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生活化教育策略

2020-11-18曹海侠吉林省洮南市福顺镇幼儿园

长江丛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社会性生活化幼儿园

■曹海侠/吉林省洮南市福顺镇幼儿园

社会性发展高度满足了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具有良好社会性的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幼儿期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教育中需要积极整合各类活动,利用生态系统理论,与幼儿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形成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育策略,让幼儿学习各项社会技能,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社会性发展占据重要地位。在心理学研究中,社会性发展成为了个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与体格发展和认知发展共同组成了儿童个体发展的核心主题。研究人员指出: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大量心理研究和教育研究证明,幼儿时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与日后个人的社会交往、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有着密切联系。

很多学者均深入研究了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不同研究者在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尚未构成统一、完整的结构体系。幼儿社会性发展通常由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绪情感、道德品质、社会性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及积极交往能力组成。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也成为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关键组成要素。如无法保证有儿童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则会抑制幼儿个体的多样化进步。因此,务必高度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进程和概况,积极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性意识,以期加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幼儿成长中,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变化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幼儿园是较为常见的微观系统,其能够利用环境,密切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推动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幼儿教育机构教改中,幼儿园生活化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幼儿园生活化教育通常指幼儿园教育与日常生活、感性经验等的高度融合,同时还可加强社区和家庭等其他微观教育环境的互动和联系,为幼儿创建更具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认知机构。相关研究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学习中不容忽视,这也成为了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策略。

幼儿社会性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和模仿言行,达到培养幼儿社会性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也提出了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生活化策略,合理利用幼儿在多个领域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及社会适应能力,且也可在具有生活化特征的课程当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融入其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微观系统,能够加快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进程。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生活化教育策略

(一)立足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守则意识

1、入园教育

树立幼儿入园时需要遵守的常规要求,将幼儿入园环节分为四个环节,分别为礼貌问好、快乐晨检、自动活动和服务班级,并就以上四个环节作出细致要求。礼貌问好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仪表着装,按照幼儿园的规定及时入园,向老师和同学礼貌问好,并与家长愉快告别,主动到幼儿园签到。在快乐晨检的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幼儿园的保健医晨检,幼儿可结合晨检牌的颜色掌握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并将其放到指定位置,及时向老师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自主活动中,幼儿需按照规定的要求整理衣物和书包,从而增强幼儿的守则意识,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游戏活动项目,深化幼儿的自主意识,主动在游戏活动后收拾玩具,保持游戏环境的清洁整齐,根据班级的安排为班级服务。班级教师可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制定入园流程表,将其张贴于肉眼可见的位置,一个学期后,幼儿的守则意识、自控意识和自主意识均将得到明显增强。

2、餐桌礼仪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幼儿不良的进餐习惯有挑食、掉饭和包饭等。幼儿不良进食习惯与能力不足和用餐礼仪存在密切联系。小班教学中,教师要对幼儿的进餐礼仪进行针对性、全方位教育,尤其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礼仪,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增强幼儿自理能力。首先,改善餐桌环境,使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其次,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较弱,教师需要利用集中教育的方式使其掌握正确的用餐姿势。最后,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性比赛,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3、安全离开幼儿园,相互道别

离园代表园内生活的结束,幼儿要以良好的姿态迎接家长,安全地与家人离开幼儿园。幼儿在离园前,需整理着装、物品,在喝水便后等待家长,共同离开。离开时,幼儿要与教师礼貌告别。但幼儿可能会在园内玩耍,家长看护不力,则会将玩具丢弃在操场上。对此,教师应立足归属感的生活化课程,要求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自身安全,保护室外环境,主动整理玩具。

(二)组织特色活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微观系统的发展互动关系十分密切。对此,教师需组织开展多种交往情境,达到教育目标。幼儿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需考虑幼儿的兴趣,组织亲子假期社会活动等特色活动,不断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教师可开发节日资源,开展主题活动。节假日前,要做好节假日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整合语言、社会、艺术和科学类活动,全面考虑活动的目标、形式及内容,确定主题活动的初期组织方案,利用采访调查、小队活动、游戏表演和设计制作等多种手段丰富主题内涵,从而为幼儿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活动中,各班也需组织主题展示墙,为他人展现主题活动的进展和幼儿在情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进步。各班还可高度结合家长代表对主题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善主题活动,力求全面发挥出主题活动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生活化课程,提高幼儿的归属感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通常指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组织和落实的过程中,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研究中对社会部门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在深度了解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归属感开展生活化课程。很多教师均希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真正地走近生活,感受自身的成长与蜕变。例如,教师通过通过组织学生去果园采摘李子、沙果、南果梨等,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能够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另外,教师篇平时还可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例如洗洁精去油渍、制作水果沙拉等,如此,就可以加快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幼儿的手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在课程中,教师也可将不同系统有机结合,为幼儿打造更加安全和丰富的活动空间。研究显示,幼儿归属感主要涵盖幼儿对家庭、社区、班级、幼儿园及家乡和国家的认识,教师需发展幼儿对上述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有助于健全幼儿的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故而在幼儿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对该方面教育的重视力度。

猜你喜欢

社会性生活化幼儿园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the Walking Dead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