但是,“知人论世”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省略“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程度过浅或过深,“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形式单一。笔者提出三个解决策略:师生要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建立“知人论世”的资源库以及“知人论世”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
一、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
王阳明在《传习录》的《门人陆澄录》一篇中谈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落实“知人论世”的方法,首先就要使师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许多教学名师都表示过,要把时代的新鲜血液引入语文课堂。对古诗词教学来说,“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时代的新鲜血液引入课堂的好方法。要充分发挥“知人论世”对古诗词教学的作用,让学生活学活用,把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一)教师的观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围绕的中心是诗歌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知人论世”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所授诗歌,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上不会随意发挥,致使讲课偏离诗歌文本。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初中生的接受程度,主动查阅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班风,选取适合的内容作为“知人论世”的素材,根据具体的诗词内容去谈作者、谈时代,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时就不能说这首诗沉郁顿挫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识记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教师不可因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或因《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知人论世”的要求,就省略“知人论世”教学,而把任务留给其他学科或高中的教师去完成,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学生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自己对“知人论世”的重视,这种重视就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利用初中生的向师性,引导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学生在预习中积极查阅有关资料,锻炼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识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在课堂上,主动响应教师,与教师互动,展示自己对诗人和所学诗歌的理解,动口动脑地学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之后,不仅对古诗词学习能自觉运用“知人论世”法进行分析,对其他课文的学习也能主动地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提高语文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
二、建立“知人论世”资源库
“文史不分家”,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历史知识。虽然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但他们已经具备学习历史文化的能力。现代语文教育强调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综合性学习,“知人论世”就是很好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就是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的体现。通过“知人论世”,教师和学生可以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知人论世”资料库,每个时代每位诗人分门别类入库,实现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优秀教师不能把“知人论世”局限于某一首诗词,而要由关注诗人的一首诗扩展到另一首诗,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进行对比,把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诗进行对比,根据学生的情况扩展“知人论世”的内容,随年级的提高随时补充和增加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使用。
三、建立“知人论世”资源库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的途径
建立“知人论世”资源库的途径包括教学参考书、网络、书籍。
1.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包含课文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延伸和拓展知识,是教师选择“知人论世”素材的直接方式。学生也有各种版本的辅助材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作为参考。但师生不要过于依赖教辅资料,使头脑变得呆板不知变通。
2.网络。网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合理运用网络学习语文是十分明智的,网络上有丰富的诗人资料、时代资料,还有诗人的相关轶事趣闻,而且网络数据库非常庞大,检索也十分迅速,在搜索“知人论世”材料的过程中,会获得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但也要注意避免网络的副作用。
3.书籍。要想建立自己的“知人论世”资料库,不论师生都要多读书。教师应多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类书籍,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以自己的积累向学生娓娓道来,而不是只背教案中的一点知识,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仓皇失措。教师应推荐难度适当的书给初中学生,不局限于《课标》的推荐读物,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读书后师生都要做好读书笔记,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
(二)建立的方法
建立“知人论世”资源库的方法包括累积法、系统讲评法、实际考察参与法。
1.累积法。要建立“知人论世”资源库并非一日之功,除了语文课堂,学生在课后也应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报刊等,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及时拓展和补充,有意识地整合资源。把日常积累的诗人和诗歌进行分类归纳,可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区分。例如,按朝代分: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按诗人流派分:王孟山水诗派、陶谢田园诗派、岑高边塞诗派等;按诗风分:豪放诗风、婉约诗风等;按詩歌类型分:送别诗、边塞诗、怀古诗、田园山水诗等。不同分类方式也有交叉的情况,在建立资源库信息时选择某一分类方式建立自己的“知人论世”资源库,便于提取。
2.系统讲评法。语文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语文教师无法向学生系统介绍作者的具体情况,故教师和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名家”活动,开办兴趣课程或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请有关专家或教师向学生系统讲授和客观评论一些名家的生平、事迹、故事,增加学生对古代著名人物的了解。讲授时要以某一重要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为主,例如对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就可以开设专题课,他们经历丰富,存有大量诗词著作,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古诗文课程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可以几个相互关联的人物为一组,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例如李白与汪伦、孟浩然、王昌龄等人的故事,他们之间的赠诗也流传广泛。学生在课堂上也可谈自己对该人物的认识,师生思想碰撞,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认识古人,对人物也有清晰、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在讲座中可提醒学生记录重点知识,不要只听故事,要为“知人论世”做好储备。
3.实际考察参与法。实际考察参与法包括考察和参与两种活动,是一种知行结合的学习方式,考察活动指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观察馆内文物,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古人的生平事迹。参与活动指教师或学生自行组织诗词问答活动,例如填字游戏、接诗句游戏、文学常识比赛、典故叙说等,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为语文学习中解读诗词和“知人论世”打下基础,还能锻炼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将“知人论世”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知人论世”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語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与演示法相结合
演示法指教师通过运用现代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运用演示法进行“知人论世”就是播放与本诗歌有关的名家讲解视频,或相关的动画解读视频资料,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中国诗词大会》中名家的讲解片段,这不仅能让学生看到名家的权威解读,增强可信度,还能让学生看到诗词学习的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知人论世”法与演示法相结合应注意的是演示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演示要与教学节奏紧密配合,适时演示;教师应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观看;视频播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看的内容与诗歌内容相联系,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形成对诗歌的更清晰的理解。
(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进行应以师生间平等对话为前提。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应落实这一规定,不应是教师“满堂灌”,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人论世”中。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诗人的记忆。教师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对诗人的熟悉度,难度层层递进。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教师可以以“排火车”的形式提问。对于学生不熟悉的诗人,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问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提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总结答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三)与研究法相结合
研究法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不明显,但也是九大教学方法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对初中生的研究能力、探究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某一首古诗词时,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重要诗人及其诗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反映出苏轼是一个积极乐观又有理想抱负的人,值得师生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组成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例如苏轼三次被贬经历及心态的变化,其间写作了哪些诗词作品;苏轼的兴趣爱好;苏轼的朋友及他们之间的趣事等等。其次,借助各种工具(网络、书籍等)完成探究,必要时可寻求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最后,学生对所要探究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报告,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知人论世”法与研究法相结合,学生亲身参与研究,经历了确定主题、开展研究、形成报告、展示交流几个环节,不仅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能提高对古诗词的兴趣,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明]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作者简介:苏秋雨,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