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2020-11-18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考查事物学科

安徽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考试命题改革提出: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能力,而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的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深入推进,新高考下地理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值得商讨的事情。

一、《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

1.概念的界定

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其主要是指学生将学到的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及技能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以此来解决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学科能力呈现

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②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③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④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就是不管是基本理念的阐述还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都始终紧紧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论述。在《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中,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明确提出除了要注重地理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外,更要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新高考特点和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

1.新高考的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2.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

新高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跟基础教育改革潮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培养模式选拔兴趣特长与专业相适应的优秀学生。

3.关注学生未来发展

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实施的最后时期,新高考改革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地理学科考试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4.新高考对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

新课标下的高考突破了以往考试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框架,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面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所必须具备的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如图1)。在能力要求上,新高考考查学生学科的融合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地理学科能力,具体体现在:空间定位解决“在哪里”的问题,空间分布格局和事物特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过程分析解决“它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因果分析解决“它为什么在那里和产生了什么影响”的问题。这些地理学科能力将是学习者适应时代要求并支撑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图1 地理学科必备知识

由此,结合往年高考地理试题对能力的考查特点和变化,以及《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对知识和能力考查要求的界定,笔者认为地理学科能力应包括地理学科的一般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地理运用能力(使用地图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地理实践能力,还包括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能力、地理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三、新的考试制度下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加强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新课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将成为新走向;充分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成为首要任务,培养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重要目标;降低地理必修课程教学难度是方向,加强海洋与国家安全主题教育是必然。

2.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构建以学科能力为主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师应该从观念上重视能力培养。通过不同途径阅读有关的地理期刊和地理教学论书籍,准确理解地理学科能力的内涵。参加一些地理学术研讨会议,借鉴一些能力培养的方法用之于自己的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将地理能力考查与知识考查系统融合起来,为此地理教师应了解高考重点考查学生哪些地理学科能力。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高考试题,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实际上高考能力的考查体现在“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整合地理学科的多种能力,提高知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需要创设多维的学生参与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3.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1)地理学习能力

新高考下的地理学习不是简单的将地理基础知识记住,地理新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学生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对试题情境材料的学习和对题目要求的学习,以及试题中新的地理术语或概念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分析、提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地图使用能力

高考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很多题目都是以图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要加强地图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常读图、用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图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种种完整的地图表象,逐步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对地图归类,总结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从宏观上对各类地图有整体的把握。要引导学生动手绘图,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通过分析典型的地图题,提高学生的地图使用能力。

(3)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该项能力几乎贯穿了所有试题,只有读懂题意并正确解读图文资料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才能完成相应的试题。首先必须学会审题。现在的高考试题都是常考常新,不可能在复习备考时遇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变化的是命题材料、图文资料,不变的是学科能力和地理素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审题能力决定了学生答题水平。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或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4)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教学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其次加强对学科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使知识网络化。最后应利用好教材,敢于突破教材章节的界限,突破初高中知识的界限,通过某个案例、某个问题或者某个区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总结归纳、建立联系、对比异同等过程,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才能把知识变活,从而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能力。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还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目前的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常见的题型是给出背景材料和图,学生需在观察和分析图文材料如经纬网、区域轮廓、山脉等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材料所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进而分析与该区域相关的地理知识。空间定位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正确解答题目,学生首先必须准确进行地理空间定位,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海陆位置、地理坐标、地理事象状态、典型区域特征、特殊地理事物进行定位。纵观过去几年高考,地理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太多的小区域定位内容,而是通过掌握主要的区域或国家的定位来推测判断更多的区域地理内容。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手段,地理略图,呈现或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局和规律,可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也可借助地理教具,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使得学生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5)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

在高考中,该项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题中,学生根据相应的设问写出自己的答案,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使用地理术语等来清晰表达地理观点、描述地理过程、解释地理现象等,要求语言流畅,思维缜密。倘若学生心领神会其原理或答案,但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无法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或者逻辑思维不清,那么学生得分将会大打折扣。

(6)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分工合作,从接触到的地理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通过观察、搜索、调查等方式对问题做出解释,并将结果进行讨论、验证、给出结论或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合作探究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或按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学习或讨论,进行组内分工,活动类型可以是小问题课堂讨论,也可以是较大型的研究。其次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胆量。再有,教师应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找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疑问的能力,教学中适当介绍给学生一些地理资料,让学生从中提出质疑;要培养学生求知欲望,乐于、勤于思考,在授课时可讲述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或焦点性地理问题,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思考不再限于课本,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要加强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经历中了解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乐于探究。最后,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

(7)地理实践能力

由于高考试卷的封闭性,无法做到让学生实验、地理观测、调查等活动,但是部分题目能够体现地理实践活动的思想。在高考中开放式的讨论试题,如“赞成或反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并说明理由”这种类型的题目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或固定,只要学生能合理阐述清楚即可。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应用中发展、提高,才能使地理学科知识真正成为对学生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8)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由于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所以分析某区域的地理特征是理解该地人地关系的基础。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体等要素组成,以及要素的动态变化与分布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需要综合分析某区域的地理特征,所以高考关于地理特征内容的考查依然是重点,尤其是综合题,学生解答试题要基于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了解,以图文材料和设问为依据,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探讨区域发展。

学习区域地理,要建构知识结构形成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为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分析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在具体地理要素特征分析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地形特征的描述包括: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分布特点(起伏状况如何、倾斜方向)、特殊地形地貌。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加强学生知识的记忆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抓住主导因素,以点带面理解其他地理要素,教学时巧妙地把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该项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前后逻辑关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还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9)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

地理过程知识是指在时间断面上地理事物、现象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等,包括地理演变过程知识、地理循环过程知识、地理扩散过程知识、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知识。近年来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该项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比如地理试题中出现的影响类、措施类的题目考查的就是该项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时空规律,描述地理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理过程知识大部分是一些基本的原理、理论和规律,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理顺地理过程,并用示意图或简单的语言描述地理过程。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气温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便于学生记忆与应用,可将其图式简化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可引入与地理过程知识相关的前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整体性思想与方法看待地理过程,分析、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

地理预测能力是在掌握已知概念、过去经验、现有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进行推测,预先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地理预测能力是基于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观测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对学生理解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关系有着发展性作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只有知识积累丰富,才能在预测过程中调动更多的相关内容,产生更多的预测灵感;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预测活动,展示给学生预测的技巧和步骤,适当给学生提供新颖的预测目标;再者,要对相关预测活动勤加练习,并非只是亲身经历活动,也可多做动脑思考类的预测,关键是培养利用信息推测的习惯。可进行预测的事物很多,如“板块始终在运动,多年后地中海地区的变化”“全球变暖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可再生能源过度利用的后果”“建厂选址问题对当地的影响”“过度放牧的危害”等。

(10)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

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事象因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地理知识,主要包括地理现象的成因、地理分布的成因、地理特征的成因或地理规律的成因等。地理因果关系可分为四类,一因一果类、一因多果类、多因一果类、多因多果类。

结合高考试题来看,地理因果关系的考查难度加大,其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原因”“简析条件”“说明理由”等,几乎所有的综合题都会涉及,甚至一半分值的试题考查成因类,尤以自然地理为主,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中学地理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地理事象的描述上,必须揭示地理事象的成因。使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各种地理特征和规律产生的原因,才能概念清晰、理解深刻,获得完整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的主要策略之一,探究性学习地理教学模式,即教师事先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地理主题或实践活动主题,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最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解决地理问题。教师也可指导学生采用因果类比法进行地理学习,因果类比法是根据类比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推测出其他事物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全球气候类型及成因时,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采用比较法效果较好。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使用一般到个别的地理演绎推理法、个别到一般的地理归纳推理法、个别到个别的地理类比法、地理因果推理法等。总之,教师应根据地理学习主题或实践活动主题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总之,新课标下的新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地理学科能力,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将提高,地理一线教师应调整能力观,提升教学实施能力。新高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地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考查事物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