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权力结构

2020-11-18

关键词:管理权领导权权力

张 弛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领域深化改革而带来的思维转变,以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当今社会中各种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挑战和考验做出科学判断,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86。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断为根本遵循,深入领会意识形态工作这项“极端重要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三维权力结构,对于我们进一步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内在规律的认识水平,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深入性,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执行能力和实际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发生变革[3]。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反映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4]。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科学性体现在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澄明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3方面[5]。综上,意识形态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和经济关系而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价值、文化等多元系统的上层建筑,在实践中表现为政治、法律、道德、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种种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形式。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思想武器,作用于该阶级使其达成统一共识,同时与其他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从而增强阶级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该阶级利益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及其价值导向问题。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和处理——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联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武器,不断发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指引社会发展方向、指导国家建设、凝聚人民群众等多重功能。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6]21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7]。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传播,以此形成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工作,开始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8]此后,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新高度,强调它是“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2]7,提出了“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和增强“四个自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26,成为凝聚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进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两个巩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其他工作内容的基础,为交流、斗争、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维方式、价值遵循和话语体系,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2.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增强政治认同

意识形态工作核心价值和功能在于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为党的执政合法性进行论证和阐释,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在政治上的认同和拥护,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政治认同是人们在心理层面对国家和政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确认自己从属于某一国家、阶级或政党,并以此角色的特征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其所认同国家、阶级或政党效忠,自觉履行义务和责任。

执政党虽然有强制力量维护其统治,但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对于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社会大众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而且,只有当它具备了增进政治认同感的功能,它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10]。政治认同有利于执政党进一步获得政权合法性,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执政党通过意识形态在思想理论层面系统地论证和阐释其制定和推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公正性,同时通过普及这种意识形态使民众确信执政党的政策和行动可以代表全社会的利益,从而获得民众对其执政的认同和拥护,增强社会群体的政治认同,以此取得稳定的政治秩序。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全面论证、阐释并宣传了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针,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解、认同、肯定和拥护,体现了意识形态对于维护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习近平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现实基础,使人民群众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进一步拥护党的领导。

3.抵御外来思潮渗透,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人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在推进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的同时,多元文化也不可避免产生交锋。鉴于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不乏有一些国外势力通过跨国智库、海外传媒、信息传播、文娱产品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舆论引导。如西方的“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等。这些思想经常假借“学术性研究”、“纯理论性探讨”或者是“娱乐化产品”等形式,掩盖其隐藏在背后的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不轨意图,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负面影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安稳局面带来新的隐患和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彻底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建立。由此,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测、鉴别、分析、研判和抵御图谋不轨的外来思潮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党始终清楚判断形势,掌握主动权,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坚持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有效抵御了西方的和平演变,巩固了政权。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11]231,“我们应该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他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11]232-233,以此强调始终不能忽视思想斗争与意识形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了鼓吹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基于此,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是长期的,存在于开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12]。新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挑战,习近平强调:“对错误思想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6]215党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发声,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批驳各种“西化”的错误思潮和观点。同时,根据新时代特点,高度重视网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3]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际互联网上面向世界积极诠释中国道路,宣传中国理念,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动,有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4.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意识形态凝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还体现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意识形态工作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践。党的意识形态代表最广大人民。它通过思想改造、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内在精神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进安定团结。

毛泽东强调,“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11]268,“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4]。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15]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习近平在谈到宣传思想工作时提到,在内容上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具体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对人民群众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实践养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意识形态、科学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广泛凝聚人民情感认同和信念共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执行手段和方法上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复制学术性话语和理论内容,简单进行硬性“灌输”,则不容易让人民群众接受,甚至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造成“曲高和寡”的负面作用。因此,在理论宣传中需要灵活运用通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宣传普及,使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中,常用群众想听爱听愿听的“习语”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战略和举措,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凝聚了人心。

5.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反作用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也能动地产生反作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和内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践和经济基础,同时也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其他上层建筑产生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之内,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其他条件的关系并不是即时性的直线相关状态。意识形态和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并不是始终一致的,而是呈现阶段性的“正相关”状态[16]。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一方面是提供整合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是提供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指导。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基于客观存在和理性推论的双重作用下可以产生合理的预判和设想,形成短暂的“超越性”和“先进性”。这种“超越优势”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开辟道路,提供思想理论基础。“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他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11]35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指导方针。此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变,不仅有助于生产力解放、经济基础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领域自身的发展[17]66。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并处理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将两者引入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全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用“中心工作”和“极端重要工作”来定位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发挥制度性作用,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在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中产生宣传动员、促成变革一致性、增强新经济制度认同和科学开发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功能,服务于经济建设[17]70-71。

与此同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促进政治建设,如强调“四个意识”、“廉政反腐”和“群众路线”等主题教育;促进文化建设,如重视继承和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建设,通过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稳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如培养全民绿色意识,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等。

二、意识形态工作权力的作用和特性

意识形态的具体工作内容呈现的是静态层面的最终目标和结果。以动态视角来分析这些具体工作是如何开展、实施并完成的,归根结底离不开权力的作用力。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内容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权力运行来推动的。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创新,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明确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关键问题。只有进一步分析和阐释意识形态工作内部的权力作用、特性和类型结构,才能找准发力点,完善权力运行过程,开展具体工作内容并实现目标。

1.权力对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推进作用

权力是社会关系中主体强制性影响客体的作用力量。在特定政治关系中,权力指主体为了完成自身利益而凭借政治强制力和资源,对一定客体的制约能力。社会政治体系通过权力的影响和作用来实现自己代表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制定规则、分配利益,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支配发展方向的巨大影响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

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3个关键环节——力量、作用和结果[18]。在意识形态工作这个特定情境下,“力量”是指在意识形态层面对一定范围的社会整体思想能够产生强制性的领导和支配;“作用”是指意识形态工作中“力量”效力实现的过程,表征为对意识形态工作中涉及的理论基础、手段方式、操作内容、人员构成等要素进行计划、决策、管理和控制等;“结果”是指通过“力量”和“作用”两个过程,形成符合权力主体预期且满足权力主体利益的最终局面。

为了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内容,首先是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政策、组建各级职能机构、配备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以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包括对各种资源和各项行为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程序。这些也都需要借助权力来实现,并且在微观层面多体现为工作“职权”,即通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来明确岗位职权和责任,促进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完成。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作为工具来完成,“谁来说”、“说什么”和“如何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以权力来保障党立言发声的主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规范话语表达、传播、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创新理论研究内容和宣传教育方法,遏制错误思想等。总而言之,意识形态工作中权力是推动其具体内容完成的基础和保障。

2.意识形态工作权力的双重特性

从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经验和具体工作内容上来看,其内部权力体现出了复杂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作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制性。阶级性体现在它隶属于特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同时也是维护该阶级统治的工具。就我国情况来说,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行使权力的最终结果是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强制性体现在它通过国家强制力确保实施,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成立相应的机构来推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反对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进行禁止和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工作中有很重要一部分是以理论的研究和传播或者人的宣传和教育为具体操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决定意识形态工作权力在某些执行过程中也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表现出“柔性权力”的一面。毛泽东曾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1]209邓小平也强调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的思想教育问题”[19]336,“决不能三言两语的命令解决问题”[19]356。

三、意识形态工作权力结构

由意识形态运行的“力量”、“作用”和“结果”3个关键节点来看,意识形态工作权力可以按照执行层面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领导权是“力量”和“结果”两者的体现;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话语体系构建的特殊内容,话语权和管理权的运行共同完成权力的“作用”过程。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运行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作为同一权力主体行使的、不同作用层面和范围的3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联结协同运转的平衡状态。3种权力构成了完整的权力体系,缺一不可,共同保障了意识形态工作统一目标的完成。

从关系结构来看,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3者的关系体现出“基础和目标(双重)—执行过程—形式体现”的逻辑。如图1所示,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权力来源基础,为管理权和话语权提供合法性权力来源支撑。同时,领导权的实现也是管理权和话语权两者运行的目标。管理权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意识形态相关资源的计划、分配、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来实现领导权。话语权则从领导权获得权力来源,借助管理权执行过程,决定着意识形态传播输送表达上的具体表达方式和呈现结果,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实现目标的最直接和有效的体现。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同时协作运行的。在这种协同运动中,他们内在权力关系结构中也存在着“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领导权”的自循环过程。三种权力是意识形态工作权力的组成部分,虽然关联紧密,但在权力内涵、运行层面和作用效果等要素上有所不同。

图1 意识形态工作权力结构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综合运用各项国家职能,通过制定意识形态政策、设立意识形态机构、配备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占有支配意识形态资源和组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国家权力[20]。马克思强调:“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1]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应然在意识形态上占据统治和领导地位,推进民众自觉接受和认同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其权力主体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依靠一定的政治力量和资源、制度化的政策和组织化的国家行政体系得以实现。纵观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通过制定和颁布加强理论学习和抵制错误思想的相关政策文件、建立宣传部门和党校等专门机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等方式普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凭借领导权的运行而产生的作用结果;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领导权一方面呈现出基于国家正式权力的强制性,借助组织架构、国家职能来保证。但是仅仅单纯依靠强制力不能完全实现领导权,其同时也含有“引导”的意思,也具有来自权威影响、人格魅力、精神感召等方面的柔性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追随和认可。

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是特定形态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 及其政治代表(政党或政党联盟)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遵循一定的方法原则,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管理形式,有目的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规范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关系,以便最大程度实现主导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过程[22]。相比于领导权在宏观层面强调对意识形态“理论解释”、“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的支配力量,管理权则更为集中关注从“目标”向“策略”的具体转化过程,指特定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为了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拥有的对与意识形态相关的人、事、物等资源进行计划、分配、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我国意识形态管理权由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管理权的操作对象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各种资源,为达成领导权目标而追求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优化,强调效率。此外,在执行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借助于具体岗位中人员的权力行使才能顺利开展。因此,这里的权力也带有“职权”意味,即基于意识形态工作职位而产生的一定范围内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的行为效力,使该工作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管理权中的计划、配置、组织、控制等过程体现了权力的强制特征,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现,必须通过明确职权来推动。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涉及到非强制性的工作内容,如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交流沟通、调查研究等,这些也是意识形态管理权运行的一部分领域。管理要突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则需要体现管理权的另一面柔性特征。

意识形态是通过话语来维持传播和实现影响作用,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是体现阶级利益关系的“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实现统治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23]。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即对时代重大任务的发现和追问、回答和判断、阐释和论证,以及排除敌对或错误思想[24]。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界定主要从立言资格、表达机制和最终效果等方面来阐述。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作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广泛认可、接受和应用的过程。党依据自身领导地位通过立言发声来引导、控制和规范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充分表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自主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自主选择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文化输入为形式,以话语传播为载体,以宣传、说服、教育等为方法,通过对自身思想阐释和表达体系的确立,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控制和影响公众舆论,塑造和引导社会成员价值理念和行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理解和自觉认同。话语权在运行过程中也体现出双重特性,既有依靠强制性权力夺取话语主动权、构建话语体系的一面,又需要在宣传、引导、说服、教育过程中讲究灵活方式方法,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5]。只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内容,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的内涵特性、作用层次和关系结构,才能保证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发挥其应有作用。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权力强制性和柔性并存的双重特性,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建设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党要立足自身的理论先进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且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将其付诸社会实践;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党对各类宣传阵地和人才队伍的管理,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要主动立言,高调发声,营造话语情境、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抓主导、控方向,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管理权领导权权力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我的班级我做主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权力的网络
税务系统行政管理权内控机制信息化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