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以大学生为视角
2020-11-18张晓阳张丽佩河北科技大学
■张晓阳 刘 娟 张丽佩 赵 倩/河北科技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指导部署,习近平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根据这一行动指南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思政课建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导。本文将具体从大学生视角下,探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式与新路径。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
(1)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学生拥有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这也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下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也让如何提升新媒体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这一问题摆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
(2)当下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干扰,没有良好的辨识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
(3)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全球化不断发展,各种外来文化涌入大学生的视野,这些外来文化良莠不齐,而广大青年学生又缺乏较强的判断能力,大学生的相关思想状况也因其所处环境、生活学习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复杂多变。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上感到迷惑、仿徨,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4)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辨证统一的,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基本认同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基础,在价值判断上也比较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理想,注重个人专业学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等,而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教育成效不高。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是物质的极大满足与精神生活的发展不同步。例如大学生中因攀比心理而带来的校园贷款、为了聚会不惜花光自己的生活费等,这些情况都是大学生“三观”不正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直接体现。
(2)思政教育模式过于应试化。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大多采取强制授课的方式,只是简单的将思政教育灌输给学生,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理论性的灌输,缺乏实践性的参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减弱,教师只是一味地发挥“传受”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启蒙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举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与形势发展不同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一些新型的社交手段表达心声,比如,微信、微博等。在这种网络时代大背景下,缺少新型的思政教育手段,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侧面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调研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2)落实高校育人目标。全面掌握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真实反应需求侧的心声,为高校供给方提供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完善的有效指示,促使高校改变原有的疲沓的、枯燥的政治理论课的说教,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3)精准助力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探究学生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帮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使青年学生接受全面科学的思政教育。从教师强制授课转化为学生主动乐学,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
正确理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正在利用多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认可度究竟如何呢?何种思政教育形式,哪些思政教育内容才是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呢?
(1)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谈的最多的就是“创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例如,如今十分盛行的H5,传播能力极强,针对大学生有非常好的传播作用,如果可以与思政内容相结合,配合声音视频文字甚至互动,都可以大大提升传播效果。这要求思政老师需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不断增加自己的网络技能,通过网络来提升教学能力,让新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2)重视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如果想要高效的进行思政教育,必须要利用学生榜样的引领作用,通过他们带动普通同学进行思政活动,形成班级、学院乃至学校的思政教育的良好风气。
(3)创新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兴趣。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6%的妥协认为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应试化,关注思政教育的理由也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重课堂而轻实践,不仅效果较差也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抵制心理,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紧跟热点创新活动,不再是仅仅课堂的授课,而是将思政融入到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参与欲望大大增加,教育效果也有很大提升。
(4)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完善沟通机制。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一个是思政教育的传者一个是思政教育的受者,两者如果想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反馈和沟通机制。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意见和建议。
(5)利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即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这类视频讲解往往短小精悍、教学信息也更加信息明确,学生利用视频自主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场所,可以在课堂中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我们在整理学生的反馈中,也有学生提到如今思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老师有时不能良好的利用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方式死板单调。翻转式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率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
(6)思政教育要与专业课相结合。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同向效应”,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教育的一种教育综合理念。在专业课上同步进行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上贯彻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老师的任务,而是处于学校普遍教育的过程。例如在高校英语课堂上,大学英语教育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尚未完全挖掘。而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如果在英语学习的同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可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7)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所传递的诸如道德要求、政治原则、思想观念等内容,实为一种比较特殊额优质的社会意识,同时还是一种能够将当前社会与阶级要求给准确反映出来的理论体系。但针对此种社会意识而言,其与其它文化精神与理论体系(比如艺术、科学等)不同,而是一种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以指导行为为基本目标的精神与理论。其除了能以多种方式(如要求、理想、规范即原则等)将人类社会价值追求给反映出来之外,还能以此些方式为人的行为提供指导,并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予以践行,因此,其不仅是理论的,而且还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架构当中的道德规范、主流思想政治原则予以接受,帮助大学生从之前的“实然”状态发展至“应然”状态,以此达到健全人生、完善社会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较好的将人与社会之间的思想信念、理想价值给体现出来,因而要求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具有理论性,而且还需有深刻的精神性。但需要强调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结果、表现层面来分析,均非单纯的精神性、理论性活动。其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之外,还存在于所接受的活动过程当中,特别是需要在实践的确证、需要下产生与发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而言,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即为大学生对思想诊治教育“灌输”的道德要求与思想政治观念,依据自身需要与社会经验,展开整合、理解与思考,然后经全面、深入的实践检验,把个体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融合到主体的意识形态当中,且根植在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层融合。
探索大学生视角下的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主要针对大学生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的可接受度,旨在挖掘青年学生的思想,代表青年学生发声,为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参考,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高校育人目标、促进青年学生德行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主要问题,找准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政教育受体的角度探讨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和总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