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期刊命题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思考
2020-11-18江苏
江苏
专业学术期刊具有前沿性、权威性、导向性,越来越多的被中、高考地理命题专家所青睐,也成为了地理命题与课堂教学案例的来源,本文试从两则基于学术期刊命制的试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地理新课程教学与命题提供一些新的方法与策略。
一、试题展示与评价
【试题展示1】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及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
1.由材料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降水 B.坡度 C.水源 D.海拔
2.该流域人口主要集中在
( )
A.海拔3 000 m以下 B.海拔3 000~4 000 m
C.坡度5°以下 D.坡度5°~11°
3.该流域
( )
A.越往上游坡度越大
B.坡度大于38°平均海拔骤升
C.越往上游水流越慢
D.坡度大于66°平均海拔骤升
【答案】1.B 2.C 3.D
【素材源处与制题】本题是一道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素材来源《山地学报》2014年第1期文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文章有以下观点: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人口密度栅格数据分析,使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
本题题目1依据期刊中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坡度与海拔、人口累积百分比曲线图”三维坐标制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关键性因素;题目2依据题目1得出坡度是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考查流域人口分布;题目3依据期刊中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总结,考查学生综合读图、分析能力,本题在制题过程中环环相扣,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命题评价与解题】本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关注图中平均海拔、坡度及人口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首先让学生厘清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8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地形平坦区”这从人口累积百分比与坡度的关系可以得出;其次教师可以据图点明:当坡度达到38°时,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人口的增长与地形有密切的联系;最后通过教师出示“亚洲人口分布图”结合试题中的坐标图进行点拨,学生明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为南密北疏格局,人口密集的区域位于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是大片无人居住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低谷的过程,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负相关增长变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负相关关系,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
【试题展示2】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如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试题。
(1)推测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高大落叶乔木的主要目的。
(2)说明地坑院院内挖有一口天井的原因。
(3)分析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的原因。
【答案】(1)警示行人此处有坑,防止行人不慎坠入;落叶乔木夏季枝繁叶茂可以纳凉;冬季乔木叶子落下让阳光射入有利于保暖。
(2)排水防涝,蓄水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地坑院光线昏暗,通信讯号不好;通风、通烟、通水不便,夏季潮湿,居住条件差;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废弃,年久失修塌陷;砖瓦结构房不断替代地炕院;人口增加快,为缓解土地紧张,填埋变为耕地。
【素材源处与制题】本题是2018年广东省惠州市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模拟的一道改编题,命题来源《华中建筑》2009年第27卷第8期文章《地坑院的生与灭——豫西陕县塬上地坑院民居现状调研与思考》。文章有以下观点:作者从地坑院的调查、现存状态、地域特色三个方面对地坑院的产生与消失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题题目(1)(2)依据地坑院文化(地坑院的调查、现存状态)这一特殊情境进行制题:地坑院院心栽种高大落叶乔木、院内挖有一口深井的原因探究;题目(3)依据期刊中“地坑院的生与灭”试图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坑院文化不断消失的原因,本题的制题较为开放,又有据可依,制题新颖。
【命题评价与解题】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地理综合试题,地坑院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中是不多见的,通过情境的分析,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结合已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情境,题目不难,能够给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本题题目(1)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抓住“坑”“树木”“落叶”三个核心词语,结合自然地理知识进行合理的联想分析,得出答案;题目(2)解题时要着重抓住“深井”的功能:排水与蓄水组织答案;题目(3)要抓住地坑院本身的特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来分析其消失的多元化因素。
二、关注学术期刊,为地理教学提供素材
1.关注学科前沿,为地理教学提供动态案例
学术期刊通常指向学科的前沿,所选文章具有代表性。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中也蕴含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案例,因此教师在一线地理教学中,备课前研究与知识点相关的学术期刊文章,能够更新地理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新情境,新思路。
2.关注科学素材,为地理课堂提供真实案例
学术期刊文章选取首先关注素材的科学性,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选取地理学科特性典型的案例进行展示。如在讲授“热力环流”的实验教学时,可以查阅相关学术期刊设计“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如加热、降温的现象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受热空气分子膨胀上升,受冷空气分子收缩下降”的原理;如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可以查阅期刊,模拟“水文—土壤—植被地理要素互相变化过程”。
3.关注专业研究,为原创命题提供一手资料
学术期刊一般关注学科专业性研究,对地理事象研究比较深入、具体。在地理考试命题时,可以借鉴学术期刊涉及的学科案例,结合学生学情和考试难度对期刊案例进行改造、整合,提取关键点,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运用学术期刊,做好教学案例的建库
1.搜寻期刊,了解学科动向
在运用期刊了解学科发展情况时,首先打开中国知网搜索引擎,在文献检索中输入需要搜寻的关键字,如“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能找到多条结果,其中内容涉及“黄土高原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重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探讨”“问题研究与发展措施”等。
2.研读期刊,掌握知识更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在鲁教版教材中提出三大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教师结合所搜寻到的期刊《经济研究参考》中的文章《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与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对黄土高原的整治提出“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具体方略,是对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的有力补充。
3.整合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从期刊中可以有效地提取教学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抓住教材中的情境和期刊热点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利用,创设学生学地理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4.梳理建库,成就专业课堂
在搜寻期刊、研读期刊、整合资源之后,教师根据教材体系,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专题进行专题性分类组建教学资源库,不断组建大单元主题案例库,把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聚集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去思考,打造地理专业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