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主谓句研究综述

2020-11-18王萌萌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单句译法主句

■王萌萌/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一、前言

非主谓句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句型。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非主谓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论文的收集与分析,发现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在一些语法书上对句子的分类中就提到了无主句。而非主谓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对相关现象的探讨是在无主句、独词句或单部句的名义下进行的。

二、非主谓句的定义研究

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非主谓句的相关研究大多在无主句这一定义下进行,故对汉语无主句的定义研究内容较少,在文章中正面阐释自己看法的有:马伟林,他认为:无主句就是指在直接成分中无主语的句子。

而对非主谓句的定义研究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有很多语言学家给非主谓句下过定义,如:张静、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以及北京市语言学会等。张静先生给予非主谓句的定义为:“非主谓句是单词或主谓词组之外的词组为结构实体的单句。这种单句不是没有主语,就是没有谓语,有的既没有主语,又没有谓语,只是一个呼语或感叹语”,而胡裕树先生认为:“单句中不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做非主谓句”,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对非主谓句的定义是:“分不清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形成。这类句子有些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

从以上学者们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非主谓句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个字词组成;第二,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所以我们认为,只要不是主谓关系的短语,在连续进行的语流中,差不多任何一个组合都可以构成非主谓句。不管是单词还是短语,名词性的还是非名词性的,偏正关系的还是联合关系的,后面带上语调都成了非主谓句。由于学者们对非主谓句的定义存在相似处,故在学界中对非主谓句的定义就相对统一,并未产生歧义。

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搜集与整合,发现前人对非主谓句的定义是非常客观的,故本人借鉴前人的观点,能够更好的对语料中的非主谓句进行很好的界定。

三、非主谓句的分类研究

关于对非主谓句的分类,李首鸿、黄章凯、张中行、庄文中、刘宓庆、田雨泽等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观点各异。

有的学者按照表达的内容将非主谓句分为五类:(1)说明自然现象或事实情况;(2)表示一般的要求或禁止;(3)说明事物存在、出现或者消失;(4)一部分格言(包括谚语)。最早提出这一分类标准的是李首鸿,之后张中行先生发现还有特殊的非主谓句出现,故在《无主句》一书中沿用李首鸿所作的分类的同时,增加了其他非主谓句这一类。

庄文中按照构成单位进行分类,他将非主谓句分为名词非主谓句、动词非主谓句、形容词非主谓句和叹词非主谓句。黄成稳、陈炯、黄伯荣、廖序东也采用此类分类方法。

毕慧仁在庄文中的分类下按照句法构式进行了补充。刘宓庆则完全按照句法构式将无主句分为非主谓独词谓词式、非主谓偏正谓词式等14类,还列出了五个特殊句式,包括“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叹词式以及副词式。

通过知网论文的查询与分析,发现在对非主谓句的英译研究中普遍使用刘宓庆的分类方法,而在研究非主谓句的维译当中则较多的使用张中行先生的分类方法,例如:范玲和张爱会就将非主谓句分为:(1)表示自然现象或事实情况;(2)表示一般的要求或禁止;(3)说明事物存在、出现或者消失;(4)一部分格言(包括谚语),并按照这四类探究其维译的规律。

四、非主谓句与无主句的联系

关于无主句与非主谓句的关系研究,主要有:黄成稳、熊金丰、杨桂梅、吴淑琼、霍婧等,专家学者的观点较为统一。黄成稳在《句子及其分类》一文中提到,在过去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将单句分为双部句与单部句,其中单部句包括无主句与独词句,但在之后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一书中则将其改为非主谓句与主谓句。熊金丰、杨桂梅等人也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这样的分类是合理的,无主句是非主谓句中的一类。进入21世纪之后,吴淑琼、霍婧在《汉语立法文本中无主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提到无主句是一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非主谓结构。

通过对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结论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是将无主句列入非主谓句当中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合理的。其一:单部句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但在之后的语法研究中将单部句改为非主谓句,即非主谓句中包含无主句与独词句;其二:在区分非主谓句与省略句间的关系和区分无主句与省略句间的区别时,包含相似的标准;其三: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政治语篇中没有无主句,所谓的无主句也只是相对无主句,主语是隐藏在句子中的,结合具体语境是可以分析出来的。结合前人的观点,我们选用非主谓句这一说话进行研究。

五、非主谓句与省略句的联系

非主谓句与省略句的关系一直都备受学者们的争议,对此进行过论述的学者有:周洪材、张仁俊、张修仁、叶建林、余永祥等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周洪材、张修仁等人将省略句纳入非主谓句这一理论之下,普遍认为省略句是非主谓句的一部分,不可省略,还重点指出把省略句归入非主谓句,层次分析可省去一层。殷树林指出非主谓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非主谓句包括省略句。学界多数学者对非主谓句持狭义理解。如果持狭义理解,则要涉及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划界问题。这个难题至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理论地位而言,将广义非主谓句与主谓句并列没有问题,但不宜将狭义非主谓句与主谓句并列。

张仁俊、邵敬敏、叶建林、胡裕树、余永祥等学者者认为省略句不是非主谓句。比如,张仁俊提出非主谓句不同于省略句这一看法。之后的叶建林系统的研究了非主谓句同省略句、同句法成分残缺句的区别并作出阐述。胡裕树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单句中不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作非主谓句。”在介绍了非主谓句的类型后明确指出:“非主谓句不同于省略句,省略句是由于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的帮助因而省略了某些成分。”

对于主张区分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学者而言,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邵敬敏等学者就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区分,但殷树林指出关于区分省略句与非主谓句的标准缺乏一定的准确性。

通过对前人观点的借鉴,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省略句与非主谓句的关系,各个专家学者的都各有各的观点,但在区别两者关系上,并未得出规范性的区分标准,所以,我们认为可将省略句纳入非主谓句这一概念之中。

六、非主谓句的翻译研究概述

对非主谓句的翻译研究,通过知网的查询,发现对非主谓句的翻译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主要集中在对非主谓句的翻译策略上的研究,最早的一篇为宁炳勋在1989年发表的《谈谈汉译英中的主语问题》,文章中将翻译分为了八类,主要是从汉语与英语在表达习惯和上下文语境着手,强调因文制宜,灵活掌握。

之后的彭漪指出以段落为单位进行英译,有助于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可使译文清楚、简洁。同时,加强段落英译练习,亦有助于提高英译的水平和质量。同年,石峰则是另辟蹊径,在科技文中汉语无主句的英译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条翻译策略,

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非主谓句的翻译论文变得颇多,大多都是对某个政府文件的翻译报告分析,例如:宁东兴、邹凌冰、党俊卿、付承梅、张书健)、李丽君等,但研究出的结果大多与二十一世纪前的研究出的翻译策略相似。

有关非主谓句在维语中的对应表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较早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是袁舍利先生,他在《汉语的存现句及其在维语中的表示法》一文中对汉语存现句的历史及研究作了简要回顾,着重谈了存现句在维语中的表示法,分一般译法和特殊译法两部分。一般译法中包括句首时间、处所词的译法,谓语动词的译法及宾语的译法;特殊译法指存现句三个主要构成成分中,至少有两个成分不同于前面所述的一般译法。

范玲、张爱会在硕士论文中利用张中行先生的分类,总结出“非主谓句”在维译中的对应表达上的规律,以及对应表达形式的总公式,并对民族学生使用汉语部分无主句的偏误分析及对策。

七、结语

通过对知网论文的检索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非主谓句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专家学者的观点也相对统一,但我们也发现非主谓句的英译研究成果已经非常的丰富了,但对于维译研究来说,空缺还是相当大的,值得研究的地方还很多。

猜你喜欢

单句译法主句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考怎样考?