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的渊源

2020-11-18安蓉李星肖海艳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大江健三郎联系

安蓉 李星 肖海艳

摘 要:大江健三郎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作品数量巨多,影响价值深远。但令人惊叹的是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作品中充分展示着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所以本文就大江健三郎文学特点以及中国文学与大江健三郎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文学世界;中国文学;联系

大江健三郎作为当代文学领袖人物之一,既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芥川文学奖获得者,更被日本人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且在他发表了《摘嫩菜打孩子》长篇小说之后,更是备受推崇成为新文学旗手。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大学专业攻读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极其喜爱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等大师的作品。大江健三郎还积极游历各国,了解当地的事实情况,并将这些内容写入他的作品。其中他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他的母亲酷爱中国现代文学,从小大江健三郎就阅读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籍(例如:郁达夫、鲁迅),而后又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化。总之,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学也对大江健三郎个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联系的开端

父母影响,从儿童开始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大江健三郎虽出身于日本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但是他的父母酷爱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父亲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中国古典著作是大江健三郎家里常见的书籍,所有10歲之前大江健三郎大量地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随着父亲的离世,大江健三郎更多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又是鲁迅先生的忠实喜爱者,家里很早就有鲁迅先生的《故乡》等书籍。由于母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所以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见到著名学者的机会,有一年,郁达夫来日本讲学,大江健三郎的母亲宁愿放下家里所有的事情,特意去东京听讲座,正是母亲这种对文学的喜爱也激励了大江健三郎对中国文学的喜爱[1]。在大江健三郎此后成长的很多年里,大江健三郎经常收到母亲送来的书籍,例如《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等作品。在大江健三郎的《杀狗之歌》《别了,我的书》中都可以看到他对鲁迅著名语言的引用,在大江健三郎从业的几十年来,对于鲁迅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并且鲁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贯穿他所有的作品。总的来说,一个作家对一种文化的理解,来自这种文化从小对他产生的影响,大江健三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小就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双重熏陶,所以中国文化才对他有如此大的影响。

二、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联系的发展

大江健三郎曾多次访华,大江健三郎从小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江健三郎成为作者的几十年里,他先后5次访华,不仅加深了他与中国的联系,也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1960年大江健三郎第一次访华,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中国知名学者的热情接待。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大国故事,访华的感受和印象在《迟到的青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1986年是大江健三郎第二次访华,他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更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进一步提升,他积极地参观了我们的文学社和作家协会。2000年,在世纪交替之时,他再一次来到中国,在国家外文所做了演讲和交流,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莫言作为中国著名的作家,他首先与大江健三郎进行了交流,他们交流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莫言的创作提供极大的引领作用,为莫言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在2002年,大江健三郎第四次来到中国,随同莫言感受了本土的陕北文化,并在莫言的故乡感受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俩人深入交流,自此大江健三郎和莫言一样都形成了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写作风格,每部作品都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2006年,大江健三郎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第五次踏上中国,他在北京做了主题讲座并随同众多学者学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自此以后在他的作品中的思辨性更加成熟,已经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出神入化的理解和思考,例如思辨的思维在他的作品《我们的时代》《个人的体验》等中都有显著的体现。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思辨思维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三、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的顶峰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具有极深的渊源,抛开他的幼时的人生导师鲁迅和忘年好友莫言,郭沫若、巴金、余华都是他非常了解的伟大文学家,大江健三郎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纵观大江健三郎这位日本作家,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中国文学大师们形成了特殊的情谊。大江健三郎跨越国际的影响,深入中国文学世界当中,这不可能仅仅是父辈对他从小的启蒙,也不可能只是为了盲目地迎合别人的兴趣,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学未来的期待。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也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大江健三郎看到了中国文学的未来。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爱,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的交流不断加深,除了日常的文学探讨之外,大江健三郎还经常为我国优秀作家开视频讲座,日常向年轻的作者分享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式。总而言之,在2005年之后,大江健三郎与中国文学的联系走向了顶峰[2]。

四、中国文学与大江健三郎文学的相互影响

(一)促进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大江健三郎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关心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问题的作者,他坚守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为正义发声,他在努力实现自我的“文化救赎”,他关注对人“灵魂”的把握。在他多次访华之后,加深了对中国社会问题和人民生存问题的理解。让我们在他的文章中经常看到当前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现实,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处境,他的作品也促使更多的文学工作者和普通读者看到了社会实际,让更多的人理解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所以,中国文化不仅提升了大江健三郎的写作方法,更是促进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呈现出更多虚实结合的社会问题,让全世界的读者都可以对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二)为中国文学家提供更多的写作手法

大江健三郎作为一个著名的日本文学家,他有着自己特有的写作方法。在他的成名作《个人的体验》中可以看到他大量使用和继承《竹取物语》中延续下来的象征性手法和日本传统想象力。与此同时,大江健三郎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例如他吸收萨特的写作手法,在其作品《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中都有清晰的体现[3]。大江健三郎对于“森林”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实现现实与非现实性虚构的相互融合,提升普通民众对作品的吸引。总之,中国的社会现实影响了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也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家。

(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大江健三郎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鲁迅先生的书籍是他从小接触的中国文学作品,他也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世界归于平静之后,大江健三郎多次游览中国,与中国作家交流学习,与中国作家成立合作协会,用自己的书籍展现历史的真相如《同时代之旅》《别了,我的书》等作品都以中国故事为原型,这些作品的问世,让更多的中国与日本民众看到了事实真相,间接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稳步发展。

五、总结

大江健三郎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以自己独有的热情和激情点燃着作品,让世人在看到他的作品的同时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他哪一类型的作品,都会出现超现实的虚实结合和个人情感的迅速集聚。他是一个伟大的创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战时社会的悲痛、人类处境的困难,还可以看到一个父亲的柔情似水和对孩子的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这些东西才能促成一个伟大的学者出现。在大江健三郎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所有品质与中国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邓国琴.文学需要生活——大江健三郎成功的启示[J].山东文学,2008(Z1):255–256.

[2]铁凝,大江健三郎,莫言.中日作家鼎谈[J].当代作家评论,2009(05):46–57.

[3]王新新.中国之于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1960年访华研究[J].文艺争鸣,2001(05):74–78.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大江健三郎联系
论中国作家对日本后现代文学的影响
——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大江健三郎:父子当共生
“自在的存在”:恶心·荒谬·自欺——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之虚无存在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拥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