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020-11-18张文江金媛王翠艳

关键词:消极韧性效能

张文江,金媛,王翠艳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一直是大学生心理研究的热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演化而来,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能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到什么水平上所持有的一种自信程度[1]。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时,通过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积极适应环境,从而战胜困境的心理品质,也被称为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力等。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应对过程中,对应激情境进行认知评价后表现出的具体应对方法或策略[2]。已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个体的情绪感受越积极,心理韧性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影响幸福感[3],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过程中,应对方式间接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4]。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情绪调节和较强的心理韧性水平,可以使个体有效地面对生活压力,可能采用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性相关,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感受正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有一定负向预测作用[5],而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各个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通过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预测作用[6]。何瑾和樊富珉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一定作用[7],还有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在童年创伤经历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8]。这些研究都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且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故值得进行探讨。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直接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对三者的关系尚未直接阐明,而这三个概念又与大学生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基础上,探究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对三者关系的理论建构有一定意义,对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实际价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淮北师范大学的31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288 份,问卷有效率为92.60%。其中,男生121人(42.01%),女生167人(57.99%);大一学生51人(17.71%),大二学生48 人(16.67%),大三学生75人(26.04%),大四学生114人(39.58%)。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运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由文书锋、汤冬玲和俞国良在Caprara(2008)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基础上修订[9],采用五点计分,共12个项目,分为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三个维度,此量表α=0.8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两人编制[10],采用五点计分,共27个项目,分为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五个维度,此量表α=0.85。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由解亚宁编制[11],采用四点计分,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此量表α=0.90。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 处理与分析,进行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分数分布(n=288)

由表1可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最高为57,最低是23,平均得分是40.22。在各维度中,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的平均分最高,为15.30;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的平均分最低,为12.2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得分越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强。心理韧性总体得分最高为119,最低是55。在各维度中,家庭支持的均值最高,是20.20,积极认知的均值最低,为14.82。心理韧性总体得分越高,心理韧性越好。大学生积极应对总分最高为36,最低为9,均值为22.65;消极应对总分最高为21,最低为3,均值为12.07。

(二)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t 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n=288)

从表2看出,女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高于男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上均有显著差异。女生在心理韧性总体得分上超过男生,男女生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心理韧性均有显著差异,在情绪控制上无显著差异。女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总分都高于男生,积极应对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消极应对在性别上则无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进行了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n=288)

由表3可知,大四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最高,大一的最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在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根据事后检验的结果可知,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上,大一和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得分最高,大三学生最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积极认知有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和心理韧性总分在不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根据事后检验的结果可知,在积极认知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两两之间均不显著。大四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总分都最高,大三学生积极应对总分最低,大一学生消极应对总分最低。积极应对在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消极应对无显著差异。根据事后检验的结果可知,在积极应对上,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四,大三和大四,均差异显著。

(四)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n=288)

由表4可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间,除了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与情绪控制,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和人际协助,其余都两两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间,除了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其余都两两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间,除了情绪控制,心理韧性及其他维度与积极应对均显著正相关,积极认知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心理韧性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

(五)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如表5所示:

表5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288)

由表5可知,积极应对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584,p〈0.001,心理韧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548,p〈0.001,将心理韧性带入回归方程后,积极应对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从0.584 降到了0.373,p〈0.001,积极应对对心理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386,p〈0.001。其中直接效应为0.373,间接效应为0.386×0.548≈0.212,两数值同号。综上所述,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积极应对,心理韧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12÷0.584×100%≈36.30%。

消极应对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140,p〈0.05,心理韧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为0.548,p〈0.001,将心理韧性带入回归方程后,消极应对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从0.140 升到了0.222,p〈0.01,消极应对对心理韧性的回归系数为-0.149,p〈0.05。其中直接效应为0.222,间接效应为-0.149×0.548≈-0.082,两数值异号。综上所述,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消极应对,心理韧性在其中起到遮掩作用,遮掩效应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0.082÷0.222×100%≈36.94%。

三、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在大学生性别方面,本研究发现女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分数都明显高于男生,这与朱伟方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相同之处[12]。同时,女生的心理韧性、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等的分数都显著高于男生。欧阳乐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心理韧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上,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3]。另外,相比男生,女生在积极应对上的分数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在应对生活事件上,女生更加更积极。性别差异导致的上述结果,其原因可能是在年级相同的情况下,女生相对男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更成熟,且女生在情绪情感表达方面比男生丰富,能够较为灵活处理问题等。男生女生在情绪调节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表现,提示大学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性别的差异,根据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辅导,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本研究发现在年级变量上,随着年级增长,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随之逐渐升高。典型的表现是大四学生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从中学刚进入大学,需要转换角色,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大学的新情境制约了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越来越能够良好适应。而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是,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平均得分在不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没有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况,稳定性较好。另外,心理韧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积极应对的分数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大四学生积极应对平均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升高。这些发现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时,要紧密结合年级的差异,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制定出更符合年级差异的教育方案,从而让学生产生更积极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掌握到更有效的应对方式,达到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二)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首先,除了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与情绪控制、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和人际协助之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间都两两显著正相关。需要指出的是心理韧性的一个维度为情绪控制,这也说明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很高,个体对自身情绪控制有较强的自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可能及时调节好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其次,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间,除了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与消极应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与消极应对外,其余都两两显著正相关。再次,除了情绪控制维度之外,心理韧性及其他维度与积极应对均显著正相关,积极认知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以及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心理韧性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人,遇到问题或挫折情境,能较积极应对,表现出较强的心理弹性;反之,经常积极地应对困难也可以适当地提高心理韧性水平。这个发现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具有实际意义,说明了要辩证看待困难情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在教育干预实践活动中,适当设置困难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此外,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积极应对,心理韧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积极应对,还能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积极应对,个体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越大。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会产生一种良性互动的增长方式。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支持。然而,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消极应对,心理韧性在其中起到遮掩作用。这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选择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四、结论

关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

1.在性别方面,女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及积极应对都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升高,大四学生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积极应对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四学生积极应对平均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升高。

2.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3.心理韧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消极应对之间起到遮掩作用。

猜你喜欢

消极韧性效能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让自己发光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