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劝慰语语用策略及其组合研究

2020-11-18

关键词:消极情绪语料消极

李 水

(1.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2.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加拿大 埃德蒙顿 T6G 2R3)

劝慰语是十分重要的表情类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行为中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对劝慰语策略的研究开展较早,Burleson&Samter(1985)首先归纳出9种劝慰策略,分为低等级、中等级和高等级三类;Burleson(1994)将劝慰策略分为两大类:高度自我中心性(highly person-centered)和低度自我中心性(low person-centered),前者简称HPC,后者简称LPC。

国内对汉语劝慰语策略的研究较多也较丰富,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温云水(1999)将劝慰语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两大类,曾凤英等(201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为两大类:针对事件及其消极影响的劝慰策略;针对听话人的劝慰策略。从外显和内隐的角度出发,王永娜等(2003)将劝慰策略分为四大类:运用劝慰套语;满足感情需求;分析问题,说明道理;提供方法或允诺帮助。赵青(2009)在王永娜等(2003)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劝慰语分为外显型劝慰和内隐型劝慰。按照对消极事件的直接劝慰与否,杨易亦(2011)将劝慰语分为:直接劝慰型、间接鼓励型、引开话题型。陈新仁等(2011)也按照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直接劝慰行为和间接劝慰行为。许林玉(2007)、张雪(2009)等,将劝慰行为分为高级人策略和低级人策略。周小丽(201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劝慰策略分为三种:以情感为中心的劝慰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的劝慰策略和其他补充性的劝慰策略。

李水(2017)总结已有研究在劝慰语策略分类上主要不同点为:着眼点不同和分类层面不同,但存在的问题是:分类多有重叠,且实证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当代生活类小说对话的截取,自建482万字的小型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并对语料库的劝慰语进行定量和分类,搜集到共计403条、713句劝慰语。从劝慰语构成的五个要素出发,结合社会认知理论,重新将劝慰语的策略类型进行分类归纳。

一、劝慰语的策略类型概述

温云水(1999)、曾凤英(2012)等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劝慰的要素有四个:“劝慰者”“被劝慰者”“消极事件”“消极心理情绪”。其中消极事件是前提,而心理情绪是劝慰语最重要的语境因素,如果没有消极心理情绪,同一言语材料不会产生劝慰的作用。

本文则认为,应当增加一个要素,即:“对事件的认知”。早在1892年,詹姆士提出的“情绪理论”提出,情绪包含两个重要的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在情绪反应中发生的第一件事是对生理反应的一种体验,然后,这个人用获得的认知或者信息去加以解释(郑全全,2008:54)。此后,沙赫特和辛格(1962)设计实验验证了詹姆士的“情绪归因理论”,他们提出:“人们对激起情绪的归因是可以转换的,也是可以引导的”(郑全全,2008:54),随着归因的转换,情绪也随之变化。同样的消极事件,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如果被劝慰者本身对消极事件持积极的态度,则不需劝慰;只有当被劝慰者发生了消极事件,对消极事件有着消极认识,才会产生消极心理情绪。因此,我们将五个要素命名为:“被劝慰者”“消极事件”“对事件的认知”“心理情绪”“劝慰者”如图1。

图 1 劝慰语的策略类型

“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由罗德(J.B Rotter)于1966年提出,它是“归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有关个人的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本文将构成劝慰语的要素中的四个分别作为“控制源”,将主要策略分为四类:第一类,以被劝慰者为“控制源”的“被劝慰者源策略”;第二类,以消极事件为“控制源”的“事件源策略”;第三类,以被劝慰者的认知为“控制源”的“认知源策略”;第四类,以情绪表现为“控制源”的“情绪源策略”。

本文认为,从“控制源”入手的策略为“主要策略”,它们的特点是:劝慰者主动回应被劝慰者,进行话语的共建,以改变或减弱消极情绪为目的;其中“认知源策略”和“情绪源策略”是“首要策略”。而“次要策略”主要有两种:“打断回避”或“转移注意”,它们的特点是:劝慰者被动回应被劝慰者,话语分离,以回避或转移消极情绪为目的。

每一种策略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用符号标明:改变“√”,不改变“◎”,未涉及“—”,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策略对劝慰语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劝慰者源策略”中,被劝慰者本身被关注,消极事件不变,对事件的认知不变,心理情绪改变;“事件源策略”中,消极事件改变,对事件的认知改变,心理情绪改变,劝慰达成;“认知源策略”中,消极事件不变,对事件的认知改变,心理情绪改变,劝慰达成;“情绪源策略”中,消极事件不变,对事件的认知不变,心理情绪改变,劝慰达成。

二、共建型主要劝慰策略

(一) 被劝慰者源策略

“被劝慰者源策略”的劝慰路径是:E(劝慰者)—A(被劝慰者)。从被劝慰者本身出发,以劝慰者对被劝慰者身体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同情理解和疏导询问为主,消极事件B、事件认识C都没有因“被劝慰者源策略”而改变,但一定程度上起到暂缓消极心理情绪的作用。本文从403条①全部语料为403条713句,句段若干。劝慰语语料中观察到共79条语料使用这种策略,占劝慰语语料总数的19.6%。

1. 对被劝慰者身体上的关心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对被劝慰者身体上的关注和关心,暂缓其负面情绪。

杨尔赶紧抚慰:“我们也是先心惊肉跳,后来才找着乐的。来,赶紧坐下喝口水,压压惊。”(《我的青春谁做主》)

此例中,杨怡险出车祸很担惊受怕,妹妹杨尔从身体上关心她,让她坐下喝口水压压惊,以达到暂缓其紧张情绪的劝慰目的。

2. 对被劝慰者心理上的同情理解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E通过对被劝慰者A心理上的同情和共情,将心比心,表明自己与被劝慰者站在同一角度,使后续劝慰语更容易让被劝慰者接受。

拉拉点点头宽慰黄国栋说:“我明白。我也处在这样的位置过,夹在两个老板中间,工作干得辛苦得要死,不但不表扬还接训斥。(《杜拉拉升职记》)

此例中,杜拉拉安慰黄国栋,表示自己明白对方的感受也有过相同的感受,暂缓黄国栋的低落情绪,利于后续劝慰语的接受。

3. 通过对被劝慰者的询问使其疏泄情感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E通过对被劝慰者A的询问,让被劝慰者A将消极事件B说出来或将消极情绪D表达出来,实施劝慰。

(1)拉拉泪眼迷蒙的样子,令陈丰心中大为不忍,他一边递过纸巾,一边说:“拉拉,我明白。你如果想说,可以信任我,我随时都在。”(《杜拉拉升职记》)

此例中,陈丰只见杜拉拉流泪伤心却不知原因,便表明如果杜拉拉想倾诉表达,他很愿意倾听,使被劝慰者找到情感的疏泄口,以便实施劝慰。

这一类型策略,也可将两个甚至三个此策略相结合,如下例,既采用了劝慰双方共情理解策略,也采用了关心被劝慰者身体的策略。

(2)陈峰简直不知该怎么样做才能安慰她。他柔声道:“晓晗,我知道你难受,委屈,可事情已经这样了……你也得保重身体啊。”(《杜拉拉升职记》)

4. 对被劝慰者的特质表示肯定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E通过对被劝慰者A本身性格或能力的肯定为其增加自信,缓和紧张等负面情绪,达成劝慰。

(1)雨悦道:“大暑哥,你别这么想,我姐她也是真心爱你的,你别把自己说得这么惨,你有很多很多优点的,你心眼好、脾气好、幽默、乐观、真实、坦诚,和你在一起就好像天天出着大太阳。”(《亲情树》)

此例中,大暑认为自己配不上雨悦的姐姐雨欣,产生了自卑情绪,雨悦通过肯定大暑本身性格上的优点,如“心眼好、脾气好、幽默、乐观、真实、坦诚”等,为其增强自信,缓解他的悲伤情绪。

从表2可见,“劝慰者对被劝慰者身体上的关心”频次最多,占比最大,“劝慰者通过对被劝慰者询问使其疏泄情感”的分策略频次最少,占比最小。

表 2 “被劝慰者源策略”的频数和比例统计表

(二) 事件源策略

“事件源策略”的劝慰路径是:E(劝慰者)—B(消极事件)—C(事件认识)—D(心理情绪)。从消极事件B出发,包括劝慰者提出建议或者直接帮助弥补B事件的损失,劝慰者肯定为B事件已经做出的努力,劝慰者对B事件的合理猜测和积极解释五种分策略。在这一劝慰过程中,当消极事件B发生改变、对事件认识C的认识随之改变,最终消极心理情绪D改变,达成劝慰。通过对403条劝慰语语料的观察,共169条语料使用这种策略,占劝慰语料的41.9%。

1. 劝慰者对事件提出建议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给被劝慰者A提出解决消极事件B的建议,让A觉得B事件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消极事件,从而改变对B事件的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姚妻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她知道,其实老姚的心里是多么地难受。她安慰老姚说道:“以后如果想他了,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亲情树》)

此例中,老姚想念离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感到很悲伤,她的妻子提出建议,如果想儿子可以随时去看望儿子,这件事情不是不可解决的,没必要为之伤心。当老姚也认识到他所担心的这件事不是一件不可解决的困难,便会逐渐转变的悲伤情绪。

2. 为弥补事件的损失提供帮助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给A提供解决B事件的帮助,让A觉得B事件不再是消极事件,从而改变对B事件的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郑知远安慰地说道:“学校的事情,我会帮你解决的。我可以帮你调到一个条件更好的中学里去。悦悦,你放心,等这件事情过去后,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你的,这是我的真心话,我一定说到做到,所以说尽管你现在可能会牺牲眼前的一些东西,但你会得到得更多,你相信不相信?”(《亲情树》)

此例中,郑知远要起诉龙海帆,不得已要连带起诉女儿雨悦,雨悦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会无法在学校立足,感到很担忧。郑知远提供解决办法,答应给她调动工作到另一所中学,让雨悦觉得这不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当雨悦也认同起诉事件不会对她造成影响的时候,便会逐渐转变的担忧的情绪,劝慰达成。

3. 劝慰者肯定被劝慰者为消极事件已作出的努力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肯定A为消极事件B已经做出的努力,让A觉得B事件本事不是一件值得担心的消极事件,从而改变对B事件的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陈老师安慰道:“你放心吧,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只会超时不会提前的。”(《亲情树》)

此例中,雨悦第一次上台讲课十分紧张,她的指导老师陈老师表示,雨悦已经为讲课作出了最大努力,准备很充分,并不需要担心这件事,不需要有担心情绪。

4. 劝慰者对消极事件的合理解释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对消极事件B进行合理的解释,让A觉得B事件本事并不是一个消极事件,从而改变起初对B事件的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陶妮拍了拍胸口:“是谁啊,半夜三更的,我还以为是你妈妈杀将过来了呢。”小柯安慰道:“不是的,你不用紧张,是叫电话的老伯。”(《香樟树》)

此例中,陶妮半夜被惊醒,一时害怕,小柯解释说这是“叫电话的老伯”并不是陶妮担心的小柯妈妈,不需要害怕。通过合理的解释,使陶妮改变了开始对事件的想法,打消了担忧害怕的情绪。

5. 劝慰者对消极事件的积极猜测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给对消极事件B进行积极且合理的推测,让A觉得B事件可能不是消极事件,从而改变对B事件的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积极猜测”与“合理解释”不同,前者偏重可能性,后者偏重解释。

(1)卢珊只好安慰两个老人,说:可能聚会太闹了听不见手机响,好几次都那样,呆会儿再打吧。(《金婚》)

此例中,父母担心儿子总不接电话是出了事,女儿卢珊积极合理推测“可能聚会太闹听不见”,以此劝慰父母总不接电话不一定是出事了,不要太担心。

从表3可见,“劝慰者对对消极事件的合理解释”分策略频次最多,占比最大,“劝慰者肯定被劝慰者为消极事件已作出的努力”分策略频次最少,占比最小。

表 3 事件源策略的频数和比例统计表

(三) 认知源策略

“认知源策略”的劝慰路径是:E(劝慰者)—C(事件认识)—D(心理情绪)。从对消极事件的认识C出发,通过否定事件的消极影响、肯定当前消极事件的积极价值、淡化被劝慰者的责任、对于消极事件持积极态度、强调消极事件为普遍现象以及强调消极事件的不可改变性六种分策略达成劝慰。在这一劝慰过程中,消极事件B不变,但A对事件的认识C改变,引起消极心理情绪D改变,达到劝慰的目的。通过对403条劝慰语语料的观察,共210条语料使用这种策略,占劝慰语料的52.1%。

1. 劝慰者否定消极事件的消极影响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否定或者减弱消极事件B的影响,让A认识到B事件并没有那么严重或重要,通过改变对B事件的消极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芳芳劝慰他:“你不笨,陶汉哥,这只能说明你心地善良。这点事算不得什么的,真的,你别太放在心上了,吃一堑长一智,最多就是从头再来。”(《香樟树》)

此例中,陶汉做生意被骗,很是消沉,芳芳为了减轻他的心理压力,通过“这点事不算什么”来劝慰陶汉别把这件事想的那么严重,缓和他的消极情绪。

2. 劝慰者肯定消极事件的积极价值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肯定消极事件B的积极的价值,虽然已经发生,但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影响,使A认识到B事件负面影响中也蕴含着积极价值,有好的一面。这样,通过改变对B事件的消极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1)牛大娘看着疲惫的女儿劝解道:“唉,别想太多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小燕她妈得的是绝症,卧床一年多已经算奇迹了,刘权这几年又当爹来又当娘,真够不易的,这回也算解脱了。”(《东北一家人》)

此例中,小燕妈去世,牛小玲心里难过,她的母亲牛大娘劝慰她,虽然小燕妈去世是令人悲伤的事实,但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小燕妈的丈夫刘权自她生病以来十分辛苦,这回也算是“解脱了”。因此牛小玲转变对这件事的完全消极的认识,逐渐改变情绪。

3. 劝慰者淡化被劝慰者在消极事件中的责任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淡化A在消极事件B中的责任,让A认识到B事件的发生并非是A的责任,无需过分自责,通过改变对B事件的消极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芳芳看着很是难受:“陶汉哥,你别这么说,这件事不能怪你的。”(《香樟树》)

此例中,陶汉做生意被骗,芳芳用“这件事不能怪你”为陶汉开脱责任,让他改变对自己的自责的认识,进而转变消极的情绪。

4. 劝慰者对于消极事件持积极态度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对消极事件持有积极的态度,对事件前景表示乐观,让A也转变对B事件的认识C,向积极地方向思考,促进消极情绪D的转变。与“事件源策略”中的“积极猜测”不同,该策略没有对事件本身猜测推测的成分在,仅仅是积极的态度和期望。

大暑疼惜地把三个孩子搂在怀里安慰着说:“对,你妈妈没事的,你妈妈一定没事的。”(《亲情树》)

此例中,雨欣、雨乐、雨悦的母亲病重,三个孩子在重症监护病房里,非常担忧伤心。大暑为平复它们的消极情绪,以“没事的,一定没事的”进行劝慰,但这并不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推测和猜测,因为大暑并不清楚实际上三个孩子母亲的情况,只是以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暂缓被劝慰者的消极情绪。

5. 劝慰者强调消极事件为普遍现象

这一分策略是通过劝慰者强调消极事件B是普遍现象或者劝慰者与A分享与B事件相似的经历提供参考,让A认识到B事件的发生很普遍,不是只有被劝慰者才有的不幸,不需有太多消极情绪。通过改变对B事件的消极认识C,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你也别哭了,你婆婆说你几句就说着吧,谁家媳妇不挨婆婆说呢?你问你大姐二姐,还有你妈,不都是眼泪就着稀粥往肚里咽,女人的命她就这样。”(《金婚》)

此例中,女儿被婆婆骂,母亲劝慰女儿不要太难过,并表示“谁家媳妇不挨婆婆说呢”即“媳妇都会挨婆婆说”,又进一步举身边的例子“妈妈”、“大姐”、“二姐”都是这样,甚至“女人”都是这样,这件事很正常,不需太难过。

6. 劝慰者强调消极事件的不可改变性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强调消极事件B的客观性或者不可改变性,让A认识到B事件已经发生,不可改变,再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也于事无补。进而提出能够改变的建议,该策略是通过承认对B事件的消极认识C,也认识到其不可改变性,尽快转变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董晓晗还是摇了摇头:“不会是他。”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爱了散了》)

此例中,董晓晗丈夫去世且自身被诬陷,乔煜劝慰她要认识到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改变,再难过悲伤也于事无补,应尽快想解决办法或转变情绪。

从表4可见,“劝慰者对于消极事件持积极态度”分策略频次最多,占比最大,“淡化被劝慰者在消极事件中的责任”和“肯定消极事件的积极价值”分策略频次最少,占比最小。

表 4 认知源策略的频数和比例统计表

(四) 情绪源策略

“情绪源策略”的劝慰路径是:E(劝慰者)—D(心理情绪)。从对消极心理情绪D出发,直接劝慰对方转变消极心理情绪。这类策略有两种方式:(1)通过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2)提供支持和鼓励达成劝慰。在这一劝慰过程中,消极事件B不变,A对事件认识C的认识不变,通过改变消极心理情绪D,达到劝慰的目的。对403条劝慰语语料观察后发现,共247条语料使用这种策略,占劝慰语料的61.3%。

1. 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直接否定或者减弱消极情绪D,进而转变被劝慰者A的消极情绪D,达成劝慰。

姚妻温和地笑了,说:“雨乐,你是个好孩子,阿姨全看在眼里呢,我会慢慢劝他的,你心里不要难过啊。”(《亲情树》)

此例中,雨乐担心父亲老姚,但老姚不认他,他很伤心难过,姚妻直接从情绪上劝慰雨乐“不要难过”。

2. 支持或鼓励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直接支持或鼓励的方式,使被劝慰者A的消极情绪D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达成劝慰。

“放心!你的日子长着呢!”亚平妈边宽慰边抚着亚平爸的背。(《双面胶》)

此例中,亚平爸身体不好着急抱孙子,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亚平妈通过积极的鼓励“放心”直接从情绪上劝慰他转变情绪。

从表5可见,“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分策略频次多、占比大,“支持或鼓励”分策略频次少、占比小。

表 5 情绪源策略的频数和比例统计表

三、分离型次要劝慰策略

分离型策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策略,劝慰者避谈与被劝慰者A、消极事件B、事件认识C、心理情绪D相关的话题,而是以打断的方式劝阻被劝慰者A不再想及或提及消极事件B,或者用其他事物吸引被劝慰者A,转移其注意力。研究共从403条劝慰语语料中观察到53条语料使用这种策略,占劝慰语料的13.2%,具体分析见表6。

表 6 分离类策略的频数和比例统计表

(一) 打断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打断或回避等方式,要被劝慰者A不要再想及或提及消极事件B,到此为止,不涉及对消极事件认识C和消极情绪D的劝慰。一般此类劝慰置于一段完整劝慰语最后,或先行打断稳住被劝慰者情绪,再实施劝慰。

雨欣还举着她那只打雨欢耳光的手,她重重地喘着粗气,大暑把她的手放了下来,说道:“好了,别这样啊,你干吗生这么大的气呀,你是不是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亲情树》)

此例中,雨欣还在和雨欢生气,大暑以“好了,别这样啊”劝阻雨欣不要再想消极事件,暂缓其愤怒的情绪。

(二) 转移注意

这一分策略是劝慰者通过其他方式用其他事物吸引被劝慰者A,使其转移注意力,不再关注消极事件B及其相应的认识C和情绪D。

佟志想安慰文丽,说:我洗过头了,你闻闻。(《金婚》)

此例中,文丽想去看外国电影,但算算生活预算已经超支,丈夫佟志想劝慰她,便转移到与刚提及的事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上,说“我洗过头了,你闻闻”。以转移其注意力,不要再想相关消极事件。

四、劝慰语策略组合

本文将现代汉语劝慰语策略分为两大类:共建型劝慰策略和分离型策略,前者为主要策略,后者为次要策略。第一类共建型策略,从构成劝慰语的四个要素出发,分为4类策略,4类策略下又各含分策略。其中,“被劝慰者源策略”包括4条分策略,“事件源策略”包括5条分策略,“认知源策略”包括6条分策略;“情绪源策略”包括2条分策略。另一类是分离型劝慰策略,包括“打断回避策略”和“转移注意策略”两种。共19条分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每种策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日常的劝慰语使用中,通常劝慰者会运用多种策略的组合,同一句中可能包含一种或多种劝慰语语用策略。以下将详述各种策略组合。

(一) 仅运用一类策略的组合

仅运用1类策略的情况可以是“被劝慰者源策略”(用“”标注)、“事件源策略”(用“”标注)、“认知源策略”(用“”标注)、“情绪源策略”(用“”标注)以及分离型策略(用“”标注)的任何一种,共19种劝慰方式。

仅运用一类策略可能比较简单,句段不长,如:

(1)余士雄抓住她的手安慰道:“晓雪,别难过。”(《别了,温哥华》)

此例中仅运用“情绪源策略”中的分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

也可能在较长的劝慰语中只运用了一类策略中的几种分策略,如:

(2)黎父沾沾自喜,上前劝道:“我说啊,年轻小伙子。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人跑了就算了。要知道,失恋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没事的。”(《情定爱琴海》)

此例中,虽然句子较长,但只用了“认知源策略”。“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认知源策略1:否定消极事件B的消极影响),人跑了就算了(认知源策略6:强调消极事件B的不可改变性)。要知道,失恋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认知源策略1:强调消极事件B为普遍现象)没事的,(认知源策略1:否定消极事件B的消极影响)”。

(二) 运用两类策略的组合

运用两类策略的情况很普遍。

(1)康父安慰着肖玉芳说:“玉芳,这事别往心里去,不怨你,就怨那个流氓。”(《大工匠》)

此例中,运用了两类策略。康父安慰着肖玉芳说:“玉芳,这事别往心里去(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不怨你,就怨那个流氓(认知源策略3:淡化被劝慰者A在消极事件B中的责任)。”

(2)文母叹口气,说:你也别哭了,你婆婆说你几句就说着吧,谁家媳妇不挨婆婆说呢?你问你大姐二姐,还有你妈,不都是眼泪就着稀粥往肚里咽,女人的命她就这样。(《金婚》)

此例中,运用了两类策略。文母叹口气,说:你也别哭了(被劝慰者源策略1:对被劝慰者身体的关心),你婆婆说你几句就说着吧,谁家媳妇不挨婆婆说呢?(认知源策略5:强调消极事件B为普遍现象)你问你大姐二姐,还有你妈,不都是眼泪就着稀粥往肚里咽,女人的命她就这样。(认知源策略5:强调消极事件B为普遍现象)

(三) 运用三类策略的组合

运用三类策略的情况较多,可以在较少的劝慰语内展现三类策略,也可能在较长的劝慰语篇幅内展现三类策略。

(1)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爱了散了》)

此例一共三个句段,每个句段一种策略,一共3类策略。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分离型策略),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认知源策略6:强调消极事件B的不可改变性),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被劝慰者源策略1:E对A身体的关心)……”

(2)律师安慰她说:“像这种案件一出,关一天两天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也别太担心了,放宽心,人不会有事的。你不要太紧张了,事情既然出了,就要面对它。”(《我的青春谁做主》)

此例比较复杂,一共运用了三类策略,5种分策略。律师安慰她说:“像这种案件一出,关一天两天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事件源策略4:对消极事件B的合理解释)也别太担心了(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放宽心(情绪源策略2:支持或积极鼓励),人不会有事的(事件源策略5:对消极事件B的积极猜测)。你不要太紧张了(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事情既然出了,就要面对它。”(认知源策略5:强调消极事件B的不可改变性)

(四) 运用四类策略的组合

运用四类策略,尤其是同时运用四类主要策略的语料可长可短,情况举例如下:

(1)芳芳劝慰他:“你不笨,陶汉哥,这只能说明你心地善良。这点事算不得什么的,真的,你别太放在心上了,吃一堑长一智,最多就是从头再来。”(《香樟树》)

“你不笨(被劝慰者源策略4:E对A的能力或性格表示肯定),陶汉哥,这只能说明你心地善良(被劝慰者源策略4:E对A的能力或性格表示肯定)。这点事算不得什么的(认知源策略:否定消极事件B的消极影响),真的,你别太放在心上了(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吃一堑长一智(认知源策略2:肯定消极事件B的积极价值),最多就是从头再来(事件源策略4:对消极事件B的合理解释)。”

(2)他们回到度假村,保安们即时散了,警察也准备回派出所了,临走时安慰龙小羽:“好了,你也不要太着急,也许她根本就没进林子,到晚上自己就回来了。再说,这片森林没有什么大的猛兽,她进去了也不会有太多危险。要是今天晚上她还没回来,你明天天一亮赶紧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再组织人帮你找。今天太晚了,没法找了,而且,也不好认定她就是走失了,她也许是进城玩去了呢。”(《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此例共运用了四类策略,7种分策略。“好了(打断策略),你也不要太着急(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也许她根本就没进林子,到晚上自己就回来了(事件源策略之分策略5:对消极事件B的积极猜测)。再说,这片森林没有什么大的猛兽,她进去了也不会有太多危险(事件源策略之分策略4:对消极事件B的合理解释)。要是今天晚上她还没回来,你明天天一亮赶紧给我们打电话,(事件源策略1:对B事件提出建议)我们再组织人帮你找(事件源策略2:为弥补B事件的损失提供帮助)。今天太晚了,没法找了(认知源策略之分策略5:强调消极事件B的不可改变性),而且,也不好认定她就是走失了,她也许是进城玩去了呢。(事件源策略5:对消极事件B的积极猜测)”

(五) 运用五类策略的组合

通过对语料库的观察发现,同时调动五类劝慰策略的组合较少,没能在已有的语料库中观察到,因此我们将3.7.3(1)例加以修改:

(1)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爱了散了》)

此例中已知运用的策略有:“分离型策略”、“被劝慰者源策略”和“认知源策略”。补充加上“事件源策略”和“情绪源策略”。增添后如下例:

(1)’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别难过了,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再帮你想想办法”(《爱了散了》)

此例中,乔煜安慰道:“好了好了(分离型策略),别难过了(情绪源),天灾人祸事已经出了(认知源策略6:强调消极事件B的不可改变性),你现在保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被劝慰者源策略1:E对A身体的关心),我再帮你想想办法(事件源策略2:为弥补B事件的损失提供帮助)……”

再如:

(2)乔煜劝慰道:“也不用太折磨自己,顺其自然吧。大不了离婚,焉知非福?喝水吧。”(《爱了散了》)

此例中,已知运用策略有:“分离型策略”、“被劝慰者源策略”、“事件源策略”、“认知源策略”。补充添加“情绪源策略”。增添后如下例:

(2)’乔煜劝慰道:“别急。也不用太折磨自己,顺其自然吧。大不了离婚,焉知非福?喝水吧。”

乔煜劝慰道:“(情绪源策略1:否定或减弱消极情绪)也不用太折磨自己(被劝慰者源策略1:E对A身体的关心),顺其自然吧(事件源策略1:对B事件提出建议)。大不了离婚,焉知非福?(认知源策略2:肯定消极事件B的积极价值)喝水吧(分离型策略)。”

以上是同时运用几类策略的举例,如需统计同时运用几种分策略,则根据计算公式得出:单独使用一种分策略的组合有19种,19÷1=19(种)

使用两种分策略的组合有171种,(19×18)÷(1×2)=171(种)

使用三种分策略的组合有969种,(19×18×17)÷(1×2×3)=969(种)

…… ……

使用十九种策略的组合有1种,(19×18×17×16×1……×2×1)÷(1×2×4×5……18×19)=1(种)

以上结果均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但通过对自建劝慰语语料库的观察,每个相对完整的劝慰语最多运用7种分策略,绝少劝慰语会同时运用7种以上的劝慰语分策略。

由此可知首先,劝慰语的长短与运用的策略类型无关,篇幅不长的一段完整劝慰语可能包括四种甚至五种劝慰策略类型,而篇幅较长的一段完整劝慰语可能只运用了一种劝慰策略类型;其次,劝慰语的组合方式极多,体现出了劝慰语的复杂性;再次,调动越多的劝慰策略类型,劝慰的角度更为全面,但劝慰语对被劝慰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语料消极
静心
测试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